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我不发脾气,我没脾气】 暴脾气的人

  葛优2010年接的三部片子,在贺岁档扎堆上映。有人戏言:“《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你们谁也别争大赢家,贺岁档最大的赢家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葛优!”还有人预言,光是这三部片,葛优的个人票房加起来至少十亿元,他将再创一个新的票房纪录。
  在这场长达近十个小时的漫谈中,展现在记者面前的葛优,却是一个老式中国艺人的形象:较真,恪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条,把观众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自省,喝彩声再多也不忘时时给自己泼冷水;和气,有着中国式的生存智慧;生活简单,就连出行方式,这么多年都没变过,明星们买起了私家飞机方便到处跑,他还坚持只坐火车。
  听他聊天,你或许不会像银幕上那样被他的金句逗得前仰后合也没有火花四射的交流快感,但却能感受到一种安静的力量。葛优身上很难得地保持着一份不为大环境大世界所干扰的从容一一世界变化再决,我不变;环境再喧嚣再纷繁,我仍然用自己的节奏行走。
  葛优有两个昵称,一个是葛大爷,一个是优子。这两个昵称也恰好矛盾统一地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两面:身为葛大爷的他严肃较真,回答一个问题时经常沉吟许久一一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小心接了烂片还卖高票房还要出来向观众道歉――要对观众的信任负责。身为优子的他,亲切和气得像你的邻居,如果你在路上刚好碰到他了,找他合影保准不会被拒,当他喝上几杯酒后,说不定还能坐下来和你胡侃!
  
  老好人
  
  葛优是圈内出了名的好人,对人好,没架子。
  我们约在北京某个酒店的顶层旋转餐厅见面。他一个人来的。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如此,无论出席多么重要的场合,要么一个人,要么带着老婆或者一名助手。他身边只有一个助手身兼多职帮他打点一切,没有签公司,没有经纪人,更没有营销团队。
  因为经常一个人出席活动,不受“保护”的他充分领教了影迷的热情。我们采访时,不断有认出他的影迷走过来和他打招呼,要求合影,他全都来者不拒。他说了一个段子,有一次碰到一影迷,跑过来找他签名,到跟前才发现自己没有笔,就对他说:“你等我―下哦,我去买个笔就来。”他还真就站在原地,等到人家买了笔回来。“既然我答应了人家,我就得等着。其实这有时候也会影响你的生活,但是你就得换位想想,我签名已经是两万次了,但他找我签名是第一次。而且有的人是当着好多人过来说想和您照相,我要是不照,他得多尴尬啊。”
  陈凯歌说他可爱。给我们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拍完《赵氏孤儿》后,他和陈红、葛优一起到酒楼吃饭,大家都喝了些酒。散席后,三人走出来时被人认出来,有影迷跑过来打招呼,聊了几句,陈凯歌夫妇出门上车了。在车上等了将近半个小时,发现葛优怎么还没出来。回去一看,原来,葛优和那桌素不相识的影迷们又喝上了!
  不仅观众缘好,他在圈内的口碑也好,连和他合作过的工作人员都说几乎没有见过葛大爷发火。他自嘲说,这是因为“胆小,没脾气,闷骚型”。他自曝从小到大基本没有打过架,小时候打过,把人打了之后,自己还哭了。所以,他想了半天,也没想起自己有过怒的时候:“不怒,就让着。我不容易生气,其实没什么想不开的,我一直都这样,性格也是,受的教育也是。连开车都不较劲,你要走先走。我不发脾气,没脾气,发脾气没用,我就能把脾气给解了。”
  
  有脾气
  
  说自己没脾气的葛优,其实并不是没有动过气。
  2009年,他接拍年轻导演郑重的作品《气喘吁吁》,票房5000万元,但口碑非常差,很多观众看完在网上发帖要求退票。事后,导演没有出来道歉,身为演员的葛优却出来公开向观众道歉,承认自己接错了片子。
  他承认,自己特别在乎观众对他的看法。说这话时,还连用两个“在乎”。“可是你说在乎吧,也拍了好些年轻导演的戏,戏也没成,没拍好。其实不是我在乎,谁不在乎呢?演一戏没人看,谁乐意?”   葛优为人谨慎,很少评论人和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想省事儿,惹那么多事儿多烦啊!”也只有在言及观众时,他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聊到有人-听到观众批评就跳起来指责观众没看懂,他语气坚决地说:“那不行!哪有没看懂再看一遍的,只有好看的才再看一遍。专拍小众电影行不行?当然可以啊。但是你别干了小众电影的活儿,还想着大众电影的票房,那可太拧巴了。”
  其实他自己也有“拧巴”的时候,那是在接戏时。他一连说了好些个剧本,都是他最近推掉的角色。这些年他和冯小刚合作的贺岁喜剧基本是演一个成一个,但和年轻导演合作的失败经验让他更为慎重,“其实我已经妥协好多回了,比如《气喘吁吁》我是不想上的,因为人情,就接了。我现在53岁了,比如演到65吧,还剩下12年,那总得挑好的来拍。好的太少了,也犯不上再拍不值得上的戏了。所以这就得伤人啊,拒绝对方。”
  
