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不乏对于社会道德、人性温暖的呼吁,但在保护施助者、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健康的社会不能没有人性的光辉与道德的温暖。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这一切犹如空气与阳光一样重要。
现实生活中,对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追问日益强烈,流露出公众对于当下社会冷漠浮现的不安与焦虑。从“十九岁大学生扶起倒地老人,法院判赔7万多元”、“老人摔破头围观群众无人扶,家属表示理解”到“孩子路见倒地老人上前帮助,被家长嘲讽训斥”、“解放军士兵扶昏倒老人被迫赔三千,部队找证人讨回公道”,再到小悦悦事件,这一话题成为公众无法回避的焦点,也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无法绕开的现实命题。
有专家指出,“小悦悦事件”发生在广东佛山南海区大沥镇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内,这里是小商品批发市场,园区内各商家终日忙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疏于交流,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这是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改变中,经济生活的变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回顾过去,中国数千年里一直是农业文明,缺少商业文明的洗礼。从人际关系的发展演变来看,农业文明对应的是熟人社会,商业文明对应的是陌生人社会。商业社会中人际关系因为地域、职业的原因差异明显、变动频繁,彼此的联系变得更加松散与脆弱。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发展,追逐利益、权衡得失的市场观念对传统道德、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甚至冲击更是显而易见。
在步入商业社会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处于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中,彼此乐于相互帮助,而且助人一般不需要付出很高的、意想不到的社会成本,还可以享受帮助别人而带来的内心快乐。但在目前的社会,许多人习惯于考虑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并不看重帮助别人、尤其是陌生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反馈,考虑得更多的是可能付出的代价,甚至是不必要的麻烦与不可预知的后果。
现实中存在的像“小悦悦事件”这样的极端案例其实在提醒我们,我们的社会不乏对于社会道德、人性温暖的呼吁,但在保护施助者、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一些误判的案例与好人没有好报、流血又流泪的事例更加剧了冷漠情绪、自私自保行为的蔓延与扩散。事实上,弘扬道德是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与良好的社会环境作支撑的。比如,对于见义勇为,国外的一些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新加坡也曾出现过好人被诬告的案例,后来,新加坡出台惩罚机制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据称,该规定实施以来,新加坡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公民在实施见义勇为时也免去了顾虑和担忧。
因此,当我们谴责与抨击社会中冷漠、麻木现象的蔓延时,应该思考其中更为深刻的原因与背景。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更多人敢于扶危济困,救死扶伤时不会心存疑虑、犹豫徘徊。
犹太作家威塞尔先生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形态的改变与人际关系的变迁。因此,社会与公众应更关心加强道德、法制建设和社群建构,把陌生的人群建设成彼此依赖、相互关怀的社会群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防止心与心的隔绝与疏离,才能传承与分享传统美德带来的温暖,消融人与人的冷漠与猜忌,让彼此生活得更有幸福感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