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长生政策的出台是出于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考虑,现在对待这项制度同样不应该偏离这个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已经实施了十年。“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与素质教育本义不相吻合的现象。其中,艺术特长生在招考选拔中可享受优惠加分的制度就引发了一些问题。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特长生”招考,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很多家长、学予的攻坚战,素质培养的想法不多,应试心态较重。“特权”与“苦恼”
80年代中后期,一些学校就开始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艺术特长生,以培养复合型的学生,带动校园的文体活动。2002年,全国高校招收艺术特长生的试点学校仅有20所,2009年已经发展到59所,与此同时,报考人数年年增多。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报考艺术特长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艺术,拥有艺术天赋,还是因为艺术特长生的招考制度吸引了大批学生选择这条不同的升学路?
据了解,北京市初三学生在市级艺术节获得个人项目一、二等奖,及在区级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后,在中考录取时,按中考文化课考试科目每科加1分予以鼓励,5科可加5分。而在高考招考中,特长生在通过艺术特长考试后,文化课可降至重点线录取或者适当加分。如果所报艺术类别是校艺术团急缺项目,所在中学又是重点中学,甚至可能获得保送名额。此外,特长生进入大学后,在专业选择上也有很大的优越性。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每年接收的特长生多为新闻、财经、法学、会计、工商等“王牌专业”。
艺术特长生的“特权”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在享受优惠入学后的特长生们,也面临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苦恼。艺术特长生在获得优惠进入高校后,同时必须服从艺术团的安排。据了解,大学在招收特长生后一般都会同特长生签订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北师大舞蹈团的艺术特长生小张表示,她今年大三,虽然在学校、校际之间及国际交流活动中,她们担当着重要角色,但也因排练的艰辛和文化课的落后而苦恼。小张告诉记者,“身为艺术特长生,在高考录取时候优惠了,就得在以后的大学期间付出代价。日常每周都有两次排练,有时候去外地演出就得十天半个月的。文化课本来就相对弱些,排练演出落下的还得靠自己补。签了协议,想不往艺术这条道发展也不行了,学习和实习等肯定都有所耽误。不过,有时候学校还会给点奖励来安慰我们,例如每学年发个‘文艺单项奖’,150元。另外,也听一些师兄师姐说过,如果做得好做到团长什么的,可能还能争取到保研名额或者考研优先录取等。”她表示,为了将来,她还是在继续努力着。
关于大学招收艺术特长生签服务协议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副主任康永久老师表示,“最好不要把特长生为学校艺术团服务和招生放在一块,而且是签协议的形式。这样容易造成误导,学生会认为自己是被学校利用的工具。这种做法混淆了素质教育的本意,歪曲了艺术特长生概念的真正内涵。”
在特权和苦恼面前,特权的吸引力显然已远远超过面临的苦恼,毕竟考上好大学是所有学生的期望。清华大学一位特长生告诉记者,“我周围有一些人完全是为了考学加分而学习的,我也知道在招考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小认认真真学乐器,付出很多,也出自普通家庭,能通过自己的一点所长求得一个好点的教育环境无可厚非。”
针对艺术特长生的应试心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讲师余清臣老师认为:“核心问题就是功利化、工具化倾向的问题,把目的当成手段的问题。”他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至关重要。“减负”还是“加负”
艺术特长生在升学时既然有如此“特权”,很多从小学习艺术特长的学生就占了优势,但事实上他们也不轻松。记者从一位正预备参加2009年艺术特长生招考的中学生小徐那里了解到,虽然“艺术特长生”招考可以说成了一条通往名校的“捷径”,但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搞不好走不上“捷径”,反成了进退两难的“鸡肋”。
据了解,要获得艺术特长生加分需要学校认定,11月左右需参加各高校举办的“艺术冬令营”特长评定考试。现在有艺术特长的人很多,竞争非常激烈,最终一类乐器只能录一两个,而且也不是每类乐器每年都招。对学生来说,去参加考试的风险也很大。因为这正是备战来年高考的时候,如果投入精力太多,势必影响高三复习。如果准备不足,没被学校录取为特长生,不仅浪费了精力,还影响了学业。
小徐为此比较发愁,他说,“其实小学那会儿学点乐器还好,那会儿有时间,到了中学已经很麻烦。课程多了,作业多了,要应付考试,哪还有那么多时间坚持住。但平时已经在学乐器上耽误了时间,不继续最后高考加不上分就浪费了,文化课又敌不过人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特殊教育系教授王雁老师说,“学生学习艺术特长本来是好事,孩子小时候受家长的引导管束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从孩子学习艺术特长那天起,就不该老想会有什么‘用途’,学点艺术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即便将来特长用上了,那也不是最初学艺术的目的。”
