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米塔尔的路|米塔尔

  6月22日,复星高层签署了一个战略合作意向书,与大同市政府和山西同煤集团合作,介入同煤集团钢铁公司的改制重组。   这并不是复星一时兴起。从西北的山西、东北的黑龙江、华北的天津、华东的南京,以及最南端的海南,复星集团布局的钢铁棋子已经织成了一张网。从初识建龙集团,10年来,复星集团苦心构建的钢铁霸业渐渐浮出水面。
  “要做中国的米塔尔”,复星高层曾如此表示。米塔尔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
  但是,复星是一家民企。而钢铁,却是国企的强势领域。一家民企不仅要在这个领域与国企同台竞争,还要对国企进行复杂的并购重组,难度可想而知。
  这就注定,复星的米塔尔之路充满艰辛。
  
  成功的开端
  故事要从2001年说起。
  郭广昌当时认识了一个钢铁爱好者张志祥。后者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1994年开始做钢铁贸易,白手起家。随后租赁了一个快要破产的钢厂,河北省遵化市钢铁厂。在对其整体收购之后,建立唐山建龙公司,4年内从50万元做到了18亿元。
  这样的神话让郭广昌颇为心动。2001年,复星出资3.5亿元收购了唐山建龙30%的股份,开始试水钢铁业。
  当时,进入国内的钢铁行业有一定的风险,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迹象。在那样的环境下进入钢铁业,有业界人士评论,复星的真实动机是“做大营业额,以求增加在资本市场上腾挪的本钱”。
  但是建龙凭着灵活的机制迅速扩张,在唐山、承德、吉林等地购并多家冶金类亏损企业,改制后,使其迅速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张志祥对于成本的控制,让郭广昌竖起了大拇指,“太优秀了!”
  复星当初的投资,在短短两年内就被收回。
  尝到甜头之后,复星加大了对钢铁的投资,四处寻找新的机会。南京钢铁公司很快进入郭广昌的眼帘。
  这是一家特大型国企,人员繁冗、效益低下。以前,从来没有民营企业可以入主改造特大型国有企业,但是郭广昌敢于尝试。在他看来,企业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变化,这种格局需要民营企业扮演产业整合者的角色。
  2003年3月,复星集团、复星产业投资、广信科技和南京钢铁集团设立了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前三者均属复星系,实际控股60%。然后,南京钢铁联合公司公告,对南钢股份的法人股和流通股股东发出要约收购。4月9日,公告一出,它以深沪股市“第一要约收购案”的身份引得业界一片哗然,成为国内所有财经媒体的焦点。
  结果是,要约失败,复星集团16亿元的股份全新进入,南钢股份由国有控股向非国有控股转变。
  据《中国周刊》记者了解,当时复星对于南钢股份的收购价格,引发了不少争议。有评论认为,这样的要约收购仅仅是走过场,失去了它原本的面目与意义。
  这也是复星在钢铁产业扩张中遇到的第一次质疑。不过随后,南钢股份以漂亮的财务数据和稳定的局面平息了争论。
  有一点不容忽视,在收购南京钢铁案中,复星充分显示了财技之外的智慧。
  南钢原为大型国企,有10000多名员工。减员增效是一般民营企业提高利润的手段,但一旦员工抵触,复星对南钢的控制将无法持续。
  复星采取的策略是,不裁员,也不改变南钢的管理层,设法从人员成本之外找回效益。收购南钢当年,恰适国内钢铁业景气度达到高峰,钢材价格暴涨,一些钢铁公司的门口排起了等待出货的长龙。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四处询问钢材价格的人。
  当年,南钢股份实现净利润4.8亿元。第二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评价说,南钢是国有企业增量改制的典型。
  
  宁波的遭遇
  收购南钢,进一步坚定了郭广昌在钢铁业大展鸿图的信心。按照2003年上半年的数据,复星对钢铁业的投资已超过30亿元,钢铁已经成为其重要产业方向。
  受到2003年市场刺激影响,国内一批钢铁企业纷纷上马新项目。在这种背景下,复星钢铁战略上的重要棋子――宁波建龙,开始浮出水面。这也是郭广昌和老朋友张志祥合作的重要项目。
  2003年6月,位于宁波城区东北20多公里的北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宁波建龙在一片兴奋的情绪中开工。
