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政大单还富于民_藏富于民

  一个农民的“财政收入”      4月5日,初春的鲁中地区还有些凉意。莱芜市杨庄镇42岁的农民亓民勋一大早开着三轮车来到镇上,领了自家640元的农业生产补贴金,这里面包含了四口之家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有了这个钱,一年的肥料钱差不多就够了。”领到了钱的老亓掩饰不住得意,顺便从农资门市部买了两袋化肥以备小麦春季追肥。
  与亓民勋一样,山东全省5500多万农民于4月10日前领到了2008年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为此,山东财政支付近30亿元。
  事实上,让亓民勋高兴的远不止每年几百元的农业生产补贴。从2004年开始,山东在全省相继推行农村养老、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生产、农业保险等民生工程,农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实惠。2003-2007年,山东省财政用于“三农”投入1300多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0%以上。
  而在2007年,山东开出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民生财政大单――继年初免除了全省768万农村学生19亿元的学杂费后,从秋季开始,山东170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用也被全部免除,980多万山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上学。
  免去学杂费,每个孩子一年减少了500多元的支出,尽管自己的两个孩子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亓民勋还是很满足。“这是件得民心的大好事,用省下的这个钱最起码可以给孩子多买点课外书看。”这位在左邻右舍眼里算是有主见的农民,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让孩子多读书。他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5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课外辅导书,可以给孩子买辆自行车骑着去上学,甚至可以让孩子报一个英语学习之类的特长班。“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是我们的义务。没有知识,谈什么改变农村?”
  让农民有医就、有学上,是山东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承诺。民生财政在支持实施一系列新的民生政策的同时,也推动了公共服务向基层、农村和困难群体延伸。近5年来,山东财政投向教育、卫生、社保及就业的支出,分别达到了1378亿元、312亿元和840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了22%。
  农村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未成年人、未就业人员都能享受医疗保障;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可以选择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山东省提出,要从解决群众最急需、最期盼、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着力改善农村路、水、电、医、学以及城乡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让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山东的民生保障正在整体推进,优先安排民生支出成为经常性的财政政策。
  这种政策行为正在为农村和城镇的亓民勋之类的平民百姓所感受到,而且愈来愈强烈。近年来,作为公共财富的财政资金开始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斜和延伸,民生被放在财政支出的首位,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等民生投入。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民生财政”,随着财政资金的不断丰富,在完成必须的建设和生产投资之后,开始倾向于改善民生。
  
  公共财政倾向民生
  
  2008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07年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完成情况,年内确定的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农村沼气入户等12件实事均按要求高质量完成。
  不管是“三农”投入还是城市社保,保障民生最根本的条件在于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民生财政的基本保障。2007年,山东全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74.48亿元,是2002年的2.74倍。
  公共财政公共性在于国家不断地谋取、增进国民福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是长期以来中国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处于紧缺的状态,履行的多是社会职能、发展职能和经济职能,更多地投入国防、经济公共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无力顾及与民生发展关系紧密的教育、住房、生活保障问题。在1995年之前,中国多数地方还存在财政赤字,民生的投入极为薄弱。但是在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有了跳跃式的发展。资料显示,从2002年中国财政收入不足2万亿元,到2007年5.13万亿元,增长了一倍多,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积累,公共建设投入总量放缓,这足以支持财政更多地向民生建设倾斜。
  基于财政蛋糕的增大,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惠民的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伊始,山东省文登市宋村镇敬老院老人们便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他们的人供养标准每年高出了300元,每人每年2400元的生活费可以让他们的晚年过得更为舒心。
  在文登市,今年像这样事关民生的实事共有20件,用于民生建设的财政投入将达到2.3亿元以上。
  按照预计,2008年山东省安排财政支出2533.96亿元,其中省级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411.5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保和就业等民生投入。”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尹慧敏表示,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问题自然是责无旁贷,而民生建设靠的是经济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雄厚财力。随着近几年全省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改善民生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政府有力量向民生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关爱给予最需处
  民生财政的要义在于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来确定财政投入的方向,加大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致力于多层次调节收入分配。
  确立了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政策体系,一个公众关心的问题随之而来:公共财富如何分配?作为民生用途的钱该花在什么地方?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富民优先,着力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有了充足的财政底气,山东省在2008年的民生财政支出上加大力度,在增加对民生的投入的基础上,推进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按照山东省财政支出安排,2008年,山东省级财政将再投入92亿元,用于解决教育、医疗、社保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总量将比上年增加30%。同时确定了实现改善民生新进展的六大重点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2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1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2年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适龄农民参保率达到70%以上: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经济发展了,可以集中财力办过去办不了的民生大事。配合促强扶弱、东西部协调发展战略,山东配套出台财政政策。山东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增强困难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
  2007年,山东全省51个财政困难县的人均财力突破3万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为此,山东省级财政为其拨付“奖补”资金90亿元。加上其他转移支付,省级财政对市县的转移支付总量累计达440多亿元。
  在扶持弱县的同时,山东财政还采取多种措施促强县更强,对30个经济强县下放了投资决策权、分配自主权,2006年安排1800万元资金,对综合考核成绩突出的18个县给予了资金奖励。
  政府财政向民生倾斜,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发展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是公共财政所应具有的“民生”思维,是一种分配思想的变革。让利于民,共享发展成果,一个以人为本的财政政策体系正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和融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