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是铺装,平视是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人民日报》引用公众描述政府建筑外貌豪华而单一的顺口溜,有批评的意味。它传达的意象,一是奢侈,二是呆板。
不过,这样的概括在批评政府建筑面貌呆板的同时,也侮辱了各地领导的智商。但事实不是没有例外。成都市政府建筑的前卫,就足以征服最挑剔的艺术眼光。在“5•12”地震的第三天,全民正手忙脚乱地展开救援之时,市政府即征用资源按部就班地乔迁,此楼群从而暴得大名,以致为堵网民口水,声明要卖掉。结果有没有卖,有谁敢买,笔者一点兴趣都没有。但它流落网络的艺术照,是可以证明市政府的品位的。
只有豪奢是没有例外的,无论它有没有艺术品位。
虽然,从传统时期到新时期,政府建筑都掩映在市民不可轻易得见的风景中。至于它的内部景象,绝大多数公民一辈子都不得一窥。笔者也见识有限,所以,本文也只好说说它的外观。
然而,见见政府的建筑外观就是容易的么?那要看是哪一级政府。就笔者所见,某地省委省政府,长期被公共交通系统隔离在外,公交车、大巴、中巴和出租车都不能通过。所以,老百姓一窥它大门口的尊容的机会也没有。至于有事求见的难度,去年,湖北省委门口,一位妇女身体力行地试验了一下,她的丈夫就在里面上班,还贵为厅级,结果没有得逞,身体还受伤了。
除了交通限制,政府建筑门口的保安措施,也在跨越式升级。年前 ,笔者有一天步行路过某省政府门前,只见一辆警用大巴停在大门对面,车发动着、门开着,处于工作状态,里面坐着特警,车外近处,几米、十几米处,分别站着端枪的特警。我问:今天有什么事?特警小伙怪我无知似的,爽快地回答我:什么事?每天都这样!我当时想,没事还是尽量不要往这条路经过算了,政府建筑的外貌有什么好围观的。
这就造成一个不对等的现象:中国的老百姓,如果见识远一点的,可能参观过美国或台湾的“总统府”,但却一辈子不知道自己身边的县政府里面的风光。
至于前面这个顺口溜,我觉得描述的多半是县委县政府。囿于财力物力,囿于县处级领导的知识和见识,他们一般会把县委县政府建成这个呆板的样子。又因为县市级小城在地理上不方便“掩映”,所以,它们多多少少都暴露在公众眼皮底下。我觉得,也要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网上曝光了那么多的小白宫、小天安门,都出自地级市、县城,或者乡镇。
但这个顺口溜仍然饱含可供阐释的内涵。
例如,它为什么那么对称?这无非投射出领导干部对于权力的一般想象。例如,要问“仰脸看雕塑”时最常看到的是什么?回答是,两头对称的石狮子。石狮为什么需要“仰看”?因为公堂总是“在上”。明明是平地,也要建出一溜高梯。这要联系到中国传统政治训练出的百姓心理。你去拜衙门时,每上一梯,就会增加一分弱势心理,上完几十梯,底气降到最底。这时再看一眼狰狞的狮子,就没有什么底气可言了。这时,你也许会考虑是进去,还是折回来找绿林好汉。
这来源于狮子本身的“负面”形象。在丛林原则统治下,它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主宰。作为兽中之王,它没有民主和希望得到平等对待的愿望,它逮住别的动物就杀,它吞噬别的动物从不慢嚼细咽而是囫囵吞枣,吃一半丢一半,浪费惊人。所以,狮子只能是人类权力异化的标志。至于它为什么被各地不约而同地选为政府形象代言人,从来没有听谁明确解释过。
建筑美学是建筑主人内心结构的外化,权力机构的建筑,只能满足权力者对权力的想象。所以,“浪漫”一点的,就建成小白宫;“传统”一点的,就模仿成小天安门。奇怪的是,按说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这两者都属于“严重政治错误”,但都只是舆论嚷嚷,而没有听说在体制以内算一个问题。
不过,这本来就没有理由成为政治事故。在目前的体制下,一方主要领导要盖个房子,盖成天堂和地狱,都不会成为事故。如果该主要领导愿意尊重“程序”,他可以把建筑方案送人大旅行一遭,他非常清楚方案会原样返回。而对于公众来说,有没有这样的程序都一样:无法过问;对于上级政权来说,一旦有这样的程序,也就属于依法行政,无由问责。
所以,在中国没有错误的政府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