  计划中,宁波建龙的年产量是600万吨,人均年产钢1300吨。当时,韩国浦项制铁公司人均年产钢1000吨;宝钢人均414吨;中国台湾的中国钢铁人均1000吨。按计划,分摊到每吨钢上,宁波建龙会比国外企业节省大概350元到400元左右。业内人士说,即使钢铁市场价格突然下降一两百元,宁波建龙也不会受到大影响。
  效益之外,如果加上宁波建龙规划中的6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复星麾下的钢铁产业年产量已经达到1200万吨左右的规模,2005年的总体生产能力更计划扩大到2000万吨。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国企巨头宝钢,2004年最后一天,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这意味着,假如宁波建龙的梦想成功,复星将对中国钢铁老大的宝座发起冲击。
  这是复星的美好图景,也将是一个令业界刮目相看的成就,毕竟,挑战国企巨头的是一个民营企业。
  不过,与郭广昌同时作梦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戴国芳。
  就在宁波建龙日夜兼程筹建之时,戴国芳在长江边画了一个圈,规划了一个更为庞大也更加惊险的迷梦。他要建的钢铁公司名做铁本,他说,“铁本要在三年之内超过宝钢,五年之内追上浦项。”
  谁也没有想到,之后的形势发展急转直下。国家的十五规划中,对于钢铁的需求预测较为保守,原则上要求不新上大的钢铁项目。但在全国,需求像潮水一样疯长,很多人像郭广昌、戴国芳一样,对钢铁投资显示出了非凡的热情,2003年全国钢铁业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了96%。
  2003年底,针对过热的经济形势,国家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开始了。
  就在这个风口浪尖上,铁本违规操作、占用耕地的情况被新华社记者写进了内参,并引起高层关注。最终,戴国芳以“虚开发票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当地部分官员也受到严厉惩处。国家对铁本事件的霹雳手段让外界为之一震惊。
  建龙也没有逃过此劫。就在戴国芳被调查期间,一个由国家发改委、银监会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也进驻了建龙。
  2004年5月,央视曝光了宁波建龙的违规操作行为,其中包括:违规审批;擅自开工;短贷长投,将银行6亿元的流动资金用做了固定资产投资。
  曝光之后,复星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复星实业(2004年12月变更为“复星医药”)很快发布公告称,和宁波建龙及股东没有关联。但实际上,复星系实际控股60%的南京钢铁联合公司和参股30%的唐山建龙均对宁波建龙有35%的股权。
  有铁本事件在前,宁波建龙的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这时,一家国企的现身使事情有了转机。就在宁波建龙项目开建的同时,杭州钢铁公司在宁波大榭岛上也开始筹建一个占地5400亩的钢铁项目,因为拆迁等问题,一直没有正式动工。
  在这之前,杭州钢铁集团等表示了和建龙进行合作的兴趣。宁波市政府也有意促成宁波建龙和杭州钢铁集团进行合作,但最终双方没谈拢。
  宁波建龙项目处于微妙的处境之时,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杭钢和建龙的合作又提上议程。处于优势地位的杭钢董事长表明态度,要么控股,要么不参与。
  宁波建龙虽然需要“救命”的机会,但郭广昌也不甘心就此被整合掉,他公开表示,政府综合考虑杭钢与建龙的发展是对的,但整合必须要以改革的方式。他说,“国企参股可以,但是控股得让民企来。”
  这场“民”与“国”重组谈判历时半年有余,期间一度陷于停滞。
  2005年新年前后,拉锯战终于有了结果:杭钢持股43.85%,为第一大股东。唐山建龙持股30.53%,复星集团旗下南京钢铁联合公司持股20%。
  如《激荡三十年》一书所描述,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郭广昌“以牺牲控股权为代价,死里逃生”。
  这也意味着,郭广昌借宁波建龙实现钢铁巨头的梦想,在宏观调控面前,宣告破灭。
