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眼睛”有多亮] 手机屏幕多亮对眼睛好

  人们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我从小就相信,因为父母给我讲过,老师也给我讲过。作为自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和好学生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现在我是一个老师了,也为人父了,要讲给我的子女听,也要讲给我的学生听。如果像我的老师和父母那样讲,又有一点不甘心。哪一点不甘心呢?可能是认为照样讲太简单了吧。难道这道理有变化?想来想去,现实中有许多现象不是一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说得清楚的。
  
  “群众的眼睛”能量巨大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一个命题。如果要细细分析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确概念,即什么是群众的眼睛?形象地说是众目睽睽,可以把它抽象地理解为是绝大多数人的监督。
  那么,群众的眼睛到底有多亮呢?“雪亮”是有前提条件的。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百万买酒事件是因为有人揭发才被查处的;贪官周久耕也是因为在会议桌上放了一包天价香烟,才被网友盯住的。从监督的便利条件来说,网友不及有关部门的条件好,就权力和经验而言更是不及。可偏偏就是网友首先发现,形成了舆论压力,相关机构才跟进的。这些事件,不就证明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吗?
  可“群众的眼睛”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广泛,才拥有无数双眼睛。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的概率是最高的。公安部门破案,走访群众是常用的方法,效果往往是出奇地好。
  任何事情,没有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成功。国民党失去人心,没有人气,就败了;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有人气,就胜了。反腐败同样如此,没有广大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反腐败的效果就不会好。公车改革了好多年,想了很多办法,效果就是不好。我想,没有让群众参与,没有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涉及面很广,要彻底解决,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会取得好的效果吗?目前有许多地方掀起了官场治庸风暴,要想取得好的实际效果,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参与,恐怕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吧。
  据报道,为了监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8小时外的生活,重庆市酉阳县给239名官员每人发放了一部具有GPS定位功能的3G手机,要求他们24小时开机,接受跟踪监督,如发现违规违纪行为将进行处罚。每部3G手机价值约3000元,加上定额报销的通话费,一年共需县财政支付 170万元之巨。
  而效果如何呢?事实上,酉阳当地持机官员频频发生手机“没电”、“毁坏”的情形,而媒体记者对13名持机官员进行抽查也发现竟有8人定位失败。这已证明,试图以技术手段解决官员道德等思想意识问题,其效果十分有限。身为国家级贫困县的酉阳,用这种办法监督权力者,群众是不认可的。群众参与就是成本低、效果好的监督手段。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难道群众的眼睛还比不上一个没有生命力的GPS?
  说到底,我们的制度就是要充分体现民主。民主程度越高,腐败程度就会越低。可是民主多了,群众眼睛亮了,权力者的利益就少了,这是必然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也就是民主制度建设困难的原因之一吧。
  
  如何防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时候,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还不一定管用。有许多问题,群众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也向有关部门反映了,可就是不起作用。往往是上级领导出面干预了,事情才能得以解决。事后也往往证明了群众的正确。这难道不能使我们深刻反思吗?群众看出问题,反映问题,正义的声音激不起制度的涟漪。只有上级指示才起作用,群众的声音没有力量,所以“眼睛雪亮”也没用。
  也有上级还没发出指示,群众的呼声起作用的时候,那一定是因为媒体介入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的时候。
  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力,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媒体参与,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就是一句空话。群众以个体的方式反映问题,声音实在是太微弱了。人微言轻,所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一定管用。媒体是望远镜或放大镜,群众通过媒体才能了解许多信息,知情权才能得以体现。群众通过媒体盯住被监督对象,就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群众有经验,什么东西生霉了,就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一晒,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公正、公平,公开是前提。
  当社会风气不好的时候,“雪亮的眼睛”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一种自我保护。打击报复监督者的事情发生多了,就证明社会风气不好了。机制的缺失,使好人悲伤,使坏人嚣张。建立监督保护机制,保证监督人权益不受侵犯是何等重要。“挂个举报箱,一年不开张”,不公开信息,不接受监督,就是剥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群众的眼睛”要亮起来,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广泛的民主和合理的机制。反腐败要想成本低,效果好,就一定要使“群众的眼睛”亮起来。(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