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在提升个人修养、促进民族发展、实现中国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学科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阵地。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奠定学生生命底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多年来努力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主要策略和典型实例如下。
一、选择性链接,在补充拓展挖掘中融入
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链接”是指以教材为原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材的发散和辐射作用,在探寻中补充、拓展、挖掘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從而使课堂教学与人文历史、自然万物、生产生活等发生紧密联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见闻,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所谓“选择性”是指在看似比较自由、随意的发散链接过程中,加入理解和鉴别,进行有意引导和取舍。只有那种称得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链接的方向和目标。
例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眉”字的学习指导时,把“眉”字的甲骨文字形展示出来,接着把它的金文、篆文、隶书分别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这个字的造字和演变过程;接着让学生说说与“眉”字相关的经典古语有哪些,展示经典古语书法字幅“巾帼不让须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书法的基础上探究语句的内在含义,体验文字深远的意境;最后让学生说说与“眉”字相关的成语有哪些,探讨“举案齐眉”这个成语的典故、本意在今天的社会里有哪些重要意义。
这样的教学策略,通过选择性链接的融入,把“六书”相关的知识、“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的精神状态和“举案齐眉”所蕴含的“有礼貌、很平等”的中华传统美德、价值取向融入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二、史实式对照,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融入
比较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没有比较就没有认知,没有认知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比较式教学法是通过对课程中相似或相反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到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是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中西方文化教学内容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组合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浅出地剖析中西文化各自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使学生在掌握一个内容后能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通过比照思辨自行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涵,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初中数学讲到无理数时,一般都要讲无理数的发现: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在研究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发现了无理数,这一发现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希勃索斯被视为异端,受到百般排挤折磨,最终高喊“无理”被该学派同伴抛进大海。其实在这里还可以对比补充,中国古代《九章算术》开方术中发现无理数的记载“若开方不尽者,为不可开”比西方更早,书中还专门给这种不尽根数起了一个名词——“面”,即是无理数。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无理数时惊慌失措、极力排斥相比,中国古代数学家发现无理数却泰然处之,相对自然地接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待新事物的不同方式。
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不排斥引进国外文化思想,就同一问题进行比较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融入策略。要强调的是,这种跨文化比较的融入不是为了获得“高下之分”,而是为了“认识自己”“相互借鉴”和“各美其美”。
三、全景式辨析,在多元视角国际视野的碰撞中融入
全景式辨析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更宽广的时空范围为教学视角,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体验,全面调动全部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创设辩论情境充分讨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基于特定的融合点,以开放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多层面、宽角度、大信息量的相关资源,在多元视角国际视野的碰撞争鸣中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深度理解,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培养学生的独立主见。
例如,小学六年级英语The Great Wall一课,内容是Daming的表哥Simon想参观中国长城,在参观之前想了解有关长城的基本知识而展开的对话。教学设计在完成单词及短语的听说读写、学习运用短语和句型、阅读和理解课文意思等基本任务后,补充观看中国介绍长城的英文短片,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长城知识和文化。再拓展古代和现代中国人、学校外教和普通外国人对长城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奥巴马、普金等国外领导人登上中国长城的留言感言等,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世界文化、国际理解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中国长城文化,让学生最终能够向国外友人或简单或深入地介绍中国长城,用英语比较客观有效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这种全景式辨析让学生在全面宽广的视野中认识传统文化,在活跃开放的心境中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民族意识,增加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多种文化思想的交流和对话。
四、跨界式统整,在特定主题的多学科协同中融入
统整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对跨学科学习和突破科目界限的一种新的定义。学校是知识传播与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传统的学科学习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和界限,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将多个学科立体化、多元化的知识协同到一起,才能产生聚焦效应,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和深度思考,最终达到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基于课堂教学的特定传统文化主题的多学科协同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以一个学科为轴心向其他多个学科跨界融合的形式,一般为一位教师授课;二是以多个学科为轴心的相互协同跨界融合,一般为多学科多位教师共同授课。
以我校初中的跨界式统整课“舌尖上的老字号”为例。本节课内容是认识和探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以“舌尖上的老字号”为载体,实施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现场品尝、感受和认识常见饮食老字号产品;第二部分是分组探寻和分享典型老字号分布的地理条件、典型老字号兴起壮大的历史过程、典型老字号精神品质的价值传承等;第三部分以实际案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现状、时代价值面临的挑战,以及在现代化、国际化和“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发展和创新。老字号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标识,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记忆,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体现,老字号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老字号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本节课通过统整,历史、地理、思品等多个学科教师一起分工协作授课,共同完成了一次效果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