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研究概述] 心理学常见的166个效应

  摘要 知觉干扰效应是指在识记阶段快速呈现一个单词,紧接着给予一个倒行掩蔽的刺激,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被试表现出对单词的记忆增强的一种现象。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因素分为测验方式、实验设计方式、实验材料的属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理论解释主要有六种:精细加工假说、时空背景假说、任务要求假说、补偿加工假说、选择性复述假说以及项目特异关联假说。最后,文章从研究领域和实验材料的拓展以及主观因素的影响展望了该研究领域。
  关键词 知觉干扰效应,记忆,编码。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perceptual interference effect)采用的是典型的学习――测验的实验范式,是指在识记阶段快速呈现一个单词,紧接着给予一个倒行掩蔽的刺激,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被试表现出对单词的记忆增强的一种现象。典型的实验范式主要包括两种编码条件――知觉干扰条件(perceptual interference condition)和非干扰条件(intact condition)。在知觉干扰条件下,单词快速呈现(如lOOms),然后给予一个倒行掩蔽的刺激(如一行X,呈现时间2400ms)。在非干扰条件下,单词将会呈现较长的一段时间(如2.5s)。两种条件下,被试的任务都是大声地读需要学习的单词。最后测试被试对单词的记忆。有趣而反常的是,知觉干扰条件下项目的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多重回忆和再认等测验的成绩较非干扰条件下项目的测验成绩更好。
  知觉干扰效应最早由Nairne于1988年提出,是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研究的延伸。Nairne的实验是在一半识记的单词后加上掩蔽刺激,使项目的视觉特征变得模糊。结果发现被掩蔽的识记项目的再认成绩优于控制条件下的再认成绩。但是,回忆测验中被掩蔽项目的优势却没有出现。Nairne对上述结果采用类似于对生成效应的解释――即掩蔽迫使被试对掩蔽项目生成视觉特征或数据驱动特征。掩蔽对再认测验产生作用而对回忆测验没有作用,是因为再认测验对数据驱动加工敏感,而回忆测验则对数据驱动加工不敏感。Nairne的结果无疑动摇了“记忆编码发生在有限能力通道”的假说。
  Hirshman和Mulligan在Nairne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改良Nairne的实验范式,验证了这种记忆的“知觉干扰效应”。在知觉研究领域中存在一种也叫作“知觉干扰效应”的现象,但二者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后者是指从模糊、残缺形式开始逐渐清晰地呈现(如r___________p,r___________r____p,r___i_____r___p,r__i__rop,答案为raindrop)刺激时,识别反而不如一次呈现(如r_i____rop)时的识别。更重要的是,后者是一种知觉现象而非记忆现象。
  
  2 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因素
  
  2.1 测验方式
  实验表明,知觉干扰效应主要受测验方式的影响。在是一否再认测验(yes-no recognition test)、自由回忆测验(free-recall test)、范畴线索回忆测验(category-cued recall test)、多重回忆测验(multiple recall tests)等外显记忆测验中都表现出知觉干扰效应。
  然而,并非是所有的外显记忆测验方式都能出现知觉干扰效应。在韵律再认测验(rhyme recognition test)、源监测测验(source-monitoring test)、顺序重建测验(order-reconstruction test)、顺序回忆测验(order recall test)等外显记忆测验方式中没有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在诸如知觉辨认测验(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test)、范畴实例列举测验(category-exemplarproduction test)、范畴聚类测验(category-clustering test)、相对相近判断测验(relative recency judgments)、内隐系列回忆测验(covert serial recall test)等的内隐回忆测验方式中同样也没有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
  