  名和利
  
  最近有杂志对葛优冠之以“最值得信赖的面孔”的赞誉,一提起来,他连连摇头:“拔得太高了!”对于名利,葛优难得地保持着清醒和警惕。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他的演艺高峰来得有点早。35岁的时候,他凭借《活着》荣登戛纳电影节影帝宝座。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从戛纳领完奖回到香港时,觉得腰杆都直了。”但之后,他连着接了《秦颂》《寇老西》(电视剧),口碑都不好。那段时间,被他总结为自己“脚离地”的时候。“《活着》得奖之后就是,我的胳膊和脚都离地了,总想着接下来该拍什么呀?要多少钱呀?拿了奖之后我就不知该怎么着了。那时候也不是说你拿了奖之后,马上就有很多人来找你,那时候我空着呢,有很多时间想这事。”他自嘲。
  后来,葛优和冯小刚合作的“贺岁喜剧”打响了名号,葛优逐渐成为口碑和票房的保证。他却没敢再让自己的脚离开过地了。他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评论:“就葛优这人还会演戏!成天龇着两大板牙!”这都十几年前的事了,葛优和我聊起时,还记得每一句话,“我当然要记着,我是时刻给自己敲警钟,泼冷水的,怎么可能所有人都喜欢你呢。”
  至于拿奖这回事,对于53岁的葛优来说,“纯属锦上添花,就是心一点都不动摇了,没有想着非要再拿一个奖。为什么啊?年轻人拿奖是为了引起人注意,片酬高,特简单。现在片酬的事儿,你给我奖之后我也还是那样。而且,好坏由谁说了算啊?我演的戏有人看,什么奖不奖的根本没所谓。根本说明不了什么。而且主要是我现在也不在乎了。”
  问他什么是好演员,他下的定义是:所谓好演员,就是你演了之后别人演不了,别人再演觉得不可能的那种。“有很多别人演的戏我都演不了,因为我有局限性,我自身这块材料就有局限性。”说到这,他还是没忘给自己敲一下警钟。
  
  简单生活
  
  葛优身上最有意思的反差是:对于很多观众来说,银幕上的他给人感觉亲切得像是自己的邻居,完全不会把他当明星看,但和诸多明星相比,他却更加低调和神秘,大家对其人其事所知甚少。
  这位对很多观众来说已经亲切得像自家人的演员,鲜少在电影外的镜头中出现。
  他生活很简单,以前还打高尔夫,现在也很少打了。以前他爱唱歌,唱K时会唱张学友的歌,拿手的是《心如刀割》,还唱陕北民歌,但这几年也唱得少了。平日不拍戏时爱干些什么,他的回答也挺“闷骚”的:“我也没特别爱好,没个正经的,聊聊天啊,晃晃啊,就在屋里待着。”他说他是个能享受寂寞的人,因为心脏不大好,平日出行基本都是坐火车,有一次去日本拍戏,包括中间换乘、休息什么的,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他说,“我是在家能呆得住的人,你看我能坐38小时的火车就说明能行。”
  葛优曾经说过,50多岁是男人最好的时候。因为以这个年龄的经验和阅历,看人看事的态度,是游刃有余的。很多人劝游刃有余的葛优:不如转行做导演吧。他不是没动心过。十几年前,他和梁天、谢园筹款六万成立了好来西影视公司,这个公司到现在依然存在,他依然挂着个“艺术总裁”的虚职,但他还是没有“转型”。前些年还尝试过做餐馆生意,现在完全不折腾了。甚至,他都不再去想演戏能演到什么时候这个问题,“这个都不由你自己定,不用考虑。有个国外的演员到了90多岁又演一戏还得了什么奖。有可能我到80岁的时候又演了一特牛逼的戏。”
  谁说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