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教学也要“三分教七分等”


  (大理市下关一小 云南 大理 671000)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教学中,学生依旧不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编造,这是我们现在作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三分教七分等”。让学生抒真情、表真意。为此,我采取了以下三点策略:
  一、善于等待,重视口头作文;
  二、个别谈话,注重个别指导;
  三、亲身实践,重视表达的独创性;
  关键词:等待;谈话;实践;指导;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36-01
  在我们进行习作教学时,面对学生的习作,我们可悲地感叹:我们学生的习作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一些小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是“四步曲”: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抄: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就是学生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写出来的作文,读来却如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或内容干巴,或套话、空话连篇,或千篇一律。我们有时戏称为“新时代八股文”。但在没有师长的地方,孩子们私下交谈的时候,那种语言是我们教师几乎不曾听到的。或许是对教师的真言,或许是恶作剧后的窃喜,或许是玩了有趣的游戏而回味无穷……这才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语言,眉飞色舞,真情毕露,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是“生命的语言”。可是,为什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学生还是不把自己的真情写出来呢?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还存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不顾学生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而且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其实作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准确地抒发自己“胸中”的“意思”和“情感”,没有必要搞得特别复杂。可我们的教师往往因为怕学生写不具体,写不精彩,而自己去辛辛苦苦去找资料,认真充分做指导,引导学生如何紧扣题眼,如何根据题目要求来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苦口婆心,一一敲定,唯恐不周,本以为这样学生就能下笔有神,言之有物。殊不知,正是由于要求过高、限制过多、指导过细,且不曾考虑如何诱发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意思表达出来,致使学生不能自主表达,为文而文,而非“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撰作”,所以学生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他们所写的作文内容单一,题材单调,语言呆板,套话连篇。而另一方面,学生大脑中贮存着的丰富信息,则被深深地锁在记忆的库房中,难以呈现、加工,成为作文的材料。
  二、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又往往采用“布置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僵化的模式,使得学生的整个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学生望题兴叹,无话可写,或者勉为其难,胡编乱套,常常我们老师讲得多、深、透,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間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 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单调。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试图通过课堂上知识的讲解、范文的引导,使学生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忽视大千世界信息的传递,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信息,只一味地训练微言大义,曲里拐弯的“模式”作文,强调文法主题、修辞详略,导致本来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孩子,不敢写真实情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也能成文,于是带着满肚子的鲜活材料去找所谓的灵感,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带回的却是“陈芝麻烂谷子”。故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帐。甚至 有的教师由于旧的思想观念影响,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社会上的一些“稀奇事”视之为“不健康”,对于有些敢说真话,敢写真事的作文,加以扼杀,压抑。
  我的教学探究:
  一、善于等待,重视口头作文。格雷夫斯认为,儿童的早期写作活动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有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式独立发展自己写作能力的权力。所以我们教师不宜过多干预,要善于等待,按儿童发展写作能力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们。因此,他说:“我们必须让他们支配他们的时间,我们如果催促他们,他们就会厌烦,就会对写作感到紧张不安了。”又说:“你不能催促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只有在自己脑子里把一件事摆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他才能懂得它的意思。
  二、个别谈话,注重个别指导。当孩子走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写作阶段后,他们就到了“自我批评”的阶段,开始对自己的习作不满。这时,教师就应该把自己的全副精力用在和孩子的个别谈话上。这时,我们要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想、提炼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个别指导。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在认识客观事物和表现主观情感时就会略有不同, 表现在习作写作中,也会不同。
  三、亲身实践,重视表达的独创性。格雷夫斯认为:“写作就是写作的实践。孩子们是通过学习榜样和亲身实践来学习写作的。”作文是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是生活实际的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真实的交流场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中去,激发他们有话想说、有事想叙、有情想抒的欲望,把习作变为学生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当我们把写什么、怎么写的课题教给学生,而我们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和规定,让他们自己寻找要写的素材,让学生自己琢磨。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表达之前,首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不去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写出有独创性的文章。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表达的独创性,对学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作为最根本的愿望加以保护和鼓励。这样的习作,给人以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有一次,习作的题目是《--------我想对你说》,而那段时间,刚好是湖南电视台举行了“快女”比赛,有一个学生就写了《段林希,我想对你说》,不但让我惊奇,也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临近毕业时,小班长的父亲不幸去世,他写下了《第一次戴上玉佩》,用小孩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怀念。听完他的习作后,全班泪流满面,有些女生甚至泣不成声。可见,我们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学生就能“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作者简介:
  张晓琴(1969年8月-),女,白族,云南剑川人,本科,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