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国东陲沿海的山东省荣成市自有史以来就是海上军事要塞。三面环海一面接陆的独特地理位置,给荣成造就了奇异的风格。自明代设卫迄今已有580多年历史的荣成,在明朝期间为防倭抗倭而筑建的屯兵卫所,是中国历史上52卫之一,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
今天的荣成沿海一带,早已远离了往日硝烟,弥漫着的是浓郁独特的东方海渔风情,和着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不仅仅是波澜壮阔的海景、细沙万顷的黄金海岸和品种繁多的海鲜,其中还有凸显浓浓民俗风情的特色民居――海草屋。
由于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当地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厚石砌墙,用当地海中生长的大叶海苔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使草屋的屋脊建造与普通房屋有所不同,左右斜度为50度角,高度也由普通房屋的230厘米升至420厘米,用海草缮成的屋脊最厚处为4米,檐厚50厘米。房顶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减少对四季不断的海风阻力,同时有利于雨水流速的提高,缩短雨水在屋顶停留时间。
这样的海草屋可以使用100至200年左右,所以直到现在仍然是40%农村居民的掩蔽所和避风港。居于其间的老人常说:“住海草屋安静,下多大的雨也听不到声音。晚上睡觉也特香,不像瓦顶那样丁丁当当地敲鼓似的”。这种感觉与诗人杜甫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体会不谋而合。老人们还谈到海草屋的另一大长处,即“凉季暖、热季凉”。这又是那些瓦房子无法媲美的了。这些特殊材料的运用使得海草屋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又因屋顶的海草取自于海水中,其中的盐分比重很大,具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等特点。这主要是得益于大叶海苔草被海水浸泡的结果。
荣成海草屋这种最具胶东典型和传统建筑的特点,整体外观古朴厚拙、构造别致。在明清时代,一般民房多为砖、石、木结构,一层式坡屋顶,屋顶多以一层海苔、一层贝草或麦秸苫盖。殷实人家,以纯海草苫盖,其厚度也比人高出许多。当地老人回忆,每座“海草屋”所用的海草就达5000公斤。草屋的朝向,基本上是南偏东1-2度,多为独门独院,每一院内,或四间,或三间,左右对口厢房各二间,正房分正间(又称明间),多做厨房:明间左右依次称二明间、稍间,或作卧室,或作储藏室。卧室间用土坯或砖砌成墙体,用薄石板做台面,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每排房数户,户与户之间的山墙相连,俗称“接山”。每两排之间挤为合院,有的每户建一小院,配一小草厦用来堆放烧材或圈养牛羊之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海草”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使家家户户在农闲季节携着老人孩子在门前的海边捞拾海草,有小船的人家就到近海打捞,以备盖新房使用。
然而,仿佛不经意间,这种极具特色价值的海草似乎无处寻觅了。如今,我们只能从留存的海草屋和老人的讲述中,去想像海草昔日的繁茂。现在个别地方为了修补海草屋,只有到当地渔民已废弃的屋顶上去扒旧海草,有的怕屋顶损坏无海草修补,只好用旧渔网将整个屋顶罩盖起来。这也就成为胶东渔村所特有的景观。
海草屋是勤劳智慧的胶东渔民历经世代在特定的气候和环境中创造出的极具鲜明特色的民居,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海滩文化。目前的海草屋是作为一种历史退出呢还是保留?有人认为 当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居住在像稻田里鸟巢似的海草棚里,甚至和鸡、羊同居一起,何以谈得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有人这样认为,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海草屋存在至今也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和价值,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庇护了数以几代人的生息繁衍。从这个角度讲,它是功不可没的。时代将海草屋推上了一个新的舞台,体现它独有的现代价值。作为一种历史与人文景观,现今的海草屋村落变成了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进村看民俗、吃海鲜,是海内外游客经常光顾不可或缺的项目。
由于胶东渔村具有的世外桃源般的原生状态,远离都市喧嚣的自然景观,历年来吸引了大批游人在此驻足留连及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师生在此写生创作,同时也成为寻求灵感的源泉。穿梭于海草屋前房后,留连于街道巷落。感受草屋的质朴古拙、渔家气息,捕捉它的光影一瞬,色彩变化。倾听老渔人的娓娓怀旧,去古逸事。在日复一日与海草屋的对话与交流中,在与渔人的长期相处中不知不觉地将自己融入了这片纯朴的自然桃源。海草屋已成为人们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时间和精力不断去感悟它、关注它、拍摄它、表现它,因为凝系着它的是胶东人民乐观质朴的民风和勤劳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