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的探索与思考
国际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简况
绿色金融,不仅要求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而且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调整实际运营活动,并将社会风险、治理风险等纳入到体系中。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绿色金融较早,其成功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坚持“赤道原则”、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构建碳金融体系等方面。
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建立了绿色金融发展交流合作机制,同时,银行信贷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力度也明显增强。截至2017年6月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8.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以上;2017年,我国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合计2512.14亿元,占全球发行规模的32.16%。当然,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存在政策、法律和机制不完善,环保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对成都发展绿色金融的思考
绿色金融随绿色发展理念而生,代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对于成都市金融业来说,意味着一场巨大变革。今年1月,为贯彻落实央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四川省政府颁布了《四川省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其后,成都市召开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提出大力发展并率先在绿色金融等六大金融领域突破,成都市绿色金融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融工作“四原则”,针对当前成都市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强化绿色环保社会责任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金融机构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参与主体,应十分重视发挥其在强化绿色环保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中的引导作用。社会环保意识得到强化,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认可不断提高,企业绿色生产经营的收益增加,绿色金融资金供给与企业绿色经营收益增加,才能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
出台成都市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基于成都市绿色金融发展总体水平,建议结合七部委意见、四川省规划和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精神,出台成都市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成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绿色发展目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以适应绿色发展新趋势,改进绿色金融服务。
构建成都市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第一,政策支持方面。一是大力推进绿色保险。如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广新能源汽车、节能住宅等绿色保险;加快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研究水源地、湿地、林地等环境资源保险。二是建立绿色担保机制。通过成立专业性的绿色贷款担保机构、由政府出资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绿色贷款、保险的补贴激励,缓解绿色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建立绿色金融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借助成都市金融工作局及政府网络信息平台,既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金融产品宣传,也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四是打造绿色金融功能区。按照成都市统一安排,集中资源,全力支持新都区打造绿色金融示范基地、绿色金融中心和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第二,监管方面。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在宏观层面制定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绿色保险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适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扶持引导。二是金融监管部门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强化现有限制性和约束性政策的执行力度,统一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第三,外部约束方面。通过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注重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对节能环保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配以相应的投融资方面机制。
完善成都市绿色金融市场机制。一是扩大绿色金融参与的市场主体,重点是调动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其逐步深度介入绿色金融业务,构建全面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二是建议组建政策性绿色银行或鼓励大型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增加绿色信贷的供给主体。三是加快绿色中介机构的发展,如鼓励绿色信用评级机构积极从事绿色项目开发咨询、投融资服务、资产管理等。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金融机构各地方可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并积极与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联手打造绿色金融专业人才。
创新成都市绿色金融产品及业务模式。第一,加强绿色信贷创新。一是支持银行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二是扩大绿色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研究发展碳排放权、知识产权、出口退税质押融资以及绿色中间信贷等创新产品。三是鼓励支持银行业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的绿色融资支持力度。第二,发展绿色债券。成都市绿色发展涉及的绿色项目中,如水环境治理、绿道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其建设和还款周期较长,而银行提供中长期贷款的能力有限。由于绿色债券无明显的偏好与配置需求,政府和业务管理部门应给予绿色债券更多政策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满足融资需求。第三,发展碳交易市场。自2013年7省碳交易试点相继启动以来,中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2017年5月,四川省电力、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已陆续开展碳排放配额试算工作。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发展,成都市要加快创新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等,构建成都市碳金融产品体系。
新都区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功能区建设
根据成都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打造“11+2”特色金融功能区的安排,新都区围绕争当绿色金融“单打冠军”的目標,内引外联,率先破局,启动了绿色金融功能区建设工作。
政产学研联合,组建“联盟”。今年2月,成都市金融工作局与新都区政府共同发起,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环境交易所、西南财经大学绿色金融中心等单位共同组建了“成都绿色金融中心共建联盟”。
基础先行,搭建绿色金融载体。目前,新都区已选址新城市中心地块作为成都绿色金融中心临时载体,并启动了成都绿色金融中心规划。
完善方案,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在成都市金融工作局指导下,《成都市新都区建设绿色金融功能区实施方案》初稿已经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审核。同时,围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技术、资源、创新等要素,新都区已初步编制了配套政策。
着力聚集,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2017年下半年以来,新都区开始集聚、培育一批绿色机构,绿色金融生态圈逐步形成。包括推动兴业银行成都分行成立绿色金融专业支行,与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合作成立绿色担保公司、绿色小贷公司,与成都金融控股集团合作推进成都绿色产业基金和绿色信息平台的搭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