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冰和国际青年旅舍:传递一种生活艺术】 798艺术区必去景点推荐

  2006年的春天,在湖北美院大门往螃蟹甲方向不到100米的巷内,武汉第一家国际青年旅舍静静地诞生了。   4年过去了,这儿接待过世界30多个国家的旅行者,其中不乏乐队、画家、纪录片导演等。这里已经成了外国客人了解武汉的一个渠道和窗口。武汉本地美院的艺术家们也喜欢来这儿谈艺术、品咖啡,这里也几乎成了湖北美院学生的第2个宿舍,他们最爱待的“窝”。
  探路者国际青年旅舍的主人张先冰说,一所优秀的艺术院校,其艺术精神必然辐射到她所在的城市空间,探路者国际青年旅舍是这种辐射力、影响力下的一个具体化的存在,这是一种趣味的契合,并且生态地融入了其中。
  
  从中国美院对面的青旅得到启发
  
  2005年6月,张先冰一家到杭州旅行,入住南山路国际青年旅馆。以前旅行时也住过一些青年旅馆,但这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住的老外特别多,不同国家的旅行者可以在这里交流互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让人欣喜。
  最得天独厚的是,这家国际青年旅舍的街对面就是中国美院。张先冰在中国美院参观时发现,这里浓郁的文艺氛围和刚刚走出的青年旅舍有着极其相投的内在气质。
  除了在当代艺术批评及观念艺术创作有持续实践外,张先冰在商业思想方面也有广泛涉猎,中南财大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也是他的身份之一。从商品的功能价值到象征价值,他的理想是能直接提供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生活艺术。
  看过杭州青旅的一切后,开一家国际青年旅舍的想法“非常清晰,不存在任何犹豫。”张先冰对夫人说:“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湖北近现代的艺术大家都曾住过
  
  回到武汉后,在他急着到处寻找合适的旅馆空间时,一个美术圈的朋友给他推荐了美院。他和夫人一起穿过湖北美术学院和湖北省美术馆中间小巷内,来到了一幢老房子面前。
  上个世纪90年代,张先冰曾主编过省艺术研究所《楚天艺术》杂志,常与湖北美术院及湖北美术学院的教授们讨论艺术理论、交流艺术创作。那个时候,他也常来美院这边,但从未注意过这幢苏式3层红砖老房子。院内堆放着一些杂物垃圾,显得有些脏乱。登上3楼,凌乱放着一些美院学生的画架。听说这里以前是美院的研究生宿舍。
  他跟妻子在前期考察时,听周围的人说,这里走出了很多湖北艺术家,前面住人,后门一排平房是公用的厨房。
  湖北省美术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程明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他的父亲是油画大家程白舟。程明介绍说这幢建于1953年的房子最早是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8栋学生宿舍,后来一些美术馆和美术学院的老师艺术家们也都住过。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的邻居们有中国画大家汤文选、油画壁画艺术家唐小禾、程犁夫妇,水彩画大家魏正起……“可以说,湖北近现代的艺术大家都曾住过这里。”
  从小左邻右舍都是艺术家,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孩子,对于在墙壁那么大的画布上作画、几分钟就被人画个速写的神奇,他早已见多不怪。
  上个世纪60年代,省电影公司美工队培训班来这里,孩子们还有免费的露天电影可以看;步行远一些,还可以去武汉音乐学院听一场音乐会。这种成长经历,和别的大院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
  
  做一个自由奔放的艺术空间
  
  “不是要小资的,而是想要做成自由奔放的有品质的艺术空间。”一开始张先冰就对探路者青年旅舍的定位十分明确。
  青年旅舍迎来的最早的老外客人是一对丹麦的夫妻。他们建议他可以将这里整体装修得更完整一些,而张先冰不这么认为,“这里就是一个需要和环境互动、慢慢沉淀的空间”。
  旁边湖北美院的涂鸦社团来到这里,将院子外一整面墙壁都做了涂鸦,充满年轻气息。网络上,这家青旅也被很多人称为涂鸦旅馆。旅馆内的墙壁上,旅客们可以随意图画和留言。目之所及,只要有墙壁的地方,都被各国文字和图画占据。二楼的墙壁刚刚经过重新粉刷,“要不新来的旅客就没位置再写了。”
  开旅馆没多久,让张先冰意外的是,不少准备考艺术院校的孩子入住了青年旅舍。因为这附近美术培训班很多。住青年旅舍的年轻人,他们则有了更直接接触不同文化和艺术的机会。因为这里常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乐队、纪录片导演和摄影师等。这对于一个心怀艺术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空间。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这里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洲手鼓表演。
  “从书本和老师口中学到的艺术是纸上的,而住青年旅馆可以接触到的很多老外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他们将艺术演绎成了生活方式,这种感染力是很大的。”
  最初做装修设计时,张先冰还特别购置了几千元的专用照明设备。他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展览型的旅馆。旅馆会不定期地举办电影展、摄影展、DV展、画展、雕塑展等,还有美术推广机构发布会在这里举行,这里还是户外资料网的活动地点。
  从青旅出来,门口湖北美术馆和美术学院每天都有不少免费艺术展可以观看,对于住这里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来说,是很有惊喜的附加值。
  
