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依据自然主义的理念,预见到了文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道家式的忧患意识,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现代人类正面临着多方面的严重问题,而老子思想中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精神的古老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文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的源泉。
【关键词】 老子; 道家; 自然主义
老子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而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思,实质上也是一种忧患意识,而且是更深一层的忧患意识。因为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只关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老子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往往具有更为普遍和永恒的意义。因而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老子的思想便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
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关于自然的观念和理论。自然主义是老子思想的灵魂,是老子为人们提供的处理一切事务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也是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的主要体现之所在。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主要围绕着自然主义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老子的生态智慧之现代意义
在老子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尚未达到紧张的程度,老子关于自然主义的原则和理论,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而今,人类的智力得到不断地开发,科学技术得到了持续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却忽略了或无暇顾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起来。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劣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不得不来修复和挽救人与自然的关系。于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呼声,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了普遍的响应和重视。
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最深刻的反思在于哲学的层面。从哲学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问题的根源和要害所在。西方哲学历来析人与自然为二,注重探索自然的奥秘并进而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这种哲学观念主导下,人们易于认为自己是自然的支配者而凌驾于自然之上。通过对自身哲学传统和工业化时代发展历程的反思,某些当代西方的思想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同时,人们注意到,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平衡观念相契合的高度的生态智慧,对于现代人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很高的启悟价值和借鉴意义。其中老子开创的道家传统中的自然主义观念,更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利用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现代人类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形成大大小小的生态平衡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谐的能力,而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最大的生态平衡系统。宇宙万物本来如此、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地存在和发展着,历经了无数的岁月沧桑,人们就借用老子关于自然的观念,称其为“自然界”或“大自然”。而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必然要作用于自然界,从而对自然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是说人类的活动必然会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并不意味着人类终将毁灭这个世界。事实上,只要人类不采取极端过火的行为,就可以大体上维持与自然的和谐,获得持续平稳的发展,尤其是在他们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时更是这样。
西方的学者们惊奇地发现,现代人类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后才获得的这种比较清醒的认识,同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的道家思想十分吻合。老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预见到了文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严厉的批评。老子指出,只要排除了人类不必要、不适当的行为的干扰破坏,万物就会“自化”、“自宾”、“自均”、“自定”、“自正”,即依靠本身具有的功能而自发地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作为整体的宇宙就会自然而然地维持自身的和谐与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老子不仅揭示了万物自然存在、自然发展的真实状态,而且提出了人类应当取法于宇宙的自然和谐,并以此为原则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法自然”。“自然”是老子最为崇尚的价值,在他看来,自然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发展的前途,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因而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
老子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众多当代著名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称之为“生态智慧”。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对生态危机深表忧虑,对老子关于自然和谐的思想十分欣赏,他说:“ ⋯⋯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①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对老子的思想颇感惊异,他的话可以作为卡普拉以上说法的具体说明:“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或许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了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但事实上二者是很相似的。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了《老子》这部奇特的书。