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经济学博士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 市场部分析师 国际货币体系是否应该重构?自现存货币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以来,这一问题就频繁地被各国学者和政要所争论。
金本位难以恢复,于是欧元就被很多人寄予希望。然而这个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行的货币似乎并没有赢得其应有的地位。2002年以后,欧元对美元一路走强,从最低的1以下上涨至最高的1.6,很多国家因此扩大了储备资产中欧元资产的份额,欧元也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但到了2008年夏末,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真正给市场参与者对各种货币进行投票的机会,欧元被财富拥有者无情抛弃,市场参与者根本不认为欧元能够与美元比肩。短短三个月,欧元对美元汇率从1.6最低下跌到1.2,跌去了五年来的涨幅。
市场是聪明的,欧元目前的地位并不是学者和政客的偏见造成的。实际上,欧元甚至还在孕育之中时,其内部就充满了矛盾和危机。1979年3月构建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汇率体制(ERM)是孕育欧元的制度框架,这一体制也是维持欧元的基础制度。它要求成员国政府放弃自身的货币政策,且限制财政赤字,货币政策的制定集中到欧洲中央银行手中,各国央行只能充当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处在不同阶段的经济体要实行同样的利率和汇率。这就有可能使得在大西洋东岸的西班牙农民因为汇率太高而难以出口橄榄油的同时,爱琴海边的希腊司机却在抱怨汇率太低而使得汽油价格太高。尽管共同货币可以促进欧元区的区内贸易,然而,不同的经济体往往因为所处经济周期的位置不同但却使用了同样的货币政策,而使经济增长受损,当这一成本超过成员国的忍受能力时,这一机制就有崩溃的危险。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参加过ERM的英国之所以会退出来,正是因为英国需要弱货币以挽救下滑的经济,而德国则需要高汇率来抑制通胀,但在当时的联系汇率制下(欧元之前的过渡性汇率安排),这一对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索罗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对英镑发动进攻,最终使得英国不得不退出了汇率体制,否则,我们今天就看不到英镑了。
尽管欧洲的共同市场已经缩小了成员国经济的差距,但是,欧元区的劳动力市场还远没有进行整合,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又往往不是仅靠经济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和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息息相关。欧元区国家间政治的相互影响对欧元的稳定甚至存亡都有关键的作用。实际上,如果我们回首500年,如今欧元区经济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法国更多地是处在敌对的状态,电影里也屡屡出现雪铁龙和大众车一拼高下的镜头。可以说,欧洲的一体化是建立在德法和解的基础上的,那么欧元也是建立在德法和解的基础上的,但对其他国家来讲,凭什么要把举国的财富放在德法的政治游戏中呢?
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是较为严格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其通胀目标是维持欧元区单一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增幅不超过2%。在2008年世界经济由高通胀转为通缩风险的快速变化环境下,我们就看到了这一体制的不灵活性。2008年三季度,欧洲制造业已经出现下滑,但通胀继续上升迫使欧洲央行仍然进行加息。欧洲央行的官员均是货币政策的专家,他们清楚地知道CPI是滞后的经济变量,但在这一死板的体制下,他们只能选择加息。但这次加息反而使得欧元走弱,因为市场已经清楚地看到欧元区经济增长受到了损害。当9月雷曼倒闭引发的金融海啸猛烈冲击欧洲金融机构时,欧洲央行稳定市场的能力和意愿却不强,欧洲各国政府甚至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措施,仅对本国金融机构负债提供担保,欧洲各国政府由于财力状况不同只能纷纷自保。这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分离以及货币与政府的分离,为欧元的稳定发展埋下了隐忧。
即使全世界投资者都对欧元区经济一体化抱有绝对的信心,再假设上面所提的欧元的种种隐忧也全都被抛在脑后,然而,当手拿欧元的投资者想为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时却会发现,欧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比美元低得多。由于欧洲货币体制限制了政府的赤字,欧元区国家国债存量很低,投资者根本无法找到充足且风险较低的投资品,而一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正是要选择流动性好、易于变现的金融市场。欧元区金融市场肚量太小,根本容不下这么多资金,这也决定了欧元无法充当“世界货币”。
不过,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将会使得全球金融系统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