  2.2 实验设计
  目前对知觉干扰效应的研究多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Mulligan、Westerman和Greene在再认、自由回忆、范畴聚类、顺序重建等测验的被试问实验设计以及顺序重建、自由回忆的混合实验设计中都未观察到记忆的增强现象。
  但同样是被试间实验设计,Mulligan采用多重回忆测验则出现知觉干扰效应。实验采用非干扰条件、100ms知觉干扰条件和266ms知觉干扰条件三种编码条件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在接受过其中某一种编码条件的学习后,被试均接受连续五次的回忆测验。结果表明,在测验1、测验2中没有出现编码效应,然而在测验3、测验4、测验5中则出现了编码效应,即知觉干扰效应。在266ms知觉干扰条件下知觉干扰效应消失。因此,知觉干扰效应是否受实验设计方式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2.3 实验材料的属性
  知觉干扰效应多在以高频词组成的词单中产生,在假词或低频词组成的词单中则尚未出现。
  Mulligan的两个实验证明了单词的形象性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编码条件分为非干扰条件和110ms知觉干扰条件。学习词单中的单词分为高形象性单词(high-imageability words)和低形象性单词(low-imageability words)两种。学习阶段被试的任务是大声读呈现的单词。学习完毕后接受3分钟的分心测验,最后进行回忆测验。结果表明,高形象性单词出现知觉干扰效应,低形象性单词未出现知觉干扰效应。实验2,Mulligan假设对高形象性单词而言110ms的SOA已足够产生知觉干扰效应,但对低形象性单词110ms的SOA太短以至于无法产生知觉干扰效应。因此在实验1的基础上增加130ms知觉干扰条件,结果低形象性单词仍未出现知觉干扰效应。
  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对比(如黑底白字、棕底绿字)以及亮度的对比(如黑底白字、黑底暗灰字)对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无影响。
  
  2.4 其他影响因素
  其他影响因素主要涉及:(1)呈现时间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非干扰条件下,靶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视觉掩蔽的记忆优势的增加。(2)SOA设置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知觉干扰条件下,SOA通常设置为lOOms或110ms,当SOA延长至266ms,知觉干扰效应消失。(3)指示语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实验表明,不同的指 示语对知觉干扰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采用读或有意学习的指示语有利于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然而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只是采用拼写或无意学习的指示语则未能引起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
  
  3 知觉干扰效应的理论解释 
  自知觉干扰效应发现以来,先后主要有六种理论或假说试图揭示其本质,并尝试对其发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3.1 精细加工假说
  精细加工假说(Elaboration Account)多在内隐一外显记忆的背景下进行评价。其基本主张是,知觉干扰条件比非干扰条件引起更多的对项目的语义精细加工。掩蔽刺激像是一种要求信号,使被试认为知觉干扰条件下的项目比非干扰条件下的项目更重要,因而引起不同的精加工编码。如果精加工是引起知觉干扰效应的中介条件,则该效应将会出现在外显记忆而非诸如知觉不完整的词干补笔线索之类的内隐记忆测验中。如果假设知觉干扰条件比非干扰条件导致较少的较低水平的视觉特征加工的话,这种解释甚至可以预测在上述内隐记忆测验中将会出现知觉干扰效应的反转。
  尽管精细加工假说看上去是可行的,Hirshman等提供了相反的证据。假设增加总的学习时间可以增加由语义精加工调节的效应量的大小。根据精加工的解释,增加学习时间应当增加知觉干扰效应。然而与预期相反,他们发现增加学习时间(在知觉干扰条件下增加掩蔽刺激的呈现时间:在非干扰条件下增加单词的呈现时间)并没有增加知觉干扰效应的大小。另外,当知觉干扰条件下单词的呈现时间延长至266ms(单词辨认较好的SOA之一)时,知觉干扰效应消失。假设掩蔽刺激是在较长的SOA下相当有效的要求特征,这个发现使要求特征解释出现问题。
  