  但是,与此同时,在国资的钢铁领域,则上演着扩张产能的新戏码。宝钢、武钢等大型国企均表示,将扩大产能。就在民营的铁本和宁波建龙最敏感的2004年,在距离常州仅105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澳大利亚一钢铁公司的项目举办了热闹的奠基仪式。其总裁说,一切顺利得出乎意料,不到一个月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同一行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对于当时的宏观调控,有人觉察出其中的微妙。有媒体分析称,市场经济下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过热行业与非过热行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等,形成了复杂的利益格局。此次调控也因此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博弈”。
  
  旋涡中的得失
  在宁波遭遇的一波三折,并没有减少复星对钢铁的兴趣。和国外不同,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这将为中国钢铁提供巨大的市场。郭广昌相信,在中国,钢铁并非什么夕阳产业。
  2005年左右,复星瞄上了天津钢铁公司,这也是一家国企,双方开始谨慎地接触。实际上,2004年以来,人们对国企改制的话题变得分外敏感。这让复星与国企接触时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
  彼时,郎咸平连续发表论文和演讲,对中国国企改制发出猛烈的抨击,“当前有些国企通过国退民进,将国有资产以贱卖的方式(包括MBO)转成私人资本以提高效率的做法是我所反对的。当前利用这种法制法规不健全的空当,合法地侵吞国有财产的的现象,和当年俄罗斯私有化运动极为类似。”对国企改制,他还做了一个比喻,“我的家又脏又乱,找来一个保姆,帮我把家收拾干净了,她算有功劳,可是我这个家就突然变成保姆的了。这很荒谬。”
  产、学界对国企改制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急于证明清白、加入论战的顾雏军引来了更加集中的关注,他的格林柯尔在产权并购上的手段、财务状况在舆论的显微镜下,被放大。很快,他等来了调查组,其上市公司股价大跌,2005年7月,他被公安带走。
  很幸运,在这场论战中,复星参与的国企改制项目,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期间,在关注天津钢铁的同时,复星还在与海南国资委进行洽谈。在小心翼翼地考察了四年后,2007年8月,复星国际出资9亿元与海南国资委下属的海南钢铁成立合资公司,与海钢分别持有60%和40%的股权,从事开采及加工铁矿石业务。
  尽管舆论的争议较多,但郭广昌对于整个局势的发展,仍然有大的把握。他在当年8月《中国企业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他的文章,题为《我相信》。他自问自答,“我们相信什么?一路走过来,就外部来说,这个好像说起来很‘政治’。我们相信3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会是稳定和长期的。你要相信你这个企业只要自己没有犯错误,没有乱来,政府不会整你。很多人不信这一点,我们是信的。很多人跟我说,企业做得再好,政府要整你,要你死是很容易。我当时就问他一句话,我做得好好的,政府为什么要让我死?这跟党的价值观不一致,跟改革开放的价值观不一致啊。所以从大的方向上我一是相信中国的未来经济,二是相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2007年,复星在钢铁部分的营业额已增至239.7亿元,对复星国际的业绩贡献超过50%,进一步确立了钢铁板块在复星的优势地位。2000万吨的年产量,宝钢用了近20年的时间,鞍本集团用了近100年的时间,而复星自2001年入股建龙钢铁以来仅仅7年的时间。
  也就是这一年,复星终于等到了宁波钢铁正式投产的日子。喜悦还未过去,第二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市场面临了需求萎缩的局面,中国钢企大面积亏损,宁波钢铁也经营困难。
  困难时,平时隐忍的矛盾更加明显。宁波钢铁几家民营股东遂提出,“要么杭钢退出,民营股东收购杭钢股权;要么民营股东退出,杭钢收购他们的股权”,这一提法将双方矛盾推向了顶点。
  而此时,一轮钢铁行业重组的大戏正如火如荼,这次重组的背景在于,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2011年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这就意味着大企业会加速兼并重组。