记者采访了刚上完钢琴培训课的几位学生,发现不少小孩其实本身对学乐器的感觉比较淡漠,基本上都是家长让学才学的。而且,他们大多不止上一个培训班,还有舞蹈、画画、书法、乒乓球等等,基本上没有空闲的时间。而家长却一致认为,现在孩子还小还不懂,现在苦点将来就好了,要不然落伍了’将来长大了升学考试低人一等。
据调查,艺术培训的费用还是相当可观的,比一般家教的费用高,根据不同程度大约在50~100元川、时不等,一些名牌教师上课大概在200元/小时以上。不过,依照家长们怕不学将来吃亏的想法,他们情愿花些资本投入在前。
学习艺术的初衷是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艺术兴趣,而实施过程中,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关于学生学习艺术特长,专家们大多认为,孩子负担重不重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要重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家长的心态和引导至关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康永久老师认为:“不能把素质教育和减负等同起来,虽然小学阶段参加一些辅导班学些乐器什么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这要有个度,学生自己学习后心理的感受是重要的,要顺着学生的天赋兴趣去自然发展。”
素质教育的“应试”扭曲
学生与家长的困惑和无奈,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素质教育背后的应试心态。这种心态的产生应该有很多因素,其中与“艺术特长生”的招考制度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现在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发展文体特长,不是唯分数取材,在这个意义上,特长生制度有合理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特长生制度的存在主要是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学习,促使他们全面发展,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特长生制度则成了部分考生进入名牌学校的工具。
正在一家艺术培训机构接孩子的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今年11岁,学钢琴主要是为了进入重点中学,并且对以后升学就业都有好处。一旁的家长唐先生也认为,现在孩子才小学二年级,他将来能在艺术路上有多大成功还不好说,但学点乐器有一技之长,将来升学时在同等条件下就有7点加分优势,不学将来吃亏。
然而,艺术特长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文化课都相对较弱。著名潮剧艺术家陈学希表示,“特长生制度在现实中往往变味了’这些孩子从小就得参加各种训练、竞赛,文化课精力投入得太少了。这种素质也太不均衡了。”“特长生”不仅客观地难免“偏科”,主观上也因为“升学加分”而在无关科目上无心向学,并未能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由特长生加分制度引发的丑闻也使得我们对该制度的操作产生了质疑。2006年以来,上海流行特殊培训班,不培训语言、乐器,不讲解考题,答案,只传授“加分秘籍”。据称只要孩子长得可以,培训点朗诵、表演技巧,面试时就不成问题,而且参加培训班,拿到10分、20分加分没问题。而艺术特长证书作假、暗箱操作的现象更是举不胜举。
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种缺陷而制定的,对有特长的学生来说,高考这种选拔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特点。加分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把各种各样的优秀学生纳入高校的大门。现在特长生招生的某些环节和做法并没有被很好地监督,滋生出一些腐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教授建议,应该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对特长生的证书发放和推荐制度进行监控。康永久也表示,“艺术特长生加分制度本身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因为相对于以前文化考试的一维评价机制,至少现在多了更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这是一种进步。不过,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更科学、透明,因为还有个滋生功利化倾向、滋生腐败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地区已经针对特长生的加分制度进行了改革。天津等一些地区相关教育部门2009年已开始叫停“艺术特长生”加分制度,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中学阶段在体育、艺术、科技、学科等方面取得的荣誉或业绩,记入“中学生成长记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发挥作用。北京市教委也表示,从2011年起,北京市将在中考艺术特长生加分中取消个人项目获奖认定,书法、绘画等与组建艺术团无关的特长生将不再享受5分的加分。清华大学招生部门有关人士表示,2009年清华大学招生有望增加特别推荐环节,由中学校长推荐多年一遇的优秀生或特长生。
艺术特长生政策的出台是出于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考虑,现在对待这项制度同样不应该偏离这个目标。当艺术的培养成为纯功利性的、技能性的学习任务时,这种学习就成了变质的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也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