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②英国剑桥达尔文学院的研究员唐通( Tong B.Tang) 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他在《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一书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学者们瞄准这样一种智慧,它将主客体合而为一,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③唐通这里所说的“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的智慧,正是卡普拉所说的道家的“生态智慧”。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唯科学主义”提出批评,他指出:“这种认为只有科学真理才能认识世界的思想,不过是一种欧美人的毛病”,他十分欣赏中国的古老思想,称这种思想为“科学人文主义”,并准确地指出这种思想与“唯科学主义”的区别在于“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④无疑地,崇尚自然主义的道家思想最能代表这种“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的古老传统。这种传统虽然同儒家思想一样都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从来不主张对自然界“物畜而制之”,而是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家对待自然的这样一种态度正是日益受到全世界重视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当然,我们在这里讨论老子的生态智慧,并不是说古代的道家学派已经具有了现代意义的科学的生态观念。应当承认,这种被现代人称之为生态智慧的古老思想并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实验科学基础之上的,因而我们不能对之评价过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种古老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因为在对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老子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同现代科学的观念和当代人类的价值取向是正相吻合的。老子代表的道家在遥远的古代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决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具有先见之明。这一点已经无可争辩地得到了的证实,足以引起现代人类的重视和深思。
二、老子的政治智慧与现代社会管理
老子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是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状况的观察思考中提升出来的。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太不自然,统治者过多地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不仅破坏了人民生活的安宁,也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老子相信,在没有政府行为干扰的情况下,人民生活得最好最幸福。在如何管理社会的问题上,老子建议统治者要效法最高的“天”对待万物的态度,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因而统治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无为而治”,或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社会。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它是自然主义的原则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和具体操作,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尽量减损不适当、不必要的政府行为,以保障社会的自然和谐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
无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政府行为,而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以不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和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为原则。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最易被误解,西方学术界起初在翻译和介绍《老子》一书时,就往往是从字面出发来理解,从而偏离了老子的本义。对此,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就曾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地译成‘行动’action ,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动’,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 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⑤李约瑟对“无为”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可谓深得老子思想的要领。
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在上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安闲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事实上政府的存在,在一般人民的生活中并不是一件有必然相关性的东西。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道路而已。但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今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无为而治中所包含的合理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管理者而言,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警醒和指导的意义。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凡推行“有为”政治的政府,按其行为的动机,皆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为了满足个人或一部分人的野心和私欲的有为,我们可以称其为“恶意”的有为; 另一种是排除了个人私欲的有为,我们可以称其为“善意”的有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这两种有为政治都提出了批评,而以对后一种有为政治的批评最为具有理论价值。老子通过对“善意”的有为政治的批评,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包含着高度政治智慧的思想,对于当今的社会管理者,仍具有极高的启悟价值和指导意义。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国家的政府,其行为都可以说是出于“善意”的,但是善意的行为并不等于合理的行为,并不必然引出好的结果,多余的、强制的、勉强的政府行为都是违背自然的。而且,善意的动机往往容易起到一种掩盖的作用,使得诸如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主观专断、一意孤行、滥用权力等行为不易被觉察,甚至成为合理的。那些不必要的、不适当的政府行为,尽管是出于善意的,但由于权威在手,往往容易造成很大的混乱,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使社会的发展出现曲折甚至倒退。在这方面,中国有太多的教训值得记取。其中最重大的教训莫过于建国以来频繁发动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虽然发动者的动机是善意的,是为了尽快实现某种预想的目标并为其扫清道路,但由于对国内国际的政治形势和阶级状况做出了错误的分析和判断,致使全国人民在无谓的阶级斗争中耗尽了精力,伤透了感情,饱受了磨难,严重地阻碍和破坏了国家的发展。对照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古训,这种莫名其妙、近似疯狂的举动无异于庸人自扰。经济建设中的教训也是惨痛的,最典型的就是大跃进,虽然领导人的动机也是善意的,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过于主观专断,片面地追求“一大二公”,致使下面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等等,幻想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严重地违背了经济建设自身的规律,使得业已步入正轨的国民经济
