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的茶境

  茶艺表演:台湾陆羽茶艺文化团

  

  以下是蔡荣章先生简短但令人回味的讲演:

  

  “无我茶会”只是一个茶会的名称和形式,就像鸡尾酒会一样。“无我茶会”是怎样一种形式呢?首先每个人都随身携带自己的茶具,大家围成一圈,这个圈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方的,形式不限。围成圈的人们席地而坐。我们不主张围着桌子坐,因为有桌椅就有了距离感,没有桌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没有桌子的茶会不会受到场地的限制,这样茶会就可以在野外、在草坪上进行。参加茶会的每个人抽签决定自己的位置,抽到几号就坐在几号,这样省却了找场地的麻烦。桌子上的座位往往是有尊卑之分的,比如机关聚会谁坐在哪儿谁又坐哪儿都是有规定的。如果只是坐成圈而由每个人自己选择自己的座位也是不好的。比如有人也许会抢紧挨着总经理的座位,以方便跟经理拉近乎,这样是很不好的。现在我们“无我茶会”采用抽签的方式就避免了这些不好的可能性。大家抽完签之后就安然就座,这省却了多少麻烦?人不能选择一切,人也不可能选择一切,比如人的出生就是无法选择的,如果说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的话,那么到头来也许他根本生不下来了,因为他要给自己选择各种最好的条件,这多困难啊。所以人有时是应该随遇而安的,随遇而安会省去很多的麻烦。在“无我茶会”里,谁给谁奉茶都是随机的、不定的。这种抽签排座、随机奉茶都体现了一种茶道精神—没有尊卑之分。

  

  大家坐好之后就摆开茶具,什么样的茶具都可以,没有流派、地区之分。比如日本的茶会分成两派,他们平时有着意见分歧,但是在我们的“无我茶会”上他们特别和谐一致,因为在这里没有派别之分。我们茶会的包容性是很强的,各地区、各流派都可以参加。这体现了第二种茶道精神—宽容。

  

  茶具摆好之后,大家就可以相互欣赏茶具,也可以聊天、联谊,原来不相识的可以借此机会互相认识,原来认识的可以进一步加深了解。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接下去的一步就是泡茶。这“一定的时间”是怎么规定的呢?我们“无我茶会”每一次茶会都会在事先规定好“公告事项”,对于本次茶会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安排,比如泡几道茶、奉给谁喝(是奉给你右边的三位还是奉给你左边的三位),在泡完三道茶之后静坐几分钟,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公告事项”上写得清清楚楚。正因为如此,“无我茶会”的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人指挥,在茶会的范围小的情况下这种无人指挥的优越性也许还体现不出来,要是人数达到成百上千的话,这种井然有序的状态就体现出一种美感。试想一下,这么多人参加的大规模活动在没有任何人指挥的情况下如此有条不紊地进行是怎样一种美感呢?该泡茶时就泡茶,该奉茶时就奉茶,该听音乐时就听音乐,该结束时就结束。有人怀疑这种真实性,我想说的是大家都依时间怎么会乱呢?就像秋去冬来四季往返会乱吗?我们只要按照预定的时间办事就不会乱套,做一切事情都是这样。这里体现了“无我茶会”的另一个精神—遵守公共约定。

  

  我们在奉茶时采取同一方向奉茶,比如向左边的几位奉茶,或者向右边的几位奉茶,不会既向左边的奉茶又向右边的奉茶。向同一方向奉茶是一种无所谓而为的方式。社会上的报偿心太重:我对你好,你就一定得对我好,对别人作出一点帮助就希望得到对方的回报;
你若是不对我好我也不会对你好。这种做事总求回报的心理会使自己陷入无穷烦恼的境地,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弊无利。在我们的“无我茶会”上,采取向同一个方向奉茶的方式避免了我喝你的茶,你喝我的茶的情况。你给我奉茶,我给别人奉茶。茶会上的茶都是大家自己带的,每个人带的茶不一样,因此大家喝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喝到龙井,也有人喝到普洱茶。也许你喝到的茶并不好喝,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因此不喜欢它,因为你不喜欢的东西未必是不好的东西。这个道理在为人处世时同样适用,你厌恶的人未必是不好的人。所以我们要放淡好恶之心,这是“无我茶会”的又一个精神。我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要持一种超然、客观的态度,我们应该接纳各种事物,试着爱它们。

  

  你也许在茶会上喝到一杯又苦又涩的茶,你这时怎么想呢?首先我们要接受它,前面已经说过我们要放淡好恶之心,同时我们还要以此鞭策自己,要求自己把茶泡好,因为我们泡给别人喝的茶也许也很难喝呢!我们要求有精进之心,首先要有能力把茶泡好,然后才能谈更高的境界。

