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又到生死关头】阿拉法特山

  去年12月3日,以色列沙龙政府下令将阿拉法特"软禁"在西岸城市拉马拉他的办公楼内,成为巴以争端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此后,阿拉法特再未走出大门一步。阿拉法特这次被围,与1982年他被以军包围在贝鲁特那次经历虽然境况和细节迥异,但它所反映的巴以斗争实质却是一样的,或许是历史的巧合,较量双方仍然是在沙龙和阿拉法特之间,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首。阿拉法特当年在贝鲁特与以军展开巷战,辗转于建筑物与战壕之间,硬是以其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用先进的美式武器装备起来的以色列军队的围追。就在以色列对阿拉法特实施"软禁"之前,犹太人定居点委员会的头头会见沙龙时,指责他把以色列安全拱手交给阿拉法特。沙龙驳斥道:"我寻找阿拉法特已30年,难道我会把以色列的安全交给他?!"沙龙的确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几次想置阿拉法特于死地,几番说服美国人同意把他除掉。然而,沙龙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在中东和国际舞台上颇具影响的风云人物阿拉法特。
  
  几个月来的战斗生活
  
  几个月来,尽管被以军围困,阿拉法特却依然保持他平日的生活习惯和节奏。他照常夜间工作,直到凌晨5点才去做黎明祷告,背诵一段《古兰经》后便上床睡觉,阿拉法特的饮食一如既往地简单:早餐是百里香粉(阿拉伯有名的民间小吃)、奶酪、西红柿和黄瓜。午餐主要是鸡、鸡蛋和沙拉,无异于一般的巴勒斯坦家庭。阿拉法特坚持每天散步,不能上街,只能在走廊里进行。总之,阿拉法特生活起居一切正常,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比平时更规律,不再飘忽不定了。他的一位随从说,在此之前,阿拉法特的行动很难掌握,必须随时待命。一次,他上街为家里买大饼,结果临时同阿拉法特去了国外,妻子在家焦急万分,直到丈夫从国外打来电话。众所周知,阿拉法特的行程是保密的。值得一提的是,阿拉法特的政治斗争生涯离不开频繁地出访,他无数次乘坐专机在世界各地、东西方之间穿梭、奔波,将巴勒斯坦事业鲜活地烘托到国际政治舞台上。
  
  世上并非只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
  
  在3月29日之前的日子,巴勒斯坦各阶层代表纷纷涌向阿拉法特办公室声援,会见代表团已成为他每天日程中重要的部分。阿拉法特在每次会见中话虽不多,但总是用"伟大的人民"来形容他们。他深知,正是巴勒斯坦人民才是他的后盾和依托,才是他的力量源泉。阿拉法特说:"9.11事件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一些立场也随之变化,但不变的是伟大的人民。"阿拉法特打政治牌的能力惊人。他不仅关注巴以斗争的现实局势,而且更重视国际风云的变幻,善于将两者结合起来审视。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在这个星球上并非只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虽然世界上各种犬牙交错的因素和变化时刻都在影响着巴勒斯坦问题。但他始终坚信巴勒斯坦反以占领斗争的正义性不是任何消极因素可以改变的。
  
  “真主将赐予我前往耶路撒冷的证书"
  
  阿拉法特关注巴勒斯坦社会和经济状况,关注每个城市、村镇和难民营,亲自为低收入无钱看病的人批医疗费用。平时,阿拉法特每天至少接见七八个官方和民间代表团,他平易近人,任何普通百姓都可以像部长一样登堂入室,向他反映问题。他作风民主,绝不像以色列媒体散布的那样"独断专行"。向他请示问题时,他时常说,"兄弟,待我与有关方面商量后再给你答复"。其实有些事他完全有权立即批示。
  人们常用"革命的主席"、"献身的主席"、"巴勒斯坦国的缔造者"等词汇来形容阿拉法特。阿拉法特的领袖风范、大无畏气概,给巴勒斯坦拉马拉各界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说,"当我们看到阿布?奥马尔(对阿拉法特的称呼)情绪高涨,我们也士气大振,他给了我们希望、信心和力量,使我们感到被包围的是以色列而不是我们"。
  当年,阿拉法特突破贝鲁特的包围后,有人问他向何处去,他满怀信心地说,"我正走向巴勒斯坦!"如今在拉马拉的日子,他反复重复着:"真主将赐予我前往耶路撒冷的证书。"▲
  后记:我们发出此稿时,阿拉法特依然坚守在地下室内,门外的对峙仍在继续水平……我们同读者一样关注阿拉法特和他战友们的安危。(2002年4月4日)
  《仁者无敌阿拉法特》(封面话题)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