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有多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4.85亿中国网民中微博用户达到了1.95亿。腾讯微博的“粉丝王”刘翔的听众人数则已朝2000万门槛迈进。新浪微博首页上曾有一句这样的广告――“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微博能有多大作用?奥巴马竞选,利比亚战局,日本地震,以往平面媒体或电视媒体等少数垄断性的信息发布机构被打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源,每个接受者同时又是传递者参与其中。信息以秒为单位爆炸式传播振荡。微博始祖Twitter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曾说过:“140字足以改变世界。”
微博以“饭否”“嘀咕”等面目来到中国,随着2010年它井喷式的普及,“微公益”也日益盛行。在充斥着支票板的募捐晚会、慈善晚宴或机构和企业行政摊派等为代表的传统“大公益”之外,从“铅笔换校舍”到江西宜黄钟家反拆迁直播,到给脆骨症患者送礼物的“瓷娃娃”行动,到“大爱清尘”尘肺农民工求助行动等,网络与现实相激而生发的“微公益”以其“无微不至”的顽强生命力点滴改造着社会生态。
2011年的春节,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打拐倡议,接着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注册了“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各地网友上传的乞讨儿童照片在此转发。一场牵发全国,联系失子家长、相关NGO、网民与公安系统的打拐行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可谓“微公益”的典型个案。
“微公益”之“微”,除指传播手段凭借微博等新式网络手段之外,还指发起与参与者之草根。传统的公益主办者,往往是政府机构与明星名人,“微公益”却将大旗下发到千万平民、网友手中――任何人发现灾难或不公,甚或灵机一动想出个好点子,便可即刻公之于众,谋求关注与支援。
“微公益”之“微”,同样体现在其成本低廉。与成功人士、明星富豪的慷慨解囊、大宗财富转移不同,经济实力有限的大众,以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方式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济贫扶弱,这与旅行中“多背一公斤”理念相通。
点击鼠标便可轻松“围观”,敲击键盘便可表达声援与提供信息,与“支付宝”“网上银行”“短信平台”等的结合,使得其捐资方式更加简易和快捷。草根个体以零门槛进入,他们的举手之劳虽然微不足道,但一旦快速聚集起来,便推动了中国这架沉重的大车。即便是“打酱油”和“飘过”,每一次点击与转发都是对为恶者的震慑、对受害者的慰藉和关注。
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网络。围观、点击、转发与捐助均能改变中国。从微博井喷,到微公益盛行,人们开始鄙弃“假大空”,把公益变成了自己的生活。点对点的微小善念、诉求通过微博平台振荡、放大并得以听到回声,抚平了多少本已绝望的苦难与创伤。
我们每人都是一粒微尘,但借由微博等平台聚集成土,便有望种出一个期待已久的和谐良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