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美文篇一: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屈指可数。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纵观整个汉代散文的发展,我国汉代散文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演变诸体大至,文质相生,异彩纷呈。 西汉初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建国之初,统治者一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总结秦亡教训,以利长治久安的政论文。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先是陆贾的《新语》,接着是贾谊的《过秦论》等专题政论文。贾谊把汉代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两汉政论散文虽是基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有明显不同于先秦诸子的文章。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下,是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显得严谨质实。除贾谊外,晁错的《言兵事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等最为著名。
西汉中期:即汉武帝至宣帝在位时期,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四大赋”。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此外,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同时,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这种局面影响到散文创作上来,表现为汉初纵横驰骋的文章风格被此时出现的“天人相与“”灾异谴告“的今文经学代替,代表作家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在文章上,变纵横驰骋为典雅醇正,变激切无忌为委婉含蓄,变藻饰富丽为质朴平易,游谈之风荡然无存。此外,出现的桓宽的《盐铁论》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司马迁的《史记》做为西汉前期散文与西汉后期散文的创作的过渡作品,历来备受推崇。它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伟大的散文著作。其中“本纪、列传、世家”更是开我国专题文学的创作先河,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的创作宗旨“余述历黄帝以来的3000多年的历史,其材料的丰富,调查的广泛,研究的
深入更是前无古人的。在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史记》不仅集先秦之大成,而且为后代之楷模,后代凡优秀的散文家无不传承它的精神,那种”其弥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尔而见义远“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史记》可谓我国散文创作的颠峰之作,鲁迅曾评价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西汉后期: 汉元帝即位。开始嫔击“王霸杂用”的儒学,采用所谓的“纯儒”。至此,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得到了真正的尊重。反映在散文创作上,其文章彻底改变了受战国影响而表现出来的驰骋文风,形成了普遍的书生论道,引经据典,大谈天人感应,导致散文创作中,思想沉闷,缺乏文采,几乎没有什么文学成就。但随后,出现的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对抗后,又重新为散文的创作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扬雄的《太玄》、《法言》,刘向的《新编》、《说苑》、《列女传》。其中为妇女列传的《列女传》更是文学的一种创造。
东汉时期:东汉文坛与西汉相比,变化很大。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越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创作宗旨转变为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公用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的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压抑,他们更多地运用“赋”来抒发自己的不平,赋的风貌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班固的《两都赋》及张衡的《二京赋》。
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史转著作,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于体散文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校正。
东汉后期,因政治日趋腐败,社会更加黑暗,散文作品因此由前期活跃在思想,文化,学术领域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政治,指陈时弊,重要作家和作品有桓谭《新论》,其文既无西汉后期以来日趋典雅雍容的风貌,更无扬雄的拟古艰深,而是纵意而谈,不刻意修饰,通俗如口语,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的散文作品。
总之,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两汉散文的发展,演变在众多的优秀散文作家手中“述理于心,著言于翰‘且“杂用为文绮”锻炼成为语言运用的艺术,将直接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审美价值结合起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斐然,影响巨大的文学现象。
汉朝美文篇二:[动漫美图]汉朝服饰美女
汉朝美文篇三:汉朝史上王昭君选美胜出只因为其他佳丽太丑-
汉朝史上王昭君选美胜出只因为其他佳丽太丑?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前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美,帝悔之,而业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巨万。画工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杂画牛马众势,人形丑好,不在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希。
毛延寿在这篇文字中闪亮登场。我们首先关注下文字末尾对画师的一段评价。原来被杀的不仅仅是毛延寿,而是善画人物的毛延寿,善于画牛马人物的陈敞,善于布色的杜阳望等等一批画工在同一天被杀。是毛延寿为王昭君画画吗,不知道。毛延寿画人物水平最高,是宫廷画师第一,排在首位,或许因此,大家把毛延寿就等同于给毛延寿王昭君的画师吧。画师们为何被杀?因为受贿,因为没有让汉元帝早日看到王昭君这个大美女。那画师们是有意丑化了王昭君吗?我看不是。在葛洪的文字中,一共提到了两次大型的画像。
第一次,是因为汉元帝。汉元帝因为女人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于是派宫廷画师把这些美女的样子画下来,有空的时候就看看画,有中意的就叫来侍寝。然后,重点出现了,葛洪的文字中是说,很多的宫女都去贿赂画工,多的给十万,少的也不少于五万,唯独王嫱不肯给,于是不能够召见。也就是说,毛延寿并没有索贿,很多人送礼早就成为宫廷的一种惯例。而王昭君没给钱,为什么没有明说。不过王昭君家本就是平民,囊中羞涩,哪来这么多钱砸进去。有的版本还说,是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送钱,就更多批评的意思了。众位宫女给钱的目的当然是希望画师把自己画的更美,那是不是王嫱就给画丑了呢?严谨的态度是不知道,甚至可能是根本没有画。从文中说毛延寿画人物“必得其真”看,毛延寿是如实画了王昭君的,只是很可能没有把王昭君美化,或者说汉元帝根本就没看到过王昭君的画像。 第二次是因为呼韩邪单于。匈奴和大汉敌对百余年,在大汉子民心中,匈奴是偏远苦寒之地,匈奴人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就算是嫁给匈奴人的单于,和嫁给野兽也差不多。并且一去匈奴,就要一辈子、永远的离开熟悉的故土,离开自己的亲人。就算是寂寞老死宫中,也至少有些同样处境,有同样语言的伙伴,可是一到匈奴,就意味着永远的孤独和寂寞。此时,进行大规模的选美活动,诸多宫女同样会送礼,可是此时送礼,确实希望画师们把自己的容貌画得丑一点,以避免北行。王昭君当然还是不送礼,于是毛延寿等画师同样是如实绘画。结果,就如同港片喜剧中的经典桥段,教官命令:“有报名的前进一步。”所有人都往后退一步,王昭君原地不动,就光荣得成为代表大汉王朝出嫁匈奴的美女了。其实,两段文字中,真正的罪人是汉元帝。
王昭君心中为何悲怨?只因为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召幸。汉元帝为什么后悔?只因为美女无法自己享用。咱们老百姓,看到美女明星也一样会有幻想,可是想想也就罢了,凭什么美女就要嫁给你呢?心中是有些失落,有些遗憾,可是也就到此打住了。可是汉元帝就不一样了,王昭君本该是他的女人,是他诸多花瓶中的一个,可现在竟然拱手送人,送人也就罢了,竟然还发现是最美的一个。汉元帝心中有些失落了,有些遗憾了。可是皇帝的失落和遗憾就不同小民了,就要有人付出血的代价了。于是为了汉元帝的失落和遗憾,许多优秀的画师人头落地。不过,中国的传统是皇帝是好的,主要是皇帝身边的小人祸害忠良。于是水浒中阮小五高唱“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毛延寿本就是个没有品级的小人物,随便哪个嫔妃也可以轻易捏死的蚂蚁,最后倒成了埋没美女,索贿贪婪的罪魁祸首。中国五千年国民劣根性,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