  嗅觉灵敏的宝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参与了宁钢重组。2009年3月,宁波钢铁项目上所有的民企股东,将其共计56.15%的股权出售给宝钢,宝钢最终成为宁波钢铁的大股东。
  这段复星与宁波钢铁的故事,随着这场博弈的结束,也画上了句号。从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中途的减少股权,到最终离场,人们看到的是一家民营企业在国家政策之下,起起伏伏的命运。
  
  推进钢铁蓝图
  但不可否认,郭广昌依然具有强大的掌控市场的能力。就在复星退出宁钢一月后,当年的风云人物戴国芳出狱了。一位业内人士尖刻地说:“为什么戴国芳栽了跟头,而郭广昌却能全身而退?因为戴终究不过是苏南农民,捡废钢出身的‘暴发户’难免成为别人的棋子;而郭广昌却是复旦高材生,上海滩的大亨,结交的都是政商大佬、达官贵人。命运自然不同。”
  接下来,复星一如既往地在寻找钢铁业的新亮点。
  就钢铁业这场声势浩大的产业整合来说,虽然让复星离开了宁钢,但同样也是市场的机遇。郭广昌要参与进来。
  机会真的来了。
  2009年6月,他长期关注的天津钢铁项目终于有了结果。在往返天津上海近30次、耗时3年半之后,复星与这个老牌国企签署了合资经营合同。这笔投资高达38亿元,显示了郭广昌对钢铁行业的信心。
  就像复星介入的很多国企改制项目一样,这合作来之不易。有评论说,实际上,目前形势下,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不愿意轻易将钢铁企业放手给民营资本,即使合作对象是郭广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国企对国企”,才是地方政府整合钢铁企业的首选。
  这年,省内重组后的河北钢铁集团产量一跃而上,超过了宝钢,成为国内第一。山东钢铁集团在把日照钢铁收入囊中之后,排名也迅速提前。
  与此相关的一批民营企业的命运此时引发了普遍关注。日照钢铁的董事长杜双华,曾经戴上钢铁首富桂冠,最终,他苦心经营的日钢还是并入了山钢。这一年,还有消息称,著名的民营钢企山西海鑫集团,将要出售给首钢集团,目前双方正在进行谈判。
  在金融危机和宏观调控双重因素作用下,“国进民退”成为一种普遍的情绪,在社会上蔓延。
  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对《中国周刊》记者指出,客观地说,国家对民企发展没有政策限制,当前在钢铁市场上,民企的份额超过了44%。但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民企如果发展得过快就会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容易让以前的问题暴露出来。
  这也是很多民营企业唯恐不低调的原因。即使投资了十年钢铁,对于复星,仍有业内专家表示不是特别清楚。
  不过,天津项目让复星国际沿海沿港布局的“钢铁蓝图”愈加清晰:海南钢铁占据了南面港口及矿山资源;南京钢铁辐射江苏沿海;建龙集团所属企业遍布河北的唐山、承德和东北三省的抚顺、通化、磐石、双鸭山。而在曹妃甸、日照港、防城港、湛江港均有国有大企业驻守的情况下,复星避开他们,抢先夺取渤海湾的天津钢铁。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曾这样说:中国需要整合大量钢铁产能,政府正在以各种方式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我们相信其中会产生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复星也为此追求。”
  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当然非米塔尔莫属。这家印度的钢铁集团,现在是一个跨越14个国家的产业帝国。它的经营路线是兼并和改造亏损国有企业,这恰与复星当前的策略相似。
  复星之路,能像米塔尔那样顺利地延续下去吗?这个命题既在考验复星人的智慧,也在考验中国市场的成熟度。
  刘海民认为,中国最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没再出现类似铁本的事件,国务院出台的新老“36条”,对国进民退的问题进行了态度上的回答,“因而,今后民营企业市场份额还会逐步增加,这为复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