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好比一宝”。老年人是每个家庭的财富,也是整个社会的财富,他们用智慧和经验筑成了社会的生命线。在全球老龄化的大潮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将成为人类最朴素的道德规范,让全社会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医”,实现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强调的“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目标。
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世纪,银色浪潮将席卷全球。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亿。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强,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人类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人口老龄化是一场人口革命。这场革命将给全球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当前面临社会保险、医疗设施、养老方式、老年人工作、社区服务等诸多问题,而农村养老的问题更为严重。挑战带来机遇,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能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做出贡献,并从中受益。
一个社会要持久发展,需要在社会经济及环境各因素与人口增长、分配和机构的改变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如何达成最完善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处在转型期经济国家和经历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本变革的国家,都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各个部门和各代人的总体影响,以及处在传统地位与角色之中的老年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处境问题。发展方面的问题,涉及的是总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率增加为其主要特征的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重点考虑在老年人受赡养的比率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以及反过来对一般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所起的影响;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除涉及老年人同其他年龄组的人们共同享有的权益外,考虑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包括符合老年人特点的保障与营养,诸如住房、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就业、教育、获取信息以及精神慰藉等等。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似的,但所面临的形势和采取的政策是不同的。因为它受三个主要因素所制约:经济基础、政府意识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发达国家有较长时期的物质准备,比较充分地考虑到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已经或正在调整其发展政策和纲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鼓励各国政府尽可能将这些原则纳入本国国家方案。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的目的是保证对老年人状况的优先注意。联合国原则强调老年人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
在1999年的国际老人年世界卫生日这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不仅仅指身体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而且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适用于个体和人群。“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残疾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目标。为此,不仅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做出积极的响应。
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中等水平,但社会福利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并且老龄化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是中国政府面对银色浪潮的提前到来,始终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日益深入地关注和研究老年问题,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尊严与权利。
“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人共享的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是一个根据所有人的需要和能力,调整自身结构和运作,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计划的社会,从而发挥所有人的潜能,并为所有人谋福利,使各年龄段的人能够在互惠和公平的原则指导下,彼此投资,并分享此种投资的成果。这样不分年龄、代际和谐、人人共享的社会,是人类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作者系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省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