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逝者安息的句子【逝者】

  何兹全(1910-2011)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作为当年史语所的最后一位老人,101岁的何兹全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1989年,标志着何兹全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古代社会》出版。“我是一个读书人,也确实是一个念念不忘国事、念念不忘政治的人,”何先生说,“当爱国关心政治成为罪状,那人的话使我警惕:要读书,不要使人说你不是读书人。”
  进步,但不过激,是何先生一生的写照。
  
  雷洁琼(1905-2011)
  迄今为止,登上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254级台阶的最高年龄纪录是由一位老人在1995年创造的,当年她90岁。此前,她已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无数纪录:“一二•九”运动中燕京大学惟一参加游行的女老师;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建人之一;1946年“下关惨案”中上海请愿团最年轻的代表,血洒现场、身负重伤;开国大典中天安门城楼上的见证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副市长、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参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2011年1月9日,世纪老人雷洁琼去世,享年106岁。
  
  晏济元(1901-2011)
  他才华横溢,曾与张子善、张大千并称“两张一晏”,开创了飘逸洒脱的晏氏山水、花鸟画风。他为人低调,名扬天下却在重庆隐姓埋名40年,称自己“没有本事,画也画不好,诗也写不好,感觉很惭愧”。
  在人生最艰难的岁月里,他被错划右派,生活艰难,又中风瘫痪长达8年,但仍坚持以手指在腿上作画。2011年春节,110岁的国画大师晏济元慈祥地接过子孙后辈递上的“红包”;8天后,他安详地离世,未留下只言片语。
  
  陈志远(1949-2011)
  《再回首》、《梅花三弄》、《水手》、《大约在冬季》、《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等脍炙人口歌曲的作曲或编曲人,正是陈志远。
  在台湾,陈志远被誉为一代作曲编曲大师,又因个性低调不爱出席公众场合却不拒绝“有酒的邀请”而被称为“音乐怪博士”,曾获台湾金曲奖的“最佳编曲人奖”和“特别贡献奖”。3月16日,陈志远因病去世,享年62岁,逝世后被第11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授予“终身成就奖”。
  
  丁淦林(1932-2011)
  在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媒体人中,说起丁淦林几乎无人不晓。1951年,丁淦林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他在新闻学的治学之路上锤炼耕耘了数十年,德高望重、桃李满门。在年轻学生中,这位中国新闻史学会原副会长还有个更亲切的名字:丁爷爷。
  1999年,67岁的丁淦林要连上3节课,在台上从下午1点半站到4点。他总会提前10分钟来到教室,在讲台上和负责搬扩音器的同学一起忙活。他在课上总是兴致很高,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珍贵史料,会感慨于历史事件,动情于历史人物。
  9月14日下午,丁淦林教授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79岁。
  
  曾宪义(1936-2011)
  在连续7年的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中,由曾宪义编写的辅导资料是每一名考生的必用法宝。这位新中国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为中国法学事业和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在担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期间,曾宪义为推动中国的法学教育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引领了“世界法学教育走进中国,中国法学教育走向世界”的进程。由他主编的《法学家》杂志,成为中国法学界最重要的综合性法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
  1月15日上午,曾宪义教授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5岁。
  
  沃伦•克里斯托弗(1925-2011)
  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上,除拉宾和阿拉法特等领袖之外,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值得镌刻――中东和谈两主席之一、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沃伦•克里斯托弗。
  作为美国资深外交家、谈判高手和外交政策执行者,克里斯托弗曾帮助卡特政府说服参议院批准巴拿马运河条约,并成功地解决1992年震动全美的洛杉矶骚乱事件。
  继16年前拉宾被刺杀和7年前阿拉法特去世之后,今年3月18日,美国“优秀的外交官”克里斯托弗病逝。巴以和谈难上加难。
  
  袁雪芬(1922-2011)
  中国越剧泰斗,工正旦。11岁入四季春越剧科班,14岁开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1942年起致力于女子越剧改革。她的表演和唱腔柔婉细腻、朴实深沉,韵味醇厚,节奏明快,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袁派”。
  1943年11月,她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了“尺调腔”,把越剧唱腔音乐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越剧音乐史上的“尺调时期”。越剧的所有流派,就是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丰富的。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对越剧旦角唱腔的发展、提高和流派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1年2月19日离世。
  
  黄祖模(1921-2011)
  1979年,《大众电影》第五期封底刊登了一幅剧照,内容是英国童话故事片《水晶鞋和玫瑰花》中灰姑娘和王子接吻。这幅静态接吻照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广泛指责。于是我们可以稍微了解,次年上映的那部表现前国民党将领的女儿与老革命后代谈恋爱的电影中出现的接吻镜头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尽管已故文人王小波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对电影男女主人公在恋爱时高呼的不是“我爱你”而是“I love my motherland”表示不满,但这并不妨碍《庐山恋》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对《庐山恋》的诞生而言,黄祖模无疑是最大的功臣之一。1946年,黄祖模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处女作是1955年拍摄的《上金山》,后因执导《庐山恋》广为人知。2011年2月19日晚,黄祖模在上海华山医院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90岁。
  