  3.2 时空背景假说
  时空背景假说(Spatio-Tempoml Context)认为知觉干扰条件导致对项目的加工更多地依赖时空背景。该假说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知觉干扰条件下的单词增强了外显记忆测验,却对内隐记忆测验没有作用”。其原因是,内隐记忆测验不需要对学习时的时空背景进行提取。造成背景不同编码的一种潜在机制是在知觉干扰条件下唤醒水平提高了,而这种更高水平的唤醒导致了对时空背景编码的增强。
  Hirshman等考察了基于编码作用的一个相关假设。他们认为识别知觉干扰项目所需要的更多的努力导致了更大的唤醒,因此增强了时空背景的编码。实验五中,变换学习单词时的亮度(影响识别时间,以测量编码作用),考察最大的知觉作用能否增强外显记忆(实验中采用自由回忆测验)的作业成绩。然而,增加知觉的作用并没有导致更好的外显记忆的成绩,使编码作用的假设成为对知觉干扰效应一种不可能的解释。但是这些作用并没有直接测试时空背景作为知觉干扰效应媒介的可能性。
  
  3.3 任务要求假说
  任务要求假说是由Begg对生成效应的解释发展而来,Westerman和Greene将这种解释应用到知觉干扰效应中。其基本主张是不同的实验设计引起不同的编码策略。依据这种观点,当知觉干扰条件下的项目和非干扰条件下的项目相互混合时,被试的目标策略仅仅是刺激识别。这种策略有利于知觉干扰条件下的项目,因为更多的和这些项目相关的信息在识别过程中被加工和分析。但是,如果目标策略仅仅是刺激识别,非干扰条件下的项目经过粗加工(cursory processing)已经足够,对随后的回忆测验产生的影响较小。然而,当知觉干扰条件下的项目和非干扰条件下的项目是以分开的序列呈现,知觉干扰条件下的项目不再服从于引起最小的识别的编码目标,尤其是在有意学习的指示语下。非干扰条件下的项目倾向于以更全面的编码方式,由此增加了该条件下项目的回忆作业水平。另外,该解释认为在被试间设计中,两种实验条件下编码的不同是最小的,因而知觉干扰效应不会在被试间实验设计中出现。当被试问实验设计不再是知觉干扰效应的限制条件,该假说的基本主张则很难成立。
  
  3.4 补偿加工假说
  补偿加工假说(Compensatory-Processing Account)的基本主张是倒行掩蔽刺激使知觉干扰条件下项目的视觉加工过程产生困难,迫使被试执行额外的更高水平的非视觉加工。这种解释基于知觉学习和单词再认。研究表明,语音、词汇和语义信息在词汇知觉中起作用。与词汇知觉的各种正式模型(formal models of word perception)相一致的是,补偿加工观点主张单词的视觉特征呈现使更高水平的信息被激活(如语音、意义、抽象词汇信息)。倒行掩蔽刺激使加工过程中的视觉信息无用,迫使知觉系统依赖于被激活的更高水平的加工产生的信息。依据补偿加工假说,正是更高水平的加工产生的信息导致了记忆的增强。
  
  3.5 选择性复述假说
  选择性复述假说(Selective Rehearsal Hypothesis)是Slamecka和Katsaiti提出的。他们认为在混合序列中,被试有效地从一般条件中分配出复述时间,从而使特殊条件较一般条件产生更多的复述。这就是说,知觉干扰条件下的项目比非干扰条件下的项目拥有更多的复述时间,因而知觉干扰条件下项目的测验成绩优于非干扰条件下项目的测验成绩,由此导致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换而言之,如果采用被试问实验设计,那么就无所谓特殊条件或一般条件,将不会产生不同的复述机会,因此相应的知觉干扰效应也不会出现。
  
