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加多 经典瞬间]萨尔加多

  1981年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正应《纽约时报》之约为刚上台的里根总统拍摄专题“上台后的第一个一百天”,3月30日,里根总统去希尔顿大酒店的演讲本来没有他什么事儿,“但是跟伟大人物处在一起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衣着一向马虎的萨尔加多为此专门找人借了一套整齐的服装,煞有介事地系上领带,还换上一双雪亮的皮鞋,不厌其烦花费了一番口舌才跟十五个彪形大汉挤上了一辆开往希尔顿酒店的面包车,当枪声响起的时候,其他摄影师全都被围困在人群之中没法动弹,总统的随身保镖和保安人员群起攻击,跟在他们身边的萨尔加多在1分钟内,拍摄了76张照片,成为报道里根总统遇刺事件的最优秀摄影师,这些照片立刻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报刊的头版头条上,萨尔加多用雪花一样飘来的稿酬在巴黎购置了一套住宅,还买了一辆豪华大轿车。
  
  尽管充满个性的萨尔加多认为自己只是个业余摄影师,但他为前东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销售萨尔加多的作品,曾经占据了玛格南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他拍摄的图片不仅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让整个世界为之感动。
  1973年,萨尔多加开始从事摄影报道工作,在此之前,1944年出生于巴西小城市埃莫雷斯的萨尔加多已经在巴西圣保罗和法国巴黎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以一位对拉美国家经济颇有研究的经济学者身份供职于巴西政府的经济部门,同时还为非洲咖啡贸易组织工作,当他开始接触摄影,并且一见钟情时,他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爱好远远超过填写枯燥乏味的表格,便辞去了这份工作,一门心思地搞起了摄影,很快就成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的专职记者,处女作是对撒哈拉沙漠地区旱灾的摄影报道。
  他的众多作品开始纷纷受到美国的《生活》、《时代》、《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星期日时报》,英国的《观察家》,法国的《巴黎竞赛》等国家报刊的欢迎,1974年,萨尔加多被法国西格玛图片社吸收,任摄影记者,开始去往世界各地,到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十几个国家进行摄影采访。
  萨尔加多坚持以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以自身的体验接触世界,以“理解被拍摄的人们在干什么”并“尽量靠近主体”来拍摄世界。1977~1983年间,他数次到拉丁美洲拍摄农民生活纪实照片,为编辑出版画册《别的美洲人》积累了大量素材,这组照片发表后,立即得到人们的赞誉,激起了人们对印第安民族的广泛同情。
  萨尔加多以深入的报道和冲击力强的画面著称。常用的相机是黑徕卡。他随身至少携带三台相机,上面分别配装28、35和60毫米的定焦镜头,目的是在摄影采访时只换相机,不换镜头,避免耽误时间。采访中的萨尔加多穿着非常一般,有助于他和普通百姓的交流和接触。他不背显眼的摄影包,也不手提银光闪闪的摄影箱,相机都放在三个很小的口袋里,目的是尽量避免被摄者的注意和戒备。
  1979年,萨尔加多加入玛格南图片社,开始以科学、人性的眼光拍摄《土地》、《移民》还有《劳动者》系列,三年后又转到了联系图片社,为报道持续10年的非洲大旱,萨尔加多先后16次前去非洲,即使感染上了血吸虫病,也没有退却,一边治疗,一边坚持摄影采访。干旱、蝗虫、饥饿、疾病、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的非洲大灾害,经由摄影记者们的相机才得以将那可怖的情景记录并传播,并引起全球震动,萨尔加多当属贡献最大的摄影记者之一。
  他的那些震憾人心的照片显露出经济学家的兴趣和眼光,对于灵魂和历史的巨大穿透力,同时又以温柔的方式、最佳的构图和最美的光线,抚摸着那些在困境中蠕动挣扎的人们。萨尔加多是在纪实摄影处在低谷时期出现的大师级重量型的摄影师,他不仅在题材上有所扩展,而且在图片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自己对于客观世界在理解的基础上注入的个人的干预和看法,他认为从事纪实摄影的记者不是艺术工作者,“摄影记者的品质就是诚实、勇气和具有悲悯的胸怀,摄影师要追寻和探究真相⋯⋯正直、诚实、热爱正义,对历史负责是记者的基本素质。”
  
  1985年萨尔加多的一组黑白照片《埃塞俄比亚难民营》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奥斯卡?巴纳克奖”,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饥民们挤在牢房一样的大棚子里,望着脚前的空罐子。……骨瘦如柴的孩子在妈妈胸前掏着什么,但妈妈什么也不能给他……耳闻目睹的严酷现实,让出身富有家庭的萨尔加多对发展中国家人民困苦生活的由衷同情和深切关注。获奖后,他将所得的1000荷盾奖金尽数捐给法国救助机构,以资助非洲难民。他说,“我有一个信念,也是我们从事摄影这项艰苦工作的目的,就是把本地或外地的社会、人民生活、灾害等介绍给世界,引起人们对问题的重视和讨论。尤其是让发达国家的人民也了解到在同一地球上还有人那么苦,分配是那么不公平。”
  萨尔加多希望他的照片震撼观者的心弦,能够使他们伫立细看。他说:“我来自一个贫穷的国家,在那里必须为每一件东西奋斗。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照片几乎都富有战斗性的缘故吧。”“引起我兴趣的是那基本的、人道的东西――为尊严而斗争。” 从80年代开始,萨尔加多制定并实施一个计划,奔走于地球上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 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人类的体力劳动生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我们现在所拍摄的体力劳动照片,再过10年到15年就会变成历史的遗迹。”
  “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题材,萨尔加多都坚持从人道主义的精神出发来拍摄照片,他对受难者的同情不屑于停留在宣扬悲惨主义的表面,因为在那些胼手胝足的劳动者身上,他看到了巨大的忍耐力和不可蹂躏的尊严。1986年,当萨尔加多在巴西帕拉达高原露天金矿采访时,他看到了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劳动场面:五万名淘金者挤在一个巨大的土坑之中,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矿土,靠摇摇晃晃的木梯爬上爬下,随时都有摔死的危险。萨尔加多说:“被摄者虽然衣衫褴褛,甚至赤身裸体,但他们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感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他们拍摄下来,借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组“淘金者”的图片成为了世界摄影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萨尔加多不隐晦地表达对处于困顿的人们的赞美,即使在困苦、贫贱中,也不失自立与刚强,涌动着一种苍凉而粗糙的意志力,显示了人的力量,人的自信,人的尊严,激起我们对劳动、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