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刻骨铭心的痛 刻骨铭心的痛的句子

  物价上涨犹如一场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上涨压力从生产领域开始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让民众切实感受到了涨价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痛。      关注理由:
  
  对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而言,2010年最绕不过的关键词莫过于:涨价。我们的工资似乎永远跑不赢CPI,我们的口袋里,钱越来越不值钱。2010年与民生相关的产品“前赴后继”地涨价,确实已严重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些领域还切实感受到了涨价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痛。
  
  广州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33年前,四川的汤婆婆往银行里存了400元钱,当年这笔钱能买1套房子、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50瓶茅台酒。今天,汤婆婆取出这笔钱,连本带息共835.82元,仅够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1瓶茅台酒。”
  对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而言,2010年最绕不过的关键词莫过于:涨价。我们的工资似乎永远跑不赢CPI,我们的口袋里,钱越来越不值钱。
  从“豆你玩”、“蒜你狠”开始,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接力涨价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潮,生活用纸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上涨、天然气价格上涨,电价、水价、煤价、油价……吃穿用度,样样告急。
  2010年11月,国内CPI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5.10%,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CPI已连续4个月上涨,连续9个月高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
  央行日前发布的问卷调查显示,当期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3.8%,创下开展该项调查11年来最低点。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升至81.7%。
  物价高企,硝烟未散。
  
  全面通胀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不可否认,通胀是全年的经济热词,早在年初,当专家还在为通货膨胀是否到来、通货膨胀何时到来而争论之际,居民就早已深深地感受到通胀的压力。
  11月CPI同比上涨5.1%,结构性通胀转为全面通胀的风险骤增。不仅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资料,如原材料、大宗商品等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对于下一年度的担忧,也从防止通胀预期演变为警惕全面通胀风险的现实。
  央行宣布,从12月20日起,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18.5%。这是央行第六次、也是一个月来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CPI的持续高涨和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举措的频频出台,无不说明政府对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担忧与日俱增。
  
  高成本时代
  物价上涨犹如一场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这一观点,可以从物价的传导机制中得到印证,物价上涨压力往往从生产领域开始,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
  曾经助推中国经济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日益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高成本时代的到来。
  能源行业在物价上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石油、铁矿石、钢材,所有这些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价格的上涨,看似很远,实则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产品生产的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
  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温和上涨实际上是理性回归,在弥补农民务农收入、稳定农民务农积极性方面均有裨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撰文表示,时至今日,不能沿用以往“低收入低通胀”时期的固有思维,而是应该理性看待形势的变化。在“高成本时代”兼顾各行业间的平衡,在高成本之下实现国民的“高收入”才是治本良方。
  
  囤货众生态
  在涨价大潮中,囤货抗涨的“海囤族”和节省开支的“抠抠族”应运而生。
  人们在涨价前囤积抢购成为一种普遍的省钱方式,不分年龄、不分阶层,大家都在积极修炼衣食住行的省钱招数。
  一句“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道尽“海囤族”的茫然与辛酸。
  与“海囤族”不同,另一个群体的囤货却显得目标明确,他们囤货待售,搭车涨价,成为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曾被认为是推动房价一路上涨的游资被认为是其中最直接的力量。
  游资炒作推高农产品价格,已成为部分官方机构与经济学界的共同论调。
  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依法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这是发改委连续第三天发布价格监管系列文章。
  文中表示,上半年绿豆价格快速上涨的背后,就有多家绿豆经营企业串通涨价的魅影;目前柴油供应偏紧,经营者违规突破政府定价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经营者甚至采取不开票、不做账、不结算等手段规避监管;棉花收购也遭游资恶性炒作。此外,其他领域的价格违法行为也呈多发态势。
  
  负利率与资产保值
  伴随物价上涨,我国早已步入“负利率时代”,居民银行存款正在负利率的影响下悄悄缩水。
  虽然在短期内,负利率尚不足以动摇工薪阶层的储蓄习惯,但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选择理财避险,人们青睐房产、股市、理财产品和贵金属投资来保值增值,纷纷打响资产保卫战。
  全民投资热度不退,从黄金价格持续走高中可见一斑。“黄金俨然已成民众最大的避风港,说明全球投资者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已呈江水之势,不可遏制。”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认为。
  也有部分居民选择投资不动产,其中普通住宅比商铺更受青睐,在此压力下,不可避免地对楼市调控产生消极影响,分析师认为,按照目前情况,房价很有可能重新触底反弹,再次上演上涨行情。
  物价上涨的趋势仍将蔓延,在压力之下,提高收入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在这场热潮中,财经理财书籍再次热销,投资类书籍的出版重新迎来春天,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当下通过理财实现资产增值保值尤为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利率与金融乱象不免为投资市场埋下阴影,放眼全球,一场汇率鏖战风生水起。很显然,这场资产保卫战打的不仅是运气,也是对智慧与判断力的双重考验。
  
  行政干预之手
  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的运行方式,崇尚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凸显弊端,强有力的政府干预被证明其价值所在。
  事实上,仅从物价指数来看,2008年通胀程度远高于2010年,而2010年由于价格上涨产品遍地开花,实实在在影响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有了百姓对政府行政干预物价的呼声。
  早在7月1日,国家发改委就宣布,决定在价格监督检查司设立市场价格监管处、反价格垄断处,统一负责全国市场价格监管。
  一个极好的例证是,棉花期货价格上演了一轮“过山车”行情,从8月底到10月初,棉花价格已经翻番,然而在11月10日这个节点,棉花期货价格开始由最顶峰时的33600元/吨直线下跌,成为大宗商品中的领跌品种,各路游资仓皇出逃。
  在这场跳水表演中,官方态度成为决定因素。
  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中国政府网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玉米、棉花价格上涨过快,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热钱炒作。当前应该针对资金炒作现象出台监管措施。
  11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工作会议部署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工作,要求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加大对游资炒作农产品的惩罚力度。
  尽管如此,政府的行政手段仍然为人所质疑,长期研究物价问题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广认为,“价格涨跌有自己的周期,市场往往对其有自动的调整和反应,有时对价格进行行政干预,短期内解决了问题,但却可能给日后的暴涨暴跌留下隐患。”
  在不得不面对物价上涨的现实时,老百姓似乎同时陷入一种焦虑,对经济的关心与宏观经济知识的缺乏,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是一个真实的生态。要缓解这种焦虑,就需要老百姓恶补宏观经济常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调控行为时,不因情感因素而产生歧见。
   (编辑 陈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