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地方统计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再次引发人们对虚假统计的关注。
我国GDP数据统计有“两条线”:一条由国家统计局及下辖的各省调查总队,以大规模抽样方法统计而来;
另一条,由各省地方统计局通过县、乡、地市等统计机构的数据上报汇总得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GDP打架,正源于这两条统计线得出的GDP数据,因地方数据与国家数据有出入,经常引发质疑。
早在2007年1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就解释,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GDP存在数据差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核算制度,国家和省市是分别由国家和地方来核算各自的G DP,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的GDP,各省市计算各省市的GDP,采用这种方式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全国层面可以消除重复计算,而地方难以消除;
二是对服务业核算较弱,国家核算和地方核算所使用的基础数据不同,这造成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全国由于有海关统计数据等,从总量上看比地方要相对容易。三是社会太关注GDP。
中央与地方统计数据打架,总比统计部门造假造得天衣无缝好;
把内部矛盾暴露于公众之前,诚信度比以往的统一有进步。
虽然如此,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统计长期失信将使中国经济政策成为盲眼,将使政府失信于民,决不可轻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透露,统计部门正在抓紧研究由国家直接核算省级GDP的实施办法。
马建堂先生提出的方法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加强对源头数据的管理,比如通过加强企业对中央的直接报送等办法。这一办法虽然能够强化统计的准确性,却是对现行统计制度的否定:如果地方统计部门难以独立,中央统计部门只能重建信得过的统计体系,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但中央统计派出机构也要与地方政府、企业打交道,如果地方政府的数据与品质全不可信,最终我们将得出结论,地方政府的上级的数据同样不可信,他们难免受到地方数据的影响,以营造气氛。
要解决地方政府普遍的失信,关键在于寻找成因,为什么地方统计部门有造假动机?为什么地方统计局毫无顾忌地闭门造车?
有一篇地方统计部门的文章部分回答了这一疑惑。某地级市下辖区统计局工作人员在《中国统计》杂志的撰文指出的六方面原因,最重要的两条是,统计部门实行的是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业务,地方政府负责人事编制、事业经费的管理体制;
地方统计局为了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开展市、县、乡、村等排序活动,夸大了统计数据的功能,也就是向上邀功以便获得更多的经费。其次是基层统计站或统计局“戴着地方的乌纱,吃着地方的财政”,有可能围绕目标“统计”,进而“生产”出一些 “虚胖”的却是法定的数据来。企业与基层统计人员没有必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自身利益受损的风险,向公众提供真实数据。
统计数据真实,必须要有独立的统计人员,他们通过上级部门的拨款,能够获得有尊严的生活。财政的独立是统计独立的基础,不论行政上从属于地方还是中央政府,都无损于统计人员的独立性,从属于哪级政府也就无关紧要。要解决统计失信,根本还在于让地方政府失却造假的动因,如果造假营造出多余的G DP不仅要地方企业多纳税,甚至影响头上的乌纱帽,还有哪个地方官员有兴趣造假?一旦暴露要遭受上级与人大的严厉问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还有哪个地方官员胆敢造假?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各地官员纷纷成为招商大员,狂躁的GDP热愈演愈烈,地方政府充当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马前卒,而能够取代GDP的民生幸福指标远未达成共识,能够解决地方财政的税费关系远未理顺。事到如此,地方政府为了展示政绩、为了地方财政也会追求GDP——— 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要让从地方到中央的统计部门具有独立品格,无异于缘木求鱼。
与其指责地方政府造假,重建独立的统计派出机构,不如利用现有系统,建立独立的统计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