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 卖东西的网址【马未都『做文人卖东西是个丢人的事。正是这个观念把我给救了。』】

  盛世兴收藏。收藏作为一种兼有研究和投资双重目的的业余爱好,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时尚。而通过《百家讲坛》里幽默风趣的马未都,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投资背后的历史价值。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马未都是收藏界一个坐标式的传奇人物。
  
  马未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不到30年,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古典艺术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他的讲座手稿《马未都说收藏》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受到读者追捧。马未都蹿红之后,他的粉丝叫“马扎”,“扎”寓意扎捆与凝聚。
  
  
  马未都的收藏起始于文物在中国社会的空白期,赶上了好时候。马未都21岁时“文革”结束,1980-1990年的10年间,中国古董价格长期处于低谷状态。马未都的收藏其实享用了长期文化破坏的恶果,他进行收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年轻人的消费风尚是新式家电――彩电、沙发、电冰箱。老东西不值钱。但是马未都不跟风,转而投资文物,这在当时被很多人所不能理解。或许正是这种“远见卓识”的天性,或者是对老物件的痴迷,让马未都在10年内以抄底的低价买进,得以成就批量收藏。
  
  马未都从小就看很多书,对文物的了解程度比一般人多,读的书多了就想找证据,而“文物是历史的证据。”那个时候,文物并不值钱,做编辑的马未都正好能赚点外快,也就是稿费,写一篇小说能挣好几十块钱,够买好几件文物的,那时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东西。等到别人开始搞收藏的时候,马未都已经不怎么收藏了。不知不觉中,马未都见证了中国民间收藏的变迁,也玩味出了收藏的哲学。
  
  中国文物收藏的三十年,在1993年划条线,之前是地下交易,之后转为地上。15年来,人们对文物由对“钱”的重视转为对“文化”的重视,中国进入了文化的消费时代。在经济投资的领域,文物收藏这个门槛最高。显然,马未都已经站在了这座金字塔的顶端。
  
  1996年,观复博物馆开馆,展出的大部分都是马未都的藏品。作为中国第一家私立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马未都更加注重的是收藏背后的文化背景。马未都说,经营民间博物馆其实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不能仅仅是自己的兴趣,还要考虑到公众的品位。
  
  虽然运营着观复博物馆,但马未都说,到最后觉得自己还是最适合做一个文化人,自己只收藏,不做文物投资,对用艺术品赚钱没有兴趣。“做文人卖东西是个丢人的事情。或许正是这个观念把我给救了。才有了现在这些好东西,不然都给卖了。”马未都说,喜欢文物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是因为文化的原因而喜欢,“我觉得文物的背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他希望更多的收藏爱好者更关注文化,而不是财富本身。
  
  关于收藏,马未都的兴趣是横向的,并不分门类界限,“所有的我都喜欢,就像自己的孩子”。“马未都是一个收藏家”,这是人们给他贴的标签。但是马未都说,从来没有给自己定位,我不是一个什么收藏家,但是争取成为一个收藏学者。
  
  “收藏忌盲目、戒贪”,还有就是一定要更多地了解历史,不要只局限于藏品本身。收藏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才应当是感动收藏者的所在。这是马未都对收藏爱好者的建议。收藏首先是怡情,买了件东西,增值了最好,不增值收获的也是份感情,要有这个心态。生活的乐趣一定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
  
  后记:9月28日,第二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特邀收藏大家马未都、著名艺术品拍卖师刘新惠开讲“盛世与收藏”高端论坛。本刊曾于2008年第2期、第4期、第6期特邀刘新惠先生开设“玩味”栏目,系列介绍收藏投资方面的知识,读者可查询阅览。
  
  In 2008 Shando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Fair (SDICIF), collecting became a new cultural element. SDICIF held a top level forum named “Flourishing age and collecting” and invited Ma Weidu to give a lecture on collecting.
  As a hobby with two aims of research and investment, collecting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ind of social cultural fashion. After becoming familiar with Ma Weidu, the humorous star of the TV program Lecture Room,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value behind investment in cultural relics. Most people consider Ma Weidu a legendary figure in the field of collecting.
  In the early 1980s, Ma Weidu began to collect ancient Chinese vessels. In less than 30 years, his collection has reached a considerable scale. He has more than 1,000 collections such as pottery and porcelain, ancient furniture, and jade articles. He established the first private classical art museum in China―Guanfu Classical Art Museum. His lecture manuscript Ma Weidu’s Collection created a publishing miracle.
  Ma Weidu said that he didn’t care about cultural relics investment and just wanted to be a cultural man. “It’s a shame when a cultural man sells something. Maybe this concept saved me, so these good things were kept.” He said he liked cultural relics because of culture. “I feel that behind the cultural relics, there is endless knowledge. That is a kind of spiritual enjoyment.” He wishes that the amateur collectors w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not the wealth it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