  与其放在宿舍里蒙灰,不如让更多人看到
  
  正在美院油画专业读研一的女生茉莉在探路者青年旅舍兼职已有2年了,“连自己都没想到会待这么久。”
  两年前在美院读大四的她,第一次被一个朋友带到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口摆放的一排雨伞。那是给要外出又没雨伞的客人准备的。这种贴心的细节让她感觉非常温暖。
  最初想来兼职,出于想练习口语的目的。但工作时间久了,慢慢地发现了这里更多的乐趣。老板常会淘回来一些二手家具,让她随意发挥涂抹一番。她的同学们也越来越多人喜欢来这里,和老外们互动聊天,给他们画像。不少人都将自己的毕业作品和画作放在旅舍里。与其放在宿舍蒙灰,不如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果被某个客人看上了,不仅可以成功一笔交易,也可以多交一个朋友了。“在这里,每天都是新鲜的。”
  下午的露天庭院里,从美院毕业好多年的70后老孙又在呼朋引伴。对于喜欢旅行、住过许多不同城市青年旅舍的他来说,探路者青年旅舍是“独一无二的”。他喜欢在这个老房子前看阳光从树叶洒落下来,想象以前那些老师们从这里进进出出的情景。全国到处跑,每次回武汉,他一定会来这里,他说这里有归属感。
  晓玲也是湖北美院油画专业的研究生,刚到武汉由于宿舍安排问题在这里暂住过一阵子,仅半年时间就喜欢上了这儿,同学中几乎没有不知道探路者的。像他们这样没事就跑来坐着聊天喝茶的挺多的,她说没把这里当青年旅馆,她说这里就是一个“窝”,在这里和老朋友喝茶聊天,就是“在生活中感受艺术”。来这里的人们行业各不相同,但精神层面是相通的。
  
  送你一首《晚霞中的红蜻蜓》
  
  武汉的国际化程度不算高,也不是旅游城市,但有了一个国际青年旅馆,就会吸引来很多国内外驴友的停驻,并进一步了解武汉这座城市。
  往来三峡的国外驴友很多,如从北京直飞宜昌即可。不少自助背包客发现武汉有这么一个国际青旅后,就将行程多加了一个,来武汉看看。他们通过旅舍的服务、前台贴心的《武汉十个值得去的游玩地》卡片、丰富的活动了解这里的青年们的状态和想法,认识这里。
  4年时间,这儿接待过世界30多个国家的旅行者,其中不乏乐队、画家、纪录片导演等。2007年,百老汇音乐剧《42街》巡演到武汉,其主创人员特别到此,与本地的青年们交流,近距离互动。前不久,4个丹麦姑娘本来只打算在武汉住一晚就要赶第二天飞机去上海。当晚一个武汉青年在探路者举办告别单身派对,也邀请了她们。大家在派对玩的很开心,武汉男子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第二天的婚礼。4个姑娘很干脆地答应了,马上退掉机票,推迟离汉。后来在探路者住了十多天才离开。“武汉太好玩了。”她们说。
  前阵子旅馆还接待过2个日本男生,他们去荆州三国历史游时钱包护照都掉了,急坏了。旅舍赶紧帮他们联系荆州警方及补办护照事宜。张先冰看他们还是很沮丧的样子,就和女儿一起在他们旁边唱起了日本民谣《晚霞中的红蜻蜓》,2个男生感动地哭了。他们回国后与旅馆联系,说在中国旅行中最难忘的就是武汉。
  “你不知道这些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他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一切也许会为他(她)以后从事的领域与武汉搭建合作平台。”张先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