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寻亲!两千寻亲人泪聚杭州|梦里扶摇几千寻,醉卧横舟泪成樱

  找啊找,找啊找,亲人啊,你在哪里?数十位泪眼婆娑的人,纷纷拉着记者的衣角,央求着“能不能写一写我,让我的亲人能看到报道”;上千张寻亲告示上,用最简单文字勾勒的人生轨迹,让多少阅读者忍不住一眶热泪……
  2007年9月15日,来自内蒙古、新疆、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等来自全国各地的8个寻亲团、2000多名寻亲者带着期盼,一路风尘赶到杭州体育馆,参加全国最大的“2007杭州(中国)寻亲大会”,期盼能找寻到失散多年的亲人,骨肉团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江浙一带有不少贫困家庭因无力抚养子女,不得不含泪把亲生骨肉送到了杭州、上海这些大城市。当年的弃儿如今大部分已经年近半百,却不知亲人在何处、家乡是何地。他们四处寻根,渴望找到自己的亲人,而他们的家人同样也在寻觅当年无奈遗弃的骨肉。
  一踏进球馆,各式被举得高高的牌子、横幅、大红告示就映入眼帘,球馆内四周的围墙则挂满白色告示。各地的“寻亲团”,用他们能够想出来的所有方式,努力找寻,期待着能和亲人团聚。
  “刘静,女,A型血,1958年10月22日生,1959年3月,来自上海的火车把一批小孩运到济南,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手臂上绑的布条写着‘宋(或高)丽英之女,3斤9两。’”
  “我找女儿找了30多年,今年已经79岁,真希望能看她一眼。”
  那天聚集在体育馆的寻亲人,每个人都有一双写满渴望的眼睛。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寻亲,你很难想像这些来自全国各地渴望团聚的面孔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和凄凉,而他们寻找亲人的目光又是如此坚定不移。
  
  八旬老母挺直身板
  把寻儿的牌子高举过头
  
  “找到了!找到了!”寻亲会开始还没过多久,人群中就传来一阵激动的喊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阿婆用力挽住一名中年男子的胳膊,激动地喊着:“是他,我孩子!”然而经过多方询问对比,这位姓张的先生依然不是她们要找的亲人。
  希望在刹那间化为泡影。老阿婆的眼红了,絮絮叨叨地说:“那时真的是万不得已的!家里连草都吃完了,才把他送走的。”81岁的阿婆名叫王杏香,是浙江省台州仙居城关卢兴村人。
  回忆起当初把儿子送走的情景,王阿婆老泪纵横。1960年,因为家境窘迫,她和丈夫将只有5岁的儿子张林奇抱到了街口的菜场。后来孩子被仙居福利院收留,过了没多久就被集体送走了。
  “‘大雪纷飞腊月天,番薯糍粑把饥充。小菜场上林奇送,哭到伤心肠断痛’。这是送走弟弟时,我父亲哭着写下的纸条。”王阿婆的大女儿张灵芝女士至今仍深深记得由自己亲手送走的小弟弟。“弟弟很瘦小,但很听话。那时他只会说‘娘’和‘姐’两个词。因为营养不良,弟弟到了5岁还不怎么会走路,只能扶着墙慢慢地挪。”
  送走弟弟的那天,当时只有12岁的张女士含着泪给弟弟喂完了最后一顿番薯粉,然后把他背到了菜场。“弟弟站不稳,我就让他靠在一根电线杆边。他看我要走,就用手抓住我的衣角‘姐’、‘姐’地叫着……”47年后的今天,这些细节张女士都还记忆犹新。
  张女士告诉记者,早些年她们就开始寻找弟弟的下落:“爸爸已经带着遗憾走了,现在妈妈的年纪也大了。我们并不想破坏弟弟现在的生活,只要见一眼就知足了。”
  会场上,女儿和外孙女们分头去找了,王阿婆独自举着寻儿的牌子四处张望。只要有年纪相仿的男士走近,她都会睁大了眼睛。老人家一直都坚持站着,努力把自己瘦小的颤巍巍的身体挺直,并不时把牌子高举过头,好让更多的人看到她和她寻儿的牌子。
  
