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死亡仍然成为这个世界关注的话题,他的是非功过仍然成为人们评判的对象,尽管他的事业已经比他的生命更早地化为了灰烬。 3月11日,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在荷兰海牙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监狱中画上了人生的句号。或许带着屈辱,或许带着愤恨,亦或带着尚未完成的自我辩护他就这样离去了。3月18日,米洛舍维奇的灵柩被安葬在贝尔格莱德东部城市波扎雷瓦茨他自家老宅的庭院中,“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从此,一切有关政治的斗争,一切仇恨的纷扰,甚至一切荣誉和罪责,他再也无缘见闻了。
然而,他的死亡仍然成为这个世界关注的话题,他的是非功过仍然成为人们评判的对象,尽管他的事业已经比他的生命更早地化为了灰烬。他的政治对手和敌人为他未能得到“正义”的审判而遗憾,咒他是“巴尔干屠夫”,甚或认为他是欧洲“最邪恶的势力”;他的支持者则一如既往地视他为追求和平、安全与独立,抵抗西方强权的“民族英雄”,用鲜花、烛光和眼泪送他最后一程。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也许数十年之内都不会改变,除非巴尔干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创伤得到了愈合,人们才能坦然地面对他执政期间的那段充满战乱和动荡的历史。
权力顶峰
但不论如何评价他,简要回顾一下他的政治生涯是必要的。米洛舍维奇1941年8月20日出生,从小生活在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家庭中,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他父亲就离家去了黑山,后自杀身亡。他的母亲一人把他带大,但1973年他母亲也自杀了。他政治生涯的最初动力来自妻子米拉?马尔科维奇的帮助,由于米拉的父亲和叔叔曾是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的亲密战友,有着很好的政治资本,使米洛舍维奇能够得到前辈提携。米洛舍维奇18岁时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1964年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律系,1983年步入政坛,当选为南共联盟主席团中央委员。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可谓平步青云,1989年12月~1990年12月任塞尔维亚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90年7月改组塞尔维亚共盟为塞尔维亚社会党,并自任主席。前南斯拉夫解体后,他又在1990年12月的议会多党制选举中当选为塞尔维亚共和国首任总统,并于1992年获得连任。在他的积极倡导和策划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成立了一个新的南斯拉夫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他于1997年7月当选为南联盟总统。他的个人权力也至此达到了顶峰。
政治命运转折点
尽管米洛舍维奇早就因在克罗地亚、波黑和科索沃一系列问题上的“罪行”遭到指控,他命运和权势的转折其实还是发生在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之后。在2000年9月的总统大选中他败给反对党塞尔维亚民主党领导人科什图尼察,2001年4月1日,塞尔维亚警方以“滥用职权”等罪名将米洛舍维奇逮捕,6月29日,他被引渡到海牙前南国际刑事法庭监狱,被指控犯有战争罪、反人类罪和种族屠杀等66项罪行,2002年2月起正式受审,直至他去世前审判才“接近尾声”。而他手创的南联盟在2003年也已不复存在,被一个叫“塞尔维亚和黑山”的松散共同体取代了。
南斯拉夫的解体及至南联盟的再次瓦解,无论如何是巴尔干半岛上演的一个悲剧。责任很难归结到某个具体的个人,即使他是一个强权的政治领袖。巴尔干半岛民族纷争剧烈,又处于欧洲地缘政治的中心地带,在历史上是弱肉强食的对象,也曾是美苏冷战的前沿。是冷战体制的终结带来了巴尔干半岛权力结构的坍塌,是冷战后风卷世界的非理性的民族分离主义眷顾上了这个1918年成立的命运共同体,谁能有力回天?米洛舍维奇对于波黑战争确有一份责任,但他参加了1995年结束波黑战争的《代顿协议》的签署,应该说是有功于巴尔干当时的政治稳定的,也是有功于西方的。
但西方和美国在冷战后的总体目标是把巴尔干地区纳入西方,主导对前南斯拉夫的秩序安排,并以此作为挤压俄罗斯生存空间的组成部分。在欧洲地缘政治版图西进东退的大趋势下,米洛舍维奇仅凭塞尔维亚这小小的力量何以能抗拒西方强权的倾轧?因此,米氏希望以自己的强权政策来安排巴尔干局势并与北约和西方的对抗,多少有点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味道。1999年,当他拒绝在解决科索沃问题的《朗布依埃协议》上签字时,也就意味着他悲剧命运的开始。
悲剧所在
如果说科索沃问题是勒住米洛舍维奇命运的绳索,那么,他过度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才是导致悲剧结局的更重要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对于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族人所具有的意义,同耶路撒冷对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具有的意义相似。而米洛舍维奇以塞尔维亚民族的利益为至上考虑,赋予自己为塞尔维亚民族的代言人的使命,却不顾其他民族平等的利益和愿望,才使得他先是取消了阿尔巴尼亚人占90%的科索沃省的自治权,后是武力镇压科索沃独立的企图,并最终招致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以及他的失败。正是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如果米洛舍维奇确实造成了某些“人道主义灾难”,那也大都与他过度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有关联。
米洛舍维奇成为历史上首个被引渡审判的前国家元首,科什图尼察政府在西方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下“以米(米洛舍维奇)换钱”,都表明了弱小国家面对强权的无奈地位。
斯人已去,悲歌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