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投下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_

  他在去世前要求,死后不要大办葬礼,不立墓碑,因为这会给那些反对者提供抗议的机会和场所;但是,对投下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他一生中从未后悔过      11月1日,保罗?蒂贝茨在位于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家中去世,享年92岁。全世界都报道了这个消息。1945年之前,他是美国普通一兵,但因为参加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的投放,而且是那个训练和投放小组的组长,他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人物。
  1945年8月6日早晨,蒂贝茨一行14人乘代号为“埃诺拉?盖伊”的B-29轰炸机飞临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一枚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天空霎时升起了恐怖的蘑菇云,广岛在顷刻间成为废墟,数万人当场丧生。3天以后,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上空投下,又有数万人当场丧生。后来,两地又有几十万人因此死亡。
  至少从形式上看,是原子弹终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蒂贝茨等人多次辩解道,它以数十万日本平民的生命代价,换来了更多美国人和日本人的生存,因为如果不投原子弹,美国军队势必攻入日本本土,恶战不可避免。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罗德斯甚至认为,原子弹改变了人们对和平与战争的看法。他说,投掷原子弹从根本上结束了世界规模的大战。
  也许罗德斯过于乐观,不过那两颗原子弹的爆炸,不仅吓降了日本人,的确也吓坏了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全人类。1965年8月,美国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8年,联合国批准了《防止核扩散条约》。此后不断进行审议和修改,并改为无限期延长有效期。中国于1991年12月加入了该公约。
  保罗?蒂贝茨生前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他的回答让一些和平主义者感到失望,因为他总是说自己毫无悔意。2005年,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时,他已经90高龄,仍然清楚地向记者回忆了自己和杜鲁门总统的对话。“那是1948年的事,在白宫办公室,杜鲁门总统看了我10分钟,什么也没说。最后,他终于开口说:‘你怎么想?’我说:‘总统先生,我想我执行了命令。’他一拳砸在桌子上说:‘你干得非常对,是我派你去的。如果有人为难你,告诉我。’”
  关于他的身体的状况,有报道说,他年老后患有轻度中风和心脏病,曾入院治疗,只是在近两个月才恶化。
  如此看来,这位老兵晚年过得不错,并不像若干年前有报道宣称的那样,他精神沮丧,成了酒鬼,还企图自杀。他反驳说,那都是一派胡言,他每天晚上都睡得很香。同样的话,好像杜鲁门总统也说过。
  我想起自己多年前的一次经历。那是在云南某个旅游景点,我和同伴租了一辆出租车。聊天中得知,司机曾经是一个军官,参加过一次著名的战役。有一次,他抓获了20多个俘虏,用机关枪全部打死,因为这些人在成为俘虏之前射杀了他的若干兄弟。为此他上了军事法庭,受到了审判和处罚,以致沦落到开出租车谋生。我自认为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忍不住问:你怎么忍心对手无寸铁者开枪?难道你没有想到他们和你一样,家中也有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在等着吗?这位司机听了,勃然大怒,涨红着脸吼道:“你们懂得什么战争?!”然后就停车要赶我下去,宁可不做这趟生意。
  这件事促使我不再以和平时期的轻狂想象去谈论战争,我只能说,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也许真的不了解战争。在战争中,人性善恶有它自己的逻辑。一个本来已违背了军纪的军官尚且拒绝忏悔,何况一个严格执行了战斗任务的士兵,一个战争时期的国家英雄。我愿意相信战争时期大多士兵都被成功地洗脑了,但是我再也不敢轻易谈论战争中个人的善恶。
  和平主义者认为,一切战争皆是罪恶,正义和道德不在交战的任何一方,只有谈判和约定才是解决争端的正途。而且认为,战争机器是魔鬼化身,它可以把所有的人性都扭曲变形。不过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早说过,战争就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原子弹爆炸是这种自然状态的极端形式,但是其结果却有力地支持了和平主义运动。
  你可以说,和平主义者过分理想化,很容易成为无政府主义者,但是它总比和平时期的人们对于战争的另外一种误读要好,那就是目前很多影视作品所解读的战争,审美主义加愚民教育式的,战场上尽显人的质朴单纯和男子汉气概,好像和平反倒扭曲了人性似的。这些人比92岁的蒂贝茨糊涂多了,因为他至少还知道对于投放原子弹的意见,世界并没有达成一致。他在去世前要求,死后不要大办葬礼,不立墓碑,因为这会给那些反对者提供抗议的机会和场所。
  如果所有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临死前都能有这种态度,这个世界就会令人感到更多的慰藉。这种态度也许说不上谦卑,但至少不是愚蠢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