  3.6 项目特异关联假说
  项目特异关联假说(Item-Specific-Relation Framework)提出,一系列的记忆效应。如生成效应、知觉干扰效应、表演效应(enactment effect)、古怪想象效应(bizarre-imagery effect)、字法特异性(orthographic distinctiveness),都可以理解为项目特异性信息和关系信息之间权衡的结果。这些编码操作使特殊编码条件(如生成条件、特异想象条件、知觉干扰条件)和一般编码条件(如阅读条件、一般想象条件、非干扰条件)形成对照。越特殊的编码条件越能够引起更多的对项目特异性的加工,从项目间的关系加工中提取编码资源(即加强了项目特异性编码,削弱了项目间的关系编码),由此导致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
  依据上述观点,当编码条件控制在被试间实验设计中,更特殊的条件破坏了整个序列的关系编码,分离出其主要优势,引起被试间实验设计中项目特异性信息的消失甚至反转。当编码条件控制在被试内实验设计中,更多的特殊条件引起对关系加工的破坏,相应地,对两种条件下的项目也产生影响。另外,该假说还认为,在混合序列中平衡了项目的关系编码,越是特殊的条件(如知觉干扰条件)其项目特异性编码越有优势,从而产生回忆的优势。 顺序编码假说(order-encoding hypothesis)是一种比项目特异关联假说更特殊的说法,提出编码的权衡介于项目特异性信息和顺序信息之间。因此,顺序信息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信息。
  补偿加工假说、选择性复述假说和项目特异关联假说是对知觉干扰效应的解释中较有影响的三种理论解释。然而,三种理论对知觉干扰效应解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补偿加工假说强调是更高水平的加工引起知觉干扰效应;选择性复述假说认为是不同的复述时间引起了知觉干扰效应;而项目特异关联假说则主张是项目特异性编码的增强与项目间关系编码的削弱引起了知觉干扰效应。由于目前尚没有能够对该效应进行完整解释的理论,因此每种理论只能对部分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但是即使是对同一实验结果的解释也存在分歧。补偿加工假说和项目特异关联假说均可以解释SOA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补偿加工假说认为100ms知觉干扰条件发生在对单词的知觉阶段,266ms知觉干扰条件发生在对单词的知觉阶段之后。一旦知觉阶段完成,额外的自上而下的加工不会发生,也就不存在相应的记忆增强。而项目特异关联假说则是从项目增益(item gains)和项目损失(item losses)的角度对此进行解释――100ms知觉干扰条件下的项目增益和项目损失同时增加,但是266ms知觉干扰条件下的项目损失增加却没有影响项目增益。换而言之,266ms知觉干扰条件下的掩蔽刺激破坏了项目间的关系信息,但是却没有带来相应的项目特异性信息的增加。上述三种假说对知觉干扰效应解释的局限性还在于:选择性复述假说和项目特异关联假说都不能解释在被试问实验设计中同样存在知觉干扰效应。补偿加工假说提供了不同的项目特异性编码的解释,但是并没有提供检索时是如何使用相关样例的。在项目特异关联假说中体现补偿加工假说,研究者将利用最近的理论去解释记忆检索时不同种类的信息所起的作用。
  
  4 研究展望
  
  尽管已有实验证明知觉干扰效应的存在,但是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研究结论也有待进一步丰富、拓展,主要表现在:
  首先,以往对知觉干扰效应的讨论多集中在测验方式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但是随着记忆研究领域的深入与扩展,愈发显现出知觉干扰效应研究的空白点。知觉干扰效应是由对生成效应的研究衍生出来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同生成效应存在着很多相似和不同。生成效应近年来的发展已经从过去和知觉干扰效应相似的研究模式逐步扩展到了更宽阔的研究领域,如生成效应与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情景记忆(context memory)、位置记忆、年龄差异的相关研究,更重要的是,先前的研究都认为生成效应是局限在外显记忆测验中的,而Mulligan的研究将生成效应扩展到概念内隐记忆测验。然而,这些都是知觉干扰效应目前尚未涉及的。
  其次,知觉干扰效应中实验材料的局限性。已有研究的实验材料多采用英文单词,也有研究采用假词,但是其他非英文单词以及非文字材料等都尚未见涉及。研究表明,汉字词干补笔不同于英语残词补笔,英语残词补笔任务属于数据驱动测验,但汉字词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字的意义,故汉字词干补笔任务具有概念驱动成分,它不是纯粹的数据驱动记忆测验。Kinjo和Snodgrass的实验表明,采用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同样有生成效应的产生。知觉干扰效应研究中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尚未确定。
  最后,注意、动机等对知觉干扰效应的影响仍是研究的空白点。研究表明,接近和回避行为对知觉水平和概念水平的注意范围有影响。而注意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