建设遭到了人为的严重破坏,二十多年后才又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农村经济为例,从解放初期的个体生产,到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再到如今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走了多少弯路,这都是不必要、不适当的“有为”造成的,都是过多地进行政府干预、社会控制的结果。如果我们的社会管理者能够懂得和重视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古训,这些惨重的代价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方式管理经济活动,结果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掣肘,政府包办一切却又什么都办不好,造成了国民经济因缺乏内在的活力而发展缓慢。目前正在进行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是要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涉和控制,让社会经济按其固有的规律自然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回归自然,实现由有为向无为的转变。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为”就是只保留最必要、最有效的政府功能,而将不必要、不适当的干涉和控制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让社会依靠本身具有的创造能力和调谐功能而自发地达到最佳状态。而当人民“自化”、“自正”、“自富”之日,便是政府“功成事遂”之时。历史的实践证明,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成功之道,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少走弯路,当代的社会管理者们,都应该学会从老子思想中汲取这种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当今,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独特的管理观念,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的人们取得成功的法宝。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独特的、可能采取的态度,是颇具现代启悟价值的,但这并不是说只有它才是唯一合理的态度。应当承认,这种态度过于渲染了“无为”的合理性,而对“有为”的价值讨论不足,容易产生消极保守的倾向。请注意,我们这里并没有说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保守的思想和态度,我们的意思是说,对于无为而治,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就容易导致消极和保守的倾向。事实上,对于那些懒惰、不负责任和缺乏进取心的人们来说,无为而治确实也可以成为一种巧妙的掩饰和托辞。但这决不是无为而治命题的本意,也不是这一行为方式所必然导致的结果,因为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加以改造和利用,使它逐步偏离本义。一种思想在实际运用中发生变形或产生新义的事例,古往今来可谓屡见不鲜,即使是在老子那里,这也不是独此一例。这是我们在理解和运用无为而治的古老智慧时必须要加以分辨的。
三、老子的生活智慧与现代社会生活
当今的社会,科学和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人们面对的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可思议的世界。社会财富呈几何级数增加,普通人得到的物质享受都足以让过去的皇帝们羡慕得死去活来,但人们不但不觉得自己富有,反而觉得钱越来越不够花;科学技术的进步成百倍地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但人们却更加忙碌,总是说活得很累,反而没有过去轻松清闲;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越来越方便快捷,彷佛地球在变小,但人们在享受天涯若比邻的快感的同时,又明显地感到彼此之间距离在拉大,越来越难以沟通,似乎是比邻若天涯;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制造出诸如电脑等复杂的仪器设备,但同时又成了它们的附庸,离开了它们,人们将百无用处,电脑病毒可以使城市功能陷于瘫痪,真不知究竟是谁在控制谁;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卫生保健的条件也今非昔比,但人们在享受这一切的同时,却又受到层出不穷的诸如癌症、艾滋病等现代病魔的威胁;人的智力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与此同时,人类也变得更加奸诈,各种骗术也花样翻新,令人目瞪口呆,防不胜防;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对于物质财富的追逐却使得真诚失落、道德滑坡、犯罪增加,人们的精神世界反而越来越空虚; ⋯⋯面对这不可思议的世界,人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道路? 常使现代人陷于困惑之中。人们经过长期的思索后发现,返本开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去重新思考,在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开发其现代价值,可能成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一条新路。在长期被忽视的古老传统中,蕴含着现代人所需要的智慧。其中,老子思想中丰富的生活智慧,正可以作为现代人寻找文化对策、解决生活危机的新的智慧的源泉。
人生在世,首先必须面对的便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老子的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人们承受着沉重的社会压力,一生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犹如《庄子•齐物论》所描述的:“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生活在这种紧张的社会关系中,思想家们很早就在对其合理性进行反思,试图寻找消除这种紧张关系的有效途径,老子就是中国最早进行这样的思考和努力的哲学家。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最初的状态如同大自然一样,是和谐的、美好的,高度紧张的社会关系是违背自然的,绝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状态。对此,老子提出了旨在缓解社会压力、消除社会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处世原则和一系列具体的处世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便是老子的生活智慧,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自然主义,即个人应以自然主义的心态对待他人及社会。现代人类面对的虽然是一个与老子完全不同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老子的时代要复杂得多,但彼此之间毕竟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问题的实质并没有变。因而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乃至后现代社会的人类,老子以自然主义为基本精神的生活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
