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对联文化的长河] 长河文化网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对联的发展历程中,注入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挥之不去的情感。写对联、卖对联、贴对联,经常通过国外民俗专家的镜头,印刻在各国人民的心中,他们也通过这座桥梁来欣赏和了解中华民族。日前,本刊记者对话长期从事对联创作和研究的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字书法方向博士生导师徐超先生,听请他畅谈了对联和对联文化。
  《走向世界》:您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对联的?
  徐超:始于刚记事的童年,印象最深的是春联。对联按用途分,有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按使用处所分,有门联、楹联、堂联等。它由对仗修辞格演变而成,赖于春联的流行而流行。贴对联的习俗始于唐五代,宋代日渐流行。明代以后,写对联、贴对联成了每年春节最有意义的文化大餐。所以我和千千万万中国孩子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对联。
  
  《走向世界》:您认为对联文化的精髓在哪儿?
  徐超:从内容上说,对联往往体现了人们的理想、信念、情趣,包含着“浓缩”了的民族精神。从形式上说,它音律和谐,有音乐美;辞藻考究,有绘画美;整齐对仗,有建筑美。同时,它又和汉字书写、书法相结合,体现了独特的汉语文化、汉字文化和书法文化。它是极品的诗,又是极品的文;是精致的袖珍品,却浓缩了博大的精神。对联文化的精髓,在于它是用上述特殊形式包装了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智慧和语言之美,从而使它成为中华文化中堪称极品的特色文化。凭着这些,使它足有资格以特殊的身份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吸引世界。
  对联同书法的联姻,更使它独领风骚:自用可以明志,酬赠可以联谊,吟咏可以抒怀,观赏可以广闻;可以美化庙堂大宇、庭院楼阁、山水园林,可以用于婚丧嫁娶、迁居贺寿、开张结业,庆功祝捷、欢度佳节;它能屈能伸,能雅能俗,文人墨客醉心,平民百姓喜欢;它是家家户户的艺术,各行各业的艺术。这种艺术外国有吗?没有。它的“专利”属于中国,因为它是独具特质的汉语言文字的产物,是睿智文化的产物。
  《走向世界》:您平时创作了很多对联,请问您创作对联作品,是想对社会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徐超:一是想写出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各种心得,并希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弘扬传统文化;二是想表现汉语的独特之美。如1994年我为佛教文化书画大展创作的对联是:“佛祖拈花,迦叶会意;达摩面壁,神光传经。”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大弟子迦叶,以及达摩、慧可(又名神光),是佛教文化中四位重要传人。我创作此联,是想阐述禅宗中诚心传学的方式和精神。2008年我为汶川抗震救灾英雄题联:“九悬生死山河恸,百入火汤日月知。”是赞扬救灾英雄置生死于度外、赴汤蹈火的精神。2008年我应邀为布置北京奥运场馆提供书法作品,写的自撰联是:“饮河逐日,御气行天。”上联借用《山海经》夸父逐日的故事,赞美竞技精神;下联用《庄子?逍遥游》列子乘风飞行达到妙境的典故,赞美竞技水平和境界。此外我还应时写了一些挽联,如2006年启功先生去世,我写挽联以寄哀悼。其一:“哲星遽落,老师已去矣,耳提难忘胡人语;薪火犹传,小子其勉之,手教永存坚净居。”启先生为人谦虚幽默,常说:我是胡人,说话当然也就是“胡说”。“坚净居”是先生斋号。其二:“主业典型,副业典型,须知主业昭副业;先生师范,后生师范,幸有先生导后生。先生说他“主业是教师”,故有上联;下联因先生为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发:“先生师范”是说先生的学和行都堪称“师”称“范”。“学生师范”,一是说我其时在北京师大上学,二是说要“师”先生之“范”。此外,我写文章也常常用对联做题目,如我写蒋维崧教授的三篇文章《学垂典范,艺壮国光》、《人琴已渺,风范长存》、《挥毫留大雅,论艺有真经》,题目都是对联。我的目的是想提醒读者:看,汉语多美!
  《走向世界》: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能不能谈谈对联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联系?
  徐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最为恒远的一部分,在对联文化中也是这样。一方面,张贴对联就有礼教的意义,而对联的内容中,儒家文化更是最为普遍。典型的,要数集儒家经典的对联,如集《论语》句“言必信,行必果;视思明,听思聪”对联,四句都是孔子的话,说一个人说话要实在,行动要坚决;看什么都要看明白,听什么都要听清楚。又如“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也都是孔子的话,是说礼教的作用,贵在协和;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总有人团结在他身边。还有如“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如执玉,种德胜遗金”等等。其他如对景抒怀、咏史凭吊等对联中,也有许多内容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当然,对联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都有。
  《走向世界》: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无疑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请问中国对联文化将以什么方式生存与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一文化?
  徐超:我觉得,我们的对联文化资源还远远没有挖掘和利用,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各地固然有像泰山这样包括对联文化在内的文化积淀极其厚重的名胜古迹,但许多地方仍是在用浅薄的文化做支撑。要知道,浅薄文化和厚重文化,两者有天壤之别。浅薄,故乏味、单调和不耐咀嚼;而厚重,则会给人以高雅文化的熏陶,博大精神的享受。对外的文化传播,更应当展示厚重。现在需要做的,一方面,是要为新景点设计高质量的对联,创造全新的对联文化环境――这里我特别想建议,新联创作要注意克服典故过多、艰涩难懂的倾向,使之更容易为一般人喜闻乐见;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浅显、科学的方式传播高深文化。所以我建议要尽快把各地名联加以解释、赏析,揭示其中的内涵、知识和艺术技巧,借以唤起受众的观赏和学习积极性。还有,应该把这件事当成当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做,要同旅游业结合起来做。另外,因为对联涉及许多不易掌握的知识,所以建议要有相关知识修养的专家参与指导。
  《走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整个山东的对联文化和对联队伍将如何发展?
  徐超:对山东的建议与前面大致相同。这里特别想说的是:虽然对联随处可见,但目前民间实用对联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自作联多数不成联,二是张贴位置大多上下联颠倒。所以说,即使在中国,还有些对联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做。我们希望要“建设文化强省”的山东,能进一步重视本土珍稀文化在传承中的保护,向世界传播一个原汁原味的国粹文化。可喜的是,近二三十年来,民间的对联创作可以说达到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对联知识书籍大量出版,对联的创作和书写更堪称史无前例,对联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和提高。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在宣传传统文化、锻炼队伍方面,理应走在全国前面。我期盼着这方面的更大进步。
  (本文图片由徐超提供)
  
  Enable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of the Chinese Culture
  
  Duilian, which literally refers to the Chinese couplets, is on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s with a time-honored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purpose, Dulian can be divided into such categories as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wedding couplets, birthday couplets and funeral couplets. According the places where couplets are pasted, Duilian can be classified as door couplets, pillar couplets and hall couplets. The custom of Duilian was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Duilian gradually became popular. After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riting and pasting Duilia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ime became a very significant cultural event.
  The couplets display people’s wishes, ideas and hobbies, thus incarnating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style, Duilian lays stress on rhythm and rheto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