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航母派”等]法将派航母赴印度洋

  马鼎盛(香港民间军事问题评论员)   青岛海军大阅兵是新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国力上升、政治经济都已经走向世界的情况下,军事上走向世界是必然的、迟早的事,而且主动比被动要好,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中国用别人能接受的身体语言和世界沟通的过程,说明中国在这方面有了自信。
  此次活动就像一个大party,各国一般以平常心派礼节性的军舰来华,如美国第七舰队“神盾”驱逐舰“费兹杰罗”号,墨西哥海军派来了“夸乌特莫克”号风帆训练舰,俄罗斯派来了破旧的导弹巡洋舰“瓦良格号”,印度很重视,向青岛开来大型海军编队,包括“孟买”号和“蓝威尔”号导弹驱逐舰、“坎嘉尔”号导弹护卫舰,以及“乔迪”号综合补给舰,不过印度的这些船是路过的,随后就前往日本参加美日印“马拉巴尔-09”联合海上军事演习。日本不受欢迎,山水相连的朝鲜没兴趣,这都是中国海军的变数。
  中国没有在阅兵过程中展示其最先进的核潜艇,相信主要是出于稳妥的考虑。来的都是行家,如果核潜艇技术不成熟的话,很容易被别人挑出毛病,中国不希望出差错、被人笑话。
  近期,关于中国是否要造航母的讨论很热烈,这更多是一场出于本位主义的利益之争,搞什么的就觉得什么最重要,而缺乏一种平衡和全局的眼光。我第一次上航母的时候,也被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震撼,很能理解一些人“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但我不是航母派,我认为中国造航母的设想不合国情。因为在可见的将来。即使倾国之力也无法打造世界第一的航母战斗群。不如花小钱造潜艇和反舰导弹,倒有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另外,打什么仗造什么枪,中国目前的战略环境决定了,中国未来遭遇的战争只会是信息战下的局部战争,只可能发生在台海之间,这一点从《反分裂国家法》中可以看出端倪。其他的外部冲突更多是政治和外交问题。都不是战争能解决的,为中外矛盾造航母也没必要。另外,军事工业的发展水平是以民用工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在中国仍需大量进口高精尖材料和设备的情况下,是否具备真正自主造航母的能力也是大问题。(2009年第10期《青岛大阅兵,战舰驶向蓝水》)
  
  
  新文化运动就在我们身边!
  
  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
  谢谢《南风窗》记者对贺照田和刘苏里的访谈,把我们带入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现场。恕我直言:照田兄对时代的脉动把握不准!
  他愤愤不平:为什么“新文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个偏激的、答案在先、不公正的运动却能占据中国决定性的现代思想文化霸权”?“严复在当时是西学圣人的地位,而清末民初可说是对言论界变化影响最大的巨人,那为什么历史不往他们说的方向走,而往陈独秀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方向走呢?”
  一个前提是思想没有国界,只有一个取舍标准:是不是对公民和国家的发展有利。对此我深信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论断“扩展人类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它的主要手段。”按照这个标准,鄙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就显得过于轻率了。
  照田兄应该知道:有两个严复、两个梁启超和两个陈独秀。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倾向截然不同。甲午战败,严复打破多年的沉默,大声疾呼“身贵自由,国贵自主”:国家繁荣还是衰败,关键在“自由不自由”。梁启超紧随其身后,说的也是“其在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世界也,国之独立。”他们宣扬的是文艺复兴以来逐步形成的现代文明的思想结晶。国家要独立自主不会有什么争议,问题在于中国人是不是也应和西方人一样独立、自由,还是坚持传统,匍匐在圣人和尊长脚下的奴性不变?也许应该和清末一些西学中源论的鼓吹者一样,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找到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渊源,但这除了可以满足虚假的民族自尊心以外,事情的实质不会有任何改变。
  公民个人的自由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这个运动不是从《青年》杂志创办开始的。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先驱们已经筚路蓝缕在这个东方古国耕耘,传播这些思想,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页。陈独秀不过是在1915年至1919年间接过前人的火炬,推进了这个运动。《新青年》关注的问题大体上是旧话重提,在戊戌前后的启蒙运动中都可以找到渊源。
  辛亥革命后参与孔教会活动,提倡孔教的是另外一个梁启超和严复。这是他们与袁世凯通力合作的内容之一。严复还参加了筹安会的活动。贺照田赞扬的这个时期的梁、严,与时代过于隔膜,哪能抵抗得了自由思想在中国的拓展?至于进入20年代提倡马列主义的另一个陈独秀,已经越出我们的讨论范围,就不去说他了。
  说到底,新文化运动不过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先导。只要中国社会转型没有完成,它就会以不同的形式顽强地生长。观察一下中国思想文化的现状吧,21世纪版的新文化运动就在我们身边。(2009年第10期《代有青年记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