  M•F•侯赛因(1915-2011)
  6月8日,印度当代杰出画家M•F•侯赛因在伦敦去世,享年95岁。他是第一个作品价格超过100万美元的印度画家,被西方艺术界冠以“印度毕加索”的头衔,两位“毕加索”还曾一起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圣保罗双年展。在侯赛因的画作中,最经常出现的两个意象是雨伞和马,他的人生也充满了同样的游子气息,一生漂泊无根。年轻时,侯赛因就把临时栖身的旅店当作画室;而年老时,他背井离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甚至为了画画而被迫放弃了印度护照,成为异国公民。侯赛因死后,印度总理辛格表示,让这样一位艺术家最后客死异乡,是国家的耻辱。
  
  章培恒(1934-2011)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56岁的古代文学研究著名专家朱东润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当时正学习苏联经验,“本本主义”大行其道,要求凡是没有成为定论的见地,一概不能提出。朱教授虽满心愤懑,却也只能“东抄抄,西抄抄,为了糊口,不像教授”。一天,朱东润正照本讲授《采薇》,却有一名身材瘦削、深度近视的男同学蓦地站起来对本本上的讲解发难,此人便是章培恒。多年后,朱东润在自传中写道:“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得使我理解到复旦大学中文学生中还有追求真相、几句空言搪塞蒙混不过去的人。在这里授课也就不枉了。”
  多年后,章培恒成为声名赫赫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延续着陈寅恪、蒋天枢在古代文学领域的研究传统并培养了大量的古代文学研究人才。6月7日凌晨病逝,享年77岁。
  
  杨日松(1927-2011)
  11月23日,在台湾有“法医神探”之称的杨日松因病去世,享年84岁,时值香港电视剧《法证先锋》及其续集走红大陆网络。作为台湾著名法医,杨日松以其勘验刑案的独特风格为人们津津乐道:不论何种天候、地点,他到刑案现场或是解剖遗体时,几乎不戴口罩;他甚至以食指摸尸水,再以中指入口试试有无中毒。杨日松经历过中风、感染过尸毒,但都奇迹般痊愈。
  杨日松深受台湾民众及被害者家属信赖,被誉为“台湾福尔摩斯”、“人间判官”。去世当天,正值他84岁生日。
  
  肯•拉塞尔(1927-2011)
  11月28日,英国著名导演兼演员肯•拉塞尔去世,享年84岁。在进入影视圈之前,拉塞尔先后做过摄影师和舞蹈演员,但最终发现电视和电影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1969年,他执导的电影《恋爱中的女人》大受好评。此后他在导演方面的才华得到极致发挥,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成功拍摄了一批风格鲜明、华丽古怪的影片,包括《冲破黑暗谷》、《变形博士》和《恶魔》等。他的影片中总是充满令人目眩神迷的影像,不落俗套的叙事方法也令人印象深刻。肯•拉塞尔晚年拍摄过许多低成本电影,仍然保持着一贯的风格。
  
  约翰•麦卡锡(1927-2011)
  “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新世纪科技爱好者和科幻爱好者再熟悉不过的词汇。10年前,斯皮尔伯格以之为名将另一位电影大师库布里克的科幻遗作搬上银幕,被广大电影爱好者所熟知。事实上,“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早在1955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就已经提出,提出者约翰•麦卡锡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麦卡锡天赋很高,还在上初中时,他就弄了一份加州理工大学的课程目录,按目录自学高等数学教材并做完教材上的所有练习题。这使他1944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后可以免修头两年的数学。10月24日,约翰•麦卡锡与世长辞,享年84岁。
  
  宇野诚一郎(1927-2011)
  几乎每一位80年代出生的人碰到难题时都做过这样的傻事:盘膝而坐,用双手食指在脑袋两侧各画一个圈,然后作冥思状,等待着“叮”一声的到来。这个办法来自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作为早期进入中国的日本动画,《聪明的一休》在广大70、80后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其中的主题曲更是以其欢快明朗的风格和无处不在的童趣而被广为传唱。
  除了该曲,宇野诚一郎还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卡通歌和童谣,包括日本卡通《穿长统靴的猫》、芬兰卡通《噜噜米》等。4月26日,宇野诚一郎病逝,享年84岁。
  
  薛明(1916-2011)
  1938年,薛明22岁,是从天津投奔延安的漂亮女学生。第一次见面时,赫赫有名的西北区司令员就向她发出邀请:“我那儿有一个会做天津包子的厨师,将来你可以到我那儿去玩,看看这个天津包子像不像。”薛明当时并未因对方显赫的身份动心,却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年长自己20岁、在雨夜把自己陷进泥沼的脚拉出来并指着不远处说“那就是你的驻地了”的男人。1942年他们结婚,相伴终生。2011年8月31日下午,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6岁。这是中国十大元帅夫人中最后一位去世的老人。
  
  钱家骏(1916-2011)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获誉无数,开创了最富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片的先河。由于某些原因,钱家骏在水墨动画影片领域的贡献却始终没有被正名。水墨动画影片发明奖和水墨动画影片创始人的头衔都给了他人,而时任技术指导这一关键技术职务的钱家骏的名字,却被淹没在历史背后。据钱家骏的一位同事回忆,“其实很多技术都是他想出来,并且一次次试验出来的,从他的贡献来讲,至少他可以称得上水墨动画影片创始人之一。”
  钱家骏于今年8月15日去世,离世前叮嘱子女不要举办追悼会,并说,“人都要死的,不管说不说得清楚,都不要去争也不要去说,给人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