  两年三下湖州
  亲妈亲哥,只待DNA说话
  
  “能不能在这现场测定DNA啊?我要是找到了要和谁做对比准确率会高点啊?最快多长时间知道结果?”操着一口山东腔,从人群里挤进来的胡云桐一口气连问了三个问题。在寻亲大会会场设置的DNA检测咨询处,记者遇到了这个听上去声音都有点失控了的寻亲人。他平静了好一会儿,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我可能找到亲妈亲兄弟了!”
  胡云桐在山东淄博已经生活了将近40年。这30多年里,他从未离开过家,直到2004年那个冬天,一位突然登门拜访的故人,打破了他的平静生活。
  一个名叫李桂英的人找到他,说出了他的身世。“你是我们从浙江抱养来的,当时,你才两三个月大,身上用一件花色外套包着。你随身带有10瓶炼乳,到站时丢了两瓶。”李桂英说的这些细节让胡云桐如坠云雾,但冷静过后,胡云桐联想到了自己幼年时听到的传言,他决定找找线索。
  2005年春,胡云桐开始了寻亲之旅。两年来,他先后三次到浙江湖州查访故地故人,可种种线索就是对不上号。
  今年5月,一直留心寻亲信息的胡云桐发现了一个线索,他立即和湖州当地媒体联系,拿到了对方的QQ号。“通过视频,好多信息都对得上,而且照片、模样也都有感觉。”三个月下来,胡云桐和对方都感觉“像”,等不及的胡云桐又上了火车,第三次来到了浙江,见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寻亲大会上,来见胡云桐的除了“哥哥”“姐姐”,63岁的“妈妈”也来了。一见面,胡云桐就觉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尤其是63岁的老妈妈说出“他被送走时才3个月左右,我舍不得,还记得他胸口有颗黑痣”时,胡云桐有点呆了,他解开T恤的领口纽扣,胸口一颗黑痣赫然入目。
  一切都让人激动。胡云桐和一家人迫不及待地要去做DNA检测。寻亲是否成功,一切都待DNA的结果说话。
  
  50年前产房送子
  血缘亲情能否续接
  
  64岁的杨大烈和家人从浙江宁波赶来,他要找的是他失散50年的亲弟弟。
  1957年秋天,杨大烈的母亲在宁波天封联合诊所生下了一个男孩。“父亲说,那时同一产房里还有一位解放军的妻子也在生孩子。可惜的是,他们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死了。我们家已经有6个兄弟姐妹了,父母就把刚生下一周的弟弟送给了人家。”
  10年前,杨大烈的父亲在弥留之际,把这事跟杨大烈等几个孩子说了。对于这个弟弟,杨大烈和其他兄弟姐妹都没有更多的记忆。
  1957年出生、养父母是军人,这就是杨大烈手头上关于弟弟仅有的线索。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亲人,仅凭这样两条小线索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杨大烈“要找到当初那个被送掉的小弟”的想法,马上被其他几个弟妹认可了。
  这样的寻找方式在平常人眼里看来实在没有一点可靠性,但就算只有头发丝这么细小的希望,杨家也不想放弃。“也许这样做是不够科学,可是我们还是相信,血浓于水。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心里总会有不同的感觉的。”杨大烈坚定地说。
  
  月圆之夜
  失散48年父女团圆
  
  经过48年的漫长等待,孟改英(原名蔡新美)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她日夜思念的父亲。9月18日晚上,浙江湖州安吉县梅溪镇的蔡家三妹在电视里看到“杭州寻亲会”的新闻报道,发现其中有位寻亲者要找的亲生父母的条件和自己父母非常相似,于是她拨通了电视台的电话……
  9月22日,颠簸了近20个小时后,来自河南安阳的孟改英终于到达了浙江湖州安吉县梅溪镇的蔡家。而在家里,等待着她的是兴奋得三天都没有合眼的83岁的年迈父亲。
  车到蔡家门口的那一刻,父亲蔡晋生已经迫不及待了,在蔡家大姐的搀扶下,他一步并作两步地向刚下车的孟改英走去,脚步有些蹒跚。
  “爸,我终于回家了。”
  “女儿呀,我等到83岁了,终于把你给等来了。”四目相对,眼泪纵横。这一刻实在是等得太久太久了。
  “爸想你啊,说老实话,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想你,中国这么大,也不知道你到底在哪里,也不清楚你究竟过得好不好,心里老是有份牵挂,今天可好了,心里踏实了。”即便孟改英听不懂父亲说的方言,但父亲还是有太多的话需要倾诉。
  父女骨肉相认,孟改英喊出了压抑心中已久的呼唤――爸爸!在中秋月圆之际,幸运的孟改英终于幸福地与亲人吃上了团圆饭。
  “2007杭州(中国)寻亲大会”落下了帷幕,两千寻亲人带着欢聚、带着希望、带着思念离开了杭州。一次“寻亲会”,梦圆团聚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又继续踏上了寻亲之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国,亲人离散的远不止这两千,也远不止江浙一带。
  我们为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虔诚地祈祷、深深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