应当承认“, 老子所提倡的自然的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成为人们常识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⑥我们还应当看到,老子的自然主义之所以能为人们普遍接受,化为一种常识和习惯,乃是因为这种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符合人们的天性(至少符合人们天性中的一部分) ,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没有受到老子哲学熏陶甚至对老子哲学一无所知的人,也往往会在自己的日常活动中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的取向。老子的贡献,第一是把这种天然地存在于人类本性中的倾向性,由自发提升为自觉,上升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第二是把自然主义由哲学的高度再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层面,潜移默化而成为人们的常识和习惯,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起着一种自觉的指导。数千年来,老子的自然主义对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使中国人受益无穷。而今,在西方文化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代科学技术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此同时,现代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越来越背离自然的趋势。对社会的巨变和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穷于应付的中国人,生活得越来越不自然,他们对自然主义逐渐陌生了。
然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在不断地印证着“物极必反”的古老格言,回归自然正在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呼声。不施化肥、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到大自然中去享受清新的空气和感受自然造化的伟力,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都市人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人类天性中对自然的需求正在复苏。这种需求是多方面的,而就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而言,主要还是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不自然。如何缓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如何协调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内心的超脱和宁静,如此等等。这些复杂艰巨的问题,单靠人类本性中那种自发的自然主义倾向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一种高超的生活智慧,从哲学人生观的高度予以指导。老子的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恰恰就是这样一种高超的生活智慧。老子对待社会与人生的生活智慧,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境界。重温老子的处世艺术,可以启发现代人懂得如何换个活法,以缓解自己承受的社会压力,使人生活得更明白、更轻松、更洒脱、更有美感而不落俗套。
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不再为衣食无着而发愁,相反,过度的奉养却在破坏着人体的平衡,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常常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来抵消过剩的营养,这正好印证了老子 “益生曰祥”的警告。老子反对“益生”、“厚生”、“贵生”,在他看来,人的生命也是一个自然体,对待生命也应本着因任自然的原则,不可妄加增益,否则不但不能增益生命力,反而会损害生命,招致灾殃。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首要性,老子的有关思想可以从哲学的高度引导现代人对自己的生命采取一种符合自然的态度。
现代社会为所有的人提供了通往社会上层的机会,这虽然是一种合理的社会需要,但无疑也大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名利之心的膨胀。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的事例和由此演出的人间悲喜剧,却很少有人冷静地想过这种行为有没有必要和值不值得。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这样发问:“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提醒人们不要被名利牵着鼻子走,不要为身外之物所役使。站在老子哲学的立场观察,现代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有很多都是自找的,人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轻松的活法。如果不把名利和社会地位看得过重,学会象老子那样知足知止、知进知退,从容豁达地对待人生,这何尝不是现代人较为明智的生活选择之一呢?现代社会崇尚刚健进取,鼓励人们的竞争意识,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本无可厚非,但也并非是越刚强、越有竞争性越好,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如此。一味的刚强容易使得人生缺乏必要的韧性,单纯的竞争不但易使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诱发各种社会矛盾,而且也使社会成员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这是现代人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的主要原因。人们在投身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同时,也需要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也时常会产生缓解所承受的压力的渴望,因而,老子所倡导的守柔、谦下、处顺、不争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势下,采取顺其自然的超脱态度,主动地后退一步,庶几可获得天宽地广、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艺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失去其新鲜感,尤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所需要。
处在巨大社会压力之下的现代人,为了自我保护并在竞争中获胜,常常不得不学会攻心斗智乃至虚伪巧诈,做些违背良心的事。尽管有人对此已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但多数人常会因人性被扭曲而感到厌倦和不安。人们的内心深处,涌动着过高尚的、道德的生活的精神需求,潜藏着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以安顿心灵的渴望。这使我们又一次想起老子关于返朴归真、见素抱朴、绝伪弃诈的古老信条,它可以净化现代人污染过重的心灵,超度人们的灵魂臻于自然的境界,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声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这是一种极高极难的要求,但也是老子自然主义的最高境界,应该成为现代人生的一种精神归宿。
我们对老子的生活智慧进行的如上阐论,并无认为它是唯一合理的生活态度之意。应该看到,老子的思想中不包含竞争意识,既不鼓励人们为改善个人境遇而奋斗,也不倡导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我们当然不能因此而埋没老子思想的价值,因为老子的生活智慧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及其价值标准之偏失的深刻反思而得来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检视、反思和调整。对此,老子自然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在世界范围内都仍然具有重大的启悟价值和借鉴意义。
注释:
①②③④转引自董光璧《道家思想的现代性和世界意义》,刊于《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71 、70页。
⑤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83 页,陈立夫主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
⑥刘笑敢《老子》,93 页,世界哲学家丛书, (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1997 。
原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