  

  品茗之后听音乐三分钟或静坐两三分钟,回味刚才的情境。弹小琴的人看到大家喝完最后一道茶就可以开始弹琴,无人介绍也无需鼓掌。音乐或静坐结束之后,大家就初步整理自己的茶具,要做的事情有:把别人给你奉茶用的茶具用茶巾先擦拭一下,以除去茶渍或者口红之类的东西。然后就去收回自己的茶具,再把东西整理好,茶会就结束了。一般来说奉三道茶的一次茶会整个过程大约一个小时。

  

  蔡先生的讲演到此就结束了,他给大家留了一点提问的时间。有同学问:“奉茶之后是否要退一步然后转身?”蔡先生回答说细节并不是很重要,只要真诚就行。不必要求做得太尽,因为方法本身不可行尽。不同的茶会在仪式上会有不同的要求。

  回答了同学的问题之后,蔡先生安排随他一起来的陆羽茶艺文化团的成员一对一地教现场的听众,让大家亲身体验了一次“无我茶会”的过程。实际上“无我茶会”对仪式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比如跪坐的姿势、比如茶杯在托盘上的摆放位置,比如倒茶时必须是“U”形地将四个茶杯斟上八分满的茶,比如奉茶时茶杯的摆放顺序等等,当然这一切都是约定俗成的,你不会觉得这是教条,而是觉得这样做很有条理,一切井然有序。

  

  附:无我茶会的情趣

  

  “当你寒冷的时候,茶会温暖你;
当你酷热的时候,茶会沁凉你;
当你沮丧的时候,茶会激励你;
当你兴奋的时候,茶会镇静你。”茶能充实人生和光辉生命,所以台湾人士宣扬喝茶的好处时,曾创作:“饮茶歌”:晨起一杯茶,振精神,开思路;
饭后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
忙中一杯茶,止干渴,去烦躁;
工余一杯茶,舒筋骨,除疲劳。

  

  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台湾茶俗更趋于广泛和深入:做一位会泡茶的太太,做一位会奉茶的丈夫,请给学生喝茶机会,让茶维护儿童健康,建立饮茶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连航空公司的飞机上也提供泡“工夫茶”的服务项目,用代表中国人的饮料——茶来招待旅客。旧的茶俗得到复兴,新的茶俗正在形成。

  

  而且,台湾逐步开展了探讨茶文化的学术研究,开办了一批茶艺班、茶文化研习班,以及与茶艺相关的“文化教室”。在此基础上,还致力于新茶俗的探讨与推广。“无我茶会”正是这方面较为成功的例子。所谓“无我茶会”是大家都带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的茶会形式,因为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称为“无我”,其具体做法是:来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各自携带茶叶茶具,席地围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给左边三位茶侣,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无我茶会的精神是:座位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超然接纳四分之茶,无好恶之心。尽力将茶泡好,以求精进之心。依计划行事,遵守公共约定,无需指挥,培养团体默契。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蔡荣章先生,曾谈到中日韩茶人参加的“慢亭无我茶会”的情趣:“喝了三道茶后,静静地坐着,微风吹过松林,偶尔夹杂着远处游客的叫声,这时扬琴与二胡演奏着一首‘春江花月夜’。我们与大地融为一体,异国友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奉茶给您喝,您奉茶给他喝,并无妨碍;
您喝着他的茶,我喝着您的茶,人们也融成了一体。”这种情趣不仅是一时一次的,而且是永久的、永存的。

  

  无我茶会先是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茶道老师们在内部举办,后来应用在对外公开场合,并邀请外来茶侣参加,到别的地方去举办。无我茶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形成诸如亲子无我茶会、赏荷无我茶会、返朴归真无我茶会、佛堂无我茶会等。无我茶会原是一种茶艺方式,但随着传播的广泛和参与人员的众多,并且经常不断地在各种场合举行,正有意成为一种民众性的饮茶习俗。

  

  放眼港澳台地区饮茶风尚的演变,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普遍流行着中华民族的时尚,充溢着中国文化的气息。“饮茶思源”,一切有爱国心的人士都把茶作为思乡的寄托。台湾《自立晚报》曾发表过一首令人玩味的诗:武夷峻险郁苍苍,九曲轻舟何处飓?一叶岩茶深有意,怎教羁客不思乡!

  

  如今,港澳台地区与祖国的茶文化交流日盛,茶事联系频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已是指日可待。波涛之中的宝岛台湾,孤悬海外的历史迟早是要结束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饮料,地有南北、海有两岸,虽然同胞分散在广大的幅员上,无论是天涯海角,只要是同胞,喝的是中国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但愿我们中国人能早日迈向富强康乐的现代化国家之林,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这正是:‘两岸品茗,一味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