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人间烟火气:人间烟火小说橘子树

  气温:10-20℃区间内小幅度摇摆   着装:围巾(挡海风)、夹趾拖、外套   关键词:寺庙、南音、面线糊    许多次看友人从泉州拍来的照片。都在惊叹那些表情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它们或是守在寺庙门口,或是矗立于牌坊边上,几乎没有重复的模样。后来读朱熹的句子,“此地古称佛国,街上都是圣人”,更加敬畏这个闽南的港口城市。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更多的人冲去温婉的厦门,乖张的永定,却落下泉州,和冷冰冰的石屋枯守。然而一座拥有14处国家级、40处省级、数百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一座能欣赏到南音、梨园戏、木偶戏和高甲戏等古老神奇剧种的传奇地方,总会留住有缘人的脚步。
   真正见到,所有的威严都暗含俗世幸福。寺庙云集的城里,最有名的开元寺与最世俗的西街依附在一起。寺门口的生意人卖完了菜,就靠在墙边翻报纸。关帝庙直接临街,香炉蒲团之类就放在人行道上。夜不闭户,善男信女们顶着星星出出进进。
  你唱戏,我拜佛
  
   宗教是泉州最核心的精神世界。如果你是对寺庙不感兴趣的人,那么到了这座城,拜托随便选一座走走。宋、元、明“刺桐港”开放的经济造就了泉州包容的心态,泉州集聚了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在内的诸多宗教文化,人称“世界宗教博物馆”。
   但泉州诸神格外平易近人,门票最贵的开元寺也只要10元,其他几乎全是免费或是2-3元。因为不要门票,甚至有年轻人贪图庙堂的建筑之美,在里面拍起婚纱照。不知佛发怒没有,佛堂外的菠萝蜜却金灿灿的垂下来,引得过往香客垂涎。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这“百柱”来自不同朝代、不同寺院,既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和蟠龙柱等,也有从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移来的十六角形灰绿岩石柱。泉州僧众却欣然接受,而开元寺的历代住持来自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不同宗派,也就不足为奇。
   修在街中的关帝庙逢吉日常有南音表演,支在院落里的露天舞台挡不住雕梁画栋。唱戏的晚上关帝庙开了彩珠灯,映得关老爷流光溢彩。叩拜的信众全然不顾那端的热闹,自顾自许愿上香,两个全然不干扰的世界。
   关帝庙左边不远处就是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清净寺。几米的距离,从清癯的宋代冲到叙利亚大马士革,进门的门楼全是由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约20米高。院子里也完全是西洋风情,断柱残垣,大片草坪,有年轻人在窃窃私语。此情此景,你能想象出马可波罗当年对它的惊叹,赋予它“光明之城”的原因。这样的自由包容,带来的全是光明的正能量。
   个人偏好香火不那么旺盛的承天寺,藏身南俊巷,门脸就是一面屏风,古榕与古经幢交错,玄机走尽,才找到真正的寺门。从不烧香磕头,却仿佛从尘世寻到佛门。再就是内地少见的天后宫,春节前后去,你能亲眼看见他们用一袋袋米搭出平安龟,用葱、香蕉、菠萝扎出龙。
  
  西街的本色出演
  
   泉州多古迹,但很多老房子里住进神气活现的现代人。譬如晋光小学,是泉州老牌重点小学。原址是清朝将领施琅的花园――夏园,1928年创建为学校。真正的活化石?埔女和同样在泉州的惠安女却活跃在闹市中,她们和莆田湄州女一起,被称为是闽南三大特殊女性群体,也就是渔女群体。人群中如果突然出现一抹亮色,那一定是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簪花围的?埔女。
   所以,泉州从来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城市。东街小巷里有简易修鞋铺,西街上扎金花(卖花圈)和卖零食的小铺开在一起。所有的章法科律在这儿仿佛都会稍稍放宽一个尺度,镀着金光的历史和冒着热气的现实冲撞却又融合。
   最能表现这种感觉的,一定是西街。抽线木偶挂在地摊前,主人抱着狗狗在一边打瞌睡;旧书店架子上的中华书局线装书被风吹皱,老窗里缝着女红的阿婆上前抹抹平。被岁月蹉跎了的门楼,没有刻意掩饰的彩色油漆,没有屋前矫情的秋千。生活怎样,西街就怎样出演。所以生活在这儿的幼年的舒婷绝不会揣测,那些“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甚至镶在滴水檐的青苔”背后,会上演民国老电影的爱恨情仇。
   实际上,泉州建筑风格是有个专有名词,“南派建筑”。它呈现的是“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不习惯的人一看觉得比较像寺庙或者宫殿。但它的确就是寻常人家。和南派建筑一起,泉州还有南音、南戏、南少林、南派工艺,并称“五南”文化。短短三天,你只能管中窥豹。
   但这些红砖厝(厝是闽南话房子的意思)的恢弘,只限于主巷。小支巷多为石头房,它们让我想起那些小石狮子,好像这才是我记忆中的泉州。但在泉州,不论古今,住红砖厝的是小康以上水平,石头房则属于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