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包括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等特殊区域。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民族地区;小康社会
  一、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分析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阶段[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其中包括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惠及13亿多人口、覆盖全部国土的全面小康。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约1.14亿人,占全国的8.5%。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61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3.9%;2013年总人口1.83亿人,占全国的13.5%。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区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2001—2013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年均增长26.6%、12.8%、21.7%和16.1%,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如果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为100,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水平由2000年的57.8%迅速提高到2013年的71.0%[2]。可见,长期以来,小康社会建设中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全面推进,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测度可知,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其实现程度平均每年提高1.91%。
  表2: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测度可知:民族地区因基础薄,起点低、发展慢,小康社会总体进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程度与全国的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六大指标均有提升,但与全国及其他区域相比较差距较大,使得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与难点。
  但是,近些年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农牧民收入快速提升;社会保障有所改善、住房面积逐年增加、基础设施较大改善,生态恢复力度较大,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节能减排较好,生态产业也有一定发展。
  2015年2月《中国经济周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计算数据: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依次为:云南、安徽、江西、山西、广西、贵州、上海、四川、浙江、海南、甘肃、黑龙江、湖南、河南、河北、广东、北京、湖北、重庆、宁夏、西藏、福建、青海、新疆、辽宁、吉林、山东、陕西、江苏、内蒙古、天津。也可以看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在不断提升,民众幸福感较高,同时生态保护颇有成效。
  总体来看,目前民族地区已经具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较夯实的物质基础和加快发展所需的国家政策支持体系。但是,民族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突出的问题和难点较多,面临的压力仍旧较大,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重点。
  二、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3]。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是經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其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调整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调结构为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时代机遇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求产业结构深度优化与调整,一部分产业正通过区域转移等方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民族地区可趁机承接一些适应和发挥其比较优势的高端制造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处理好新旧产业的关系,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快速构建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扩大内需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出巨大空间
  在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内需将会是中国长期的实施战略,以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投资和消费潜力巨大,扩大内需将有利于发挥其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较好较快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民族地区应在生态保护基础上协调发展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第三产业,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完善体制机制,总之,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要“双轮驱动”。
  (四)“一带一路”为民族地区发展创造历史新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区域与国家之间加强合作并相互开放,这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及民族地区对外开放与合作发展。要充分发挥好民族地区的地缘优势和民族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共建“一带一路”。
  三、经济新常态下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是全力构建民族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对策一:争取和完善中央差别化支持政策,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
  要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加大中央支持与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动力相结合,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把民族区域自治权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完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加大银行、证券、保险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口岸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给予扶持,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重点向基层特别是农牧区倾斜,要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