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晓松歌词的书写策略
摘 要:高晓松是校园民谣的代表性词人,他的歌词不仅内蕴丰富,而且有着独特的书写策略。本文试以歌词细读的方式,选取高晓松创作歌词的三个书写策略进行分析,以此解读词中深意,体会高晓松于歌词中隐含的情怀和思想。
关键词:高晓松 歌词 青春 诗化 佛教
高晓松,是一位兼具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等多重身份的全能才子。作为作词人,他的歌词内蕴丰富,前期(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书写如《白衣飘飘的年代》的校园民谣,充满了理想与浪漫;到了21世纪,取材较为广泛,既有《万物生》对生命轮回的观照,又有《杀了她喂猪》对现实的痛斥……2010年至今,他创作的歌词数量稀少,但质量较高,一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契合了当下人们对诗和远方的追求,一首致敬李宗盛的《越过山丘》,与李宗盛《山丘》遥相对照,写尽了高晓松对青春年华的怀念与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但是,高晓松的歌词除了具有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主题、文艺的气息外,其书写策略同样值得探究。
一、专注“青春”话题的书写
提及高晓松,不得不让我们想起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桌的你》,这首由他亲自创作,并交由好友老狼演唱的歌曲,掀起了20世纪90年代校园民谣的风潮,开启了高晓松的创作生涯,同时奠定了他在校园民谣领域的领军者地位。迄今为止,他所创作的作品大部分属于校园民谣,主要收集在《青春无悔》《此间的少年》等作品集中,而这些校园民谣正是他对青春的书写,关乎爱情与友谊,关乎理想和远方……尽管后期高晓松创作歌词的体裁范围有所扩大,类型也更丰富了,但感慨青春仍是他不变的基调。高晓松对青春的关注,首先体现在他对年少爱情的书写。写于1991年的《青春无悔》:“没忧愁的脸/是我的少年/不仓皇的眼/等岁月改变/最熟悉你我的街/已是人去夕阳斜”,这些歌词令多年后的老狼想起高中女友仍泪如雨下,青春的爱恋就像歌词所唱,随岁月慢慢改变却在生命中留下了美好,面对青春我们无怨无悔。
当然,高晓松的青春除了爱情,还有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忆/你曾分给我手里的香烟/却猜不透我手里的硬币”,《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这几句歌词,以平实的语言,倾诉着兄弟友谊不再的忧伤,勾起了无数人的青春回忆。除了各种情谊,高晓松的青春还充满诗意和纪念。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禁锢后,人们渴望表达与自由,一股由顾城等人带来的朦胧诗风萦绕于诗坛。高晓松当时正值青春,与所有的青年学生一样,钦佩顾城,热爱诗歌。所以,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高晓松仍对那个时代满怀尊敬和喜爱,以至于当他听闻顾城逝去的消息时,竟在一天之内创作了《白衣飘飘的年代》《月亮》《回声》三部作品,以此纪念诗人,借歌词来表达对那个白衣胜雪年代的怀念,流露出诗歌黄金时代已经终结的感伤之情。
二、善于化用古典诗词
《现代汉语词典》对“歌曲”一词这样定义: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结合,供人歌唱的作品。在古代,人们更是将诗与歌视为一体,古代歌唱从劳动人民最原始的“邪许”劳作之声,到诗经、楚辞、雅乐、汉乐府、唐代大曲、宋曲和元曲等,诗词赋一直作为古代歌曲的咏唱歌词。所以,古人作歌即作诗,歌词与诗歌自古就有着剪不断的关系。
观之当代的歌词创作,将古诗融入歌词,或者直接以诗词为歌的例子并不少见,最典型的当属周杰伦御用作词人方文山写下的一系列中国风歌曲。这种传统与流行的碰撞,不仅能诗化歌词的语言,还能提升歌词的高雅度。高晓松虽是清华大学理工科出身,但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学功底,所以他能很从容地化用古诗词并不奇怪。这首由高晓松作词作曲,叶蓓演唱的《b小调雨后》是其中的代表:
一斜斜乍暖轻寒的夕阳/一双双红掌轻波的鸳鸯/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一段段断了心肠的流光/兩只手捧着黯淡的时光/两个人沿着背影的去向/两句话可以掩饰的慌张/两年后可以忘记的地方/我的心就像/西风老树下人家/池墉边落落野花/雨后的我怎么/舞哇舞哇舞啦
细读歌词,不难发现第一句“一斜斜乍暖轻寒的夕阳”,源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名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不同的是李清照用此形容秋天,高晓松在此指代夕阳。“一双双红掌清波的鸳鸯”,取自于骆宾王《咏鹅》的“红掌拨清波”,鹅作鸳鸯,极富想象与创意。“一离离原上寂寞的村庄”,化用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但“离离”一词的词义却发生了变化,在诗句中该词指“繁盛的样子”,而这里与“寂寞”对照,应释义为“孤独貌”。“一段段断了心肠的流光”与后面“我的心就像/西风老树人家”以及第一句中的“夕阳”,直接来源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歌词中“西风老树人家”更是采用意象堆积的方式,巧妙运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最后整体来看,从《声声慢》到《天净沙·秋思》,高晓松通过娴熟化用古诗词,综合了四篇不同古诗词的多个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了雨后凄冷寂寥的意境,其古典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如果说《b小调雨后》是以诗词讲述爱情中的缠绵寂寥,而那首由刘欢演唱并作为电视剧《名捕震关东》主题曲的《好风长吟》,高晓松却是通过“西出阳关”“飞燕玉环”“杨柳残月”等歌词化用诗词,以古风手法,写尽了英雄儿女的侠骨豪情。除此之外,高晓松还直接以词牌名作为歌名,例如他亲自导演的民国武侠电影《大武生》,其主题曲《如梦令》就来源于词牌名,作词人正是高晓松本人。由此可见高晓松对古诗词的喜爱,而以上几首代表性歌词,也证明了他不仅精通古诗词,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其将古诗词运用到歌词中的能力更是非比寻常,他的歌词真正做到了浑然一体,韵味别致。
三、在歌词中融入佛教思想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思想文化在我国范围内认知度非常高,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文学领域来看,佛教思想与文学作品的结合屡见不鲜,从诗、赋、词、曲,到小说、散文,文人骚客都爱将佛家的思想精髓贯穿于创作之中。而佛教与音乐的结合也并非罕见,佛教中的许多佛经都是作为音乐演唱的,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大悲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这里提及的佛教音乐是将佛家思想套上音乐的外衣,目的是使其便于记忆和传唱,而反过来将音乐佛家化,能在歌词中融入佛理的作词人,高晓松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