【邵紫绶:少年交响乐团的银发教母】交响乐团

  当当当……伴着一阵敲门声,一位老太太出现在办公室门口,一头雪白的华发打着卷儿披在肩上。下面是一张有着精致五官的清秀面容,饱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从容的优雅气质。   “你好,我是邵紫绶。”简单的开场白引领我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来者的讲述中,跟她一起回味与音乐有关的这半个世纪中的故事。
  
  坎坷又甜蜜的成长之路
  
  邵紫绶1937年出生在上海一户普通人家,父亲的早逝并没有影响她成长为性格开朗、爱唱爱跳的美丽女生。1951年,邵紫绶如愿考入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办的行知艺术学院,跟那里的很多孤儿一起,成为新中国的艺术幸运儿。后来,学院从重庆搬到了上海,校址就是日据时代著名的76号凶宅。邵紫绶清楚地记得里面还有水牢之类的设施,但是音乐覆盖了凶宅的恐怖氛围。学生们在这里找到了欢乐,丝毫没有被凶宅的恶名所震慑。
  1956年,国家统一对部分地方院系进行调整,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音乐系合并。邵紫绶就此来到了北京,没想到第二年就赶上了政治运动,被分配到十三陵修了3个多月的水库。之后又被安排到火车轨道上搞捣固,就是挑来砂石填在铁轨下面,固定铁轨的基石。音乐系的高材生就这样干起了苦劳力,每天挑沉重的担子,不停地捣固,修理盛砂石的竹筐。
  1958年邵紫绶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少年宫任钢琴组教师,因为是大学本科毕业生,邵紫绶一进少年宫的试用期工资就拿到了45.78元,这在当时比一名三级工人的工资还要高。少年宫在公园里面,环境清幽,一切的一切让邵紫绶无比欢欣。
  那时候有条件接受音乐培训的孩子太少了,少年宫招收的孩子基本都是白丁。虽然不收取学费,但邵紫绶等老师们丝毫没有怠慢这些没有基础的学生,特别是钢琴组。这致使多年之后,活跃在北京各大专业乐团的知名钢琴演奏者很大部分都出自少年宫钢琴组。但是邵紫绶没有单纯地满足于当一名钢琴老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找到了新的方向。
  尼克松夫人来访带来的转折
  1974年,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学生都停课闹革命,老师成了臭老九。那些半大的小孩无人看管,家长怕他们学坏,把他们都送进了少年宫。招生的时候,邵紫绶发现,这批孩子的水平都很高,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这年十一,邵紫绶带头成立了一个少年管弦乐团,每周合练3次,将这群只会乐器独奏的孩子训练成了一支交响乐团。3个月之后的元旦,乐团举行了首次汇报演出,演出很成功,也获得了一些好评。但出乎邵紫绶的意料,少年宫领导下令拆散乐团,理由是邵紫绶“追求大洋全”。
  文艺组的教师都被下放到各学校,邵紫绶在一个中学负责课外活动,这一呆就是两年。在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下,人是不能轻易抱有什么梦想的,但机遇总会躲在某个角落观望。1976年,尼克松第二次访华,他的夫人要到北京市少年宫参观。当时的少年宫只剩下民族乐器,西洋乐器都被“批判”掉了,少年宫领导想,没有西洋乐器对外宾好像不太礼貌,于是紧急召回邵紫绶,让她想办法把两年前的那支乐队重新组织起来。迎接尼克松夫人之后,乐队延续了下来,北京市少年宫管弦乐团作为全国第一支少年管弦乐团,在邵紫绶的带领下走过了整整20年,直到1994年邵紫绶退休。
  
  年近花甲从零开始
  
  邵紫绶退休之后,乐团团长继任者空缺了1年,这1年中,很多家长和学生登门恳求邵紫绶将乐团继续。望着这些孩子对音乐难以割舍的渴求,57岁的邵紫绶决定重新开始,找场地、买乐器、抄写乐谱、招学生……大小事宜全部亲历亲为。最困难的是没有了单位可以挂靠,就意味着没有1分钱的资金,怎样才能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办起一支乐团?邵紫绶费尽思量。
  幸运的是西板桥小学的校长知晓邵紫绶要做的事,大力支持,将音乐教室拿出来给邵紫绶作排练场地。星海乐器厂的领导也愿意支持邵紫绶,她买乐器从来都是最便宜的出厂价。即使如此,一个定音鼓就要好几万,凑齐一整套乐队的装备,几乎花光邵紫绶的积蓄。乐团运行起来之后,邵紫绶开始带领学生去演出,最多的一年演出25场,最少7场,08年演了10场。对于这样的成绩,邵紫绶基本是满意的,可让人无奈的是,演出费用太低了。
  像青少年管弦乐团这样的业余团体,演出票房跟剧场一般是二八分成,有时候甚至一九分成。国家交响乐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一场的劳务费是几十万,而邵紫绶他们在邮电大学演一场的劳务费是1000元。那年,乐团在中山音乐堂演出了一场巴赫专场音乐会,一位日本的外宾听后特意跑到后台要求见邵紫绶。外宾激动地说,没想到中国的业余的孩子能有这样的高水平!就是这场演出,乐团拿到的酬劳是800元,连成本都不够。邵紫绶的成本是怎么个算法呢?运输乐器用平板车,把平板车上堆得高高的,被别人嘲笑说这都成了中山公园的一景了。本来150元就给拉,现在涨价了,少了200元不拉,这一来一回就是400元,更不用说打印乐谱、电话联络、孩子们吃饭等费用了。
  “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音乐会从首场开始,邵紫绶就每年必到,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在她看来,这一系列跟她所从事的事情具有同样的意义,就是普及、培养孩子的交响乐爱好和知识。她永远记得那年去房山的学校演出,结束后校长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事情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远郊县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坐在音乐殿堂里听交响乐,这可能是他们这一生中第一次接触交响乐,是会记住一辈子的。”
  少年宫的一名学生,经历过“文革”等坎坷事件,几十年之后联系到邵紫绶,动情地说:“老师,你知道吗?我这一辈子中最宝贵、最美好的黄金时光就是在少年宫与音乐相伴的儿童时代。”正是这个意义鼓舞、推动着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2009年,北京音乐家协会青少年爱乐乐团成立15周年了,加上之前的北京市少年宫管弦乐团的20年,邵紫绶为少年交响乐事业奋斗了35年,共培养学生近500名,率团演出180多场,排练演出中外著名作曲家300多首作品,举办了《忆童年――让我们荡起双桨》《孔雀迎春》《动物大联欢》等广受好评的专场音乐会。
  被问及什么时候打算真正退休,邵老师眼睛里闪烁着希冀的光芒,回答说,会一直干到再也干不动为止。少年交响乐就是这位少年乐团银发教母最宝贵的人生支柱。
  
  编辑 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