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普兰店市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走进北京大学的武小锋,2005年7月毕业后却因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串糖葫芦卖。从北大才子陆步轩街头卖肉,到武小锋串糖葫芦卖,有人认为这是没出息,“白渴了几年名牌大学墨水,是浪费人才”;也有人指责用人机制,似乎名牌大学毕业生只能到大城市的好单位工作。笔者以为,陆步轩、武小锋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眼睛向下不懈奋斗的新的就业意识,从不起眼的工作干起的远见抱负,以及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心理,非常值得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
能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当然不错。但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基层单位和广大的农村,也需要人才。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只有在流动中才能达到合理配置,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挥潜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是一个通过个人意愿与社会需求的双向选择实现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过程。因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暂时走进不起眼的工作岗位,也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参与竞争的需要。最近北京春季人才市场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因此,简单地推论卖糖葫芦、卖肉是“没出息”、“浪费人才”,有失偏颇。美国前总统林肯,干过农活,当过小店掌柜,正是他眼睛向下,把一个个不起眼的岗位,当成一次次挑战和机遇,终于锻造和夯实了一代伟人的基业。近日媒体关于博士猪倌的报道,也让人有所思、有所得。报道说:某大公司投资经理、金融学博士顾建国辞去高薪职位,回乡下老家接管母亲的养猪场,使猪场效益直线上升。据说他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不单是因为孝心,还因为相信国家支持“三农”的新政策不会变,搞农业也能掘到金。长春工业大学毕业生董训余,毕业后毅然辞职,放弃月收入千元工作,当上了“破烂王”,如今已经干了3年,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他现在已经创建了全省首个收破烂网站――“长春废品收购网”。据《华西都市报》报道,34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女大学生,作为四川首个“大学生保姆团”,在今年元旦、春节的保姆需求旺季,到北京从事高级家政服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希望。
从今年起,四川省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设置了四大引导项目,5年内引导5万余名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用5年时间将基本实现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大学生就业。这不仅是“在实践中造就人才,在艰苦中磨砺人才”,而且,谁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占得事业发展的先机,谁就会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向下发力,是为了高高地弹起。走进不起眼的工作岗位吧,社会需要我们这样做,高校毕业生自身成长也需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