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一个高碳地区的低碳故事】低碳生活宣传标语

  在青山区探索循环经济的模式之前,发展环保产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提上了政府日程表。   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汪副院长回忆,环保产业的提法基于两点,一是青山区自身的污染,“打个比方,汉口人每年吸入粉尘量,能做一块肥皂,青山人能做一块红砖。”二是从产业结构出发,青山区没有第一产业,拥有武钢、中石化和青山热电厂三大国营企业,和少量第三产业。“发展依托大型重工业企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条出路。”最终,青山区定下来的规划,是发展服务型的环保型产业,解决三大厂高污染的同时,探索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0年初,青山区拿出开发区的一块土地,建成青山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后升为国家级),2001年开始对园内的企业进行孵化,现任中心主任潘和咏回忆,“2002年刚来的时候,只有28家企业,其中一小部分是环保企业。”
  这是青山区发展环保产业的开头。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这一年,东西湖区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验区,进行以农业为主的循环经济开发。简单地解释循环经济,是将经济活动解剖为从资源到产品到再生资源的过程,俗称为废物利用。
  与东西湖区相比,青山区无疑更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优势,高产量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制造出高数量的工业废渣,经过专业技术处理,这些废渣可变身为其他产品销售,比如对锅炉烟气除尘,得到粉煤灰,用技术压制成粉煤灰砖,是很好的建材产品。经过专家论证之后,2007年,青山区申报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验区,于同年11月26日获批。
  2008年,在中国武汉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解决了怎么做青山式循环经济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二是企业和环保产业园区之间的循环,三是全社会范围内的循环。
  
  98%的工业废渣得到再利用
  
  论坛后制定出的《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定,钢铁企业要搞好企业内部四类物质的小循环,这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推进小循环的措施是实现“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管理”。
  以武钢为例,炼完钢的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直接排放长江,不可避免地造成污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后,武钢建设了全厂综合废水处理回用系统,新建两大污水处理厂,设计为日处理20万方污水的北湖厂,以收集生活排水为主,对废水实施一定的水量水质调节后,经过澄清处理,和预留脱盐深度处理措施,可以100%回用,设计为日处理16万方污水的工业港厂,以收集综合废水为主,约50%回用 。
  “以前,大企业的目光停留在自身产品的效益点上,实施小循环之后,企业看到了新效益。”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万迎峰主任介绍,武钢的高炉渣、炼钢渣等,通过循环利用,已经形成了新的产业链。“高炉渣通过深加工成矿渣微粉,是做水泥的好材料,武钢之前是便宜卖给周边的小水泥厂做原料,现在和华新水泥厂合作,用专业技术集中生产矿渣水泥。”
  根据统计数据,武钢在2007年的600万吨废弃物中98%得到了再利用,其中320万吨铁渣变成水泥原料,140万吨钢渣变成了混凝土原料,武钢的这些“二次生产”产值达到13.67亿元。
  循环经济的另一推动是企业间的资源共享。2007年,青山热电厂筹建2台大型热电联产机组,在发电的同时会产生大量余热;同时,规划在武石化兴建2台130吨的燃烧锅炉,为扩产服务。青山区政府听闻消息后,赴北京牵线搭桥,使双方达成协议,青山热电厂建设的热电联产机组有偿为武石化提供余热,武石化则取消拟建锅炉的规划,减少近3亿元投资。
  依照最新的规划,青山热电厂的集中供热,会衍生至青山工业产业园,并逐渐供给给青山区居民,“青山区会逐渐拔掉锅炉厂,直至消灭。”
  
  成功孵化出产值过亿级环保企业
  
  从中受益的不只是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尝到了甜头。创富标兵企业武汉保华石化公司,利用武石化的工业废料,生产轻、重芳烃和重质沥青等产品,年产值可达8.2亿元,还有更多的企业,聚集在青山区等待着机会。
  由潘和咏担任总经理的武汉华创源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建设于2006年,专门孵化环保专利型企业,“我们的主要对象是初创型企业。”进入孵化器的门槛并不高,标准是“有技术、项目好、有前景”。
  企业的注册资本由几万到几千万不等。为解决企业创业时资金短缺,以青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为例,新企业入伙时需缴纳300万元保证金,中心成立了火炬担保公司,减免企业保证金;对于中心内的种子企业,还建有种子基金,企业可以通过拆借、出让部分产权和股权来获得支持;每个季度召开银企恳谈会,引入银行贷款和投资机构。
  在青山区,这样的企业不愁市场:他们依托钢铁、石化和电力等重型工业生存,专吃大企业生产的废渣、废气、废水,生产环保产品,或衍生大企业产业链,进行钢材、石油的深加工。
  这里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传奇:从某大型公司出来的业务员,注册资金50万,关在办公室里做专项研究,穷到交不起房租,最后研发成功,成为国内该产品市场份额的龙头老大。据说,很多国营企业的技术工人,或是研究机构的专家,握着专利,到这来寻求孵化的大有人在。
  “70%以上的企业能孵化成功,千万产值的企业很寻常。”潘和咏是创富故事的见证人,因为这种效应,中小环保企业在青山区抱团。潘和咏最近忙于白玉山工业园的筹建,园区里规划有厂房,“离武钢和石化更近,方便环保企业就近生产。”
  现在由青山区统一管理和服务的孵化基地有4个,企业232家,孵化器里的企业更替很快,老企业长大出去了,新的不断进来。不变的是房租,坐落在和平大道中心地段的创业中心,房租一直保持在每平方十几元,对于创业者而言,这也是利好之一,“一些老企业会回流”。
  
  “绿景苑”式小区越来越多
  
  在青山区,“绿景苑”是“节能小区”的代名词。外墙体外保温技术的应用使小区住宅比普通住宅节能50%;小区一半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每年节约用电28.1万千瓦时;采用一整套污水处理系统,每天节水50吨,经处理后的中水,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用于小区水系补水循环、绿化喷灌、道路冲洗……在该社区的25栋住宅楼中,应用了62项节能技术。
  推行节能小区并不意味着家中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的专家们做过示范工程,在11层的高层住宅楼顶安装太阳能楼顶供热系统,总投入约40-60万元,以加热一吨水到45℃为标准,太阳能的成本在10元,电或煤气在12元。
  依据青山区的规定,政府将会实行项目补贴和政策扶持,在新建小区内建设太阳能利用、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等设施,现有6个试点楼盘。节能小区的试验还包括还建房。武汉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专家介绍,还建房小区内将会开办节能超市,出售各种各样的节能产品,效仿“家电下乡”的方式,以实惠的价格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新建小区内倡导垃圾分类法,分成干湿垃圾两类,湿垃圾直接交由小区内的微生物有机垃圾处理房分解,用作有机肥料,干垃圾有用则再循环,无用则拿去填埋和回收,比依据能否回收的老方法更贴合武汉人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