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好段摘抄篇一:汪曾祺散文阅读练习
篇一:汪曾祺散文阅读练习
狼的母性
绍兴有狼。
昆明有狼。我在昆明郊区看到一些人家的砖墙上用石炭画了一个一个的白圈,问人:这是干什么?答曰:是防狼的。
张家口有狼。口外长途车站有一个站名就叫狼窝沟。在张家口想买一件狼皮褥子毫不费事,也很便宜。狼皮褥子可以隔潮,垫了狼皮褥子不易得风湿。我在张家口的沙岭子下放劳动了三年,有一只狼老来偷果园里的葡萄,而且专偷“白香蕉”。白香蕉是葡萄的名种,果粒色白,而有香蕉味道。
大青山狼多。狼多昼伏夜出。有一个在山里打过游击的朋友告诉我:“那几年,狼下山,我下山,狼回山,我回山。”有一个游击队员在半山睡着了,一只狼爬到他身上,他惊醒了,两手掐住狼脖子不放,竟把狼掐死了。
游击队在山里行军,发现三只小狼埋在沙坑里,只露出三个小脑袋。一个小战士很奇怪,问人:“这是怎么回事?”一个有经验的老战士告诉他:“小狼出痘子,母狼就把它们用砂土埋起来,过几天再刨出来。”小战士把三只小狼刨出来,背走了。这一下惹了麻烦:游击队到哪里,母狼跟到哪里。蹲在不远的地方哀叫,一叫一黑夜。又不能开枪打,怕暴露目标。
1、狼是凶残、多疑的,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
2、文章不仅写了狼的凶残多疑,也写了她母性的一面,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3、狼性如此,人性又如何?作者没说出一个字,却也意味深长。
4、汪曾祺的散文一向比较随意,自由洒脱。
4、从香港到绍兴、昆明,从张家口到呼和浩特、呼伦贝尔,作者信马由缰,看似散漫,而笔笔都在写狼。写了它的凶残、坚忍,但着重刻画狼的母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 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注:①车轊:车轴头.[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①以轊折车败( ) ②期年不克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田单等人用什么办法保全性命的?[小题4].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 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注:①车轊:车轴头.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①以轊折车败( ) ②期年不克 ( )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3..用自己的话概括田单等人用什么办法保全性命的?4..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踏着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刚刚接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笼.随风摇曳的竹子.在初生的阳光下.洒落一片淡淡的影子,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箭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然显得 .生机勃勃.1..上面一段话中有三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 挺拔巍然 b.尽管 挺拔巍然c.尽管 苍劲傲然 d.不管 苍劲傲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踏着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刚刚接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笼.随风摇曳的竹子.在初生的阳光下.洒落一片淡淡的影子,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箭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然显得 .生机勃勃. 1..上面一段话中有三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管 挺拔巍然 b.尽管 挺拔巍然 c.尽管 苍劲傲然 d.不管 苍劲傲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罗布泊.“泊 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 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 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波斯文 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技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
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 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 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 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1.根据文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②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③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文段中多处引用了具体的数据.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3.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篇二:汪曾祺散文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岁月钟声 汪曾祺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 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 站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给
校园里的花浇水。 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 县立第五小学 ,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来源:学*科*网]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据说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使我对济南非常向往。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处长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选自《汪曾祺散文选》有删改)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巍巍峻宇()②方框()③拆开()④万籁俱静() 18.调皮的小狗、飘零的雪花,课文中的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小学一年级所学。结合文章第四段内容思考,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此为什么依然难忘?(答出两点即可)(4分) 答: 19.宋代戴复古说“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琦”,文中“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一句,以平实的语言将作者童年的观察体会写得妙趣横生,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有仇”与“爱”?(4分) 答: 20.史家传统的记人笔法是“不虚美,不隐恶”,作者也将詹大胖子这个人物放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客观地描述,使这一人物的优缺点都很鲜明。请分别概括出能够体现詹大胖子优点与缺点的事各一件。(4分) 答: 21.汪曾祺的散文温婉细腻,素朴中有挚味。正如他的老师沈从文教导的那样“贴”着生活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语句。(3分) 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答: 22.“童年化育师恩久,花甲感念教益长”,汪曾祺先生以浓情的笔墨追忆了自己小学五、六年级的两位国文老师,他们授课的内容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答: 23.汪老六十六岁重归故里,童年的母校早已踪迹皆无,可这座记忆里的圣殿,却永远铸就在他情感的基底,心灵的深处,生命的肌理,因此才有文末这些情谊款款的文字。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5分)17.①jùn②kuàng③chāi④lài(共2分,每小题0.5分)18.围绕“小时候的背诵记忆深刻”或“感受到了美”或“悟出了写散文、小说的方法”或“课本中的选篇很好”或“喜爱这些课文”或“内容生动有趣”或“贴近儿童心理”回答。(共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19.“有仇”围绕“詹大胖子剪树很卖力”回答;“爱”围绕“詹大胖子精心(经常)修剪冬青树”回答。(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0.体现优点的事:①围绕“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这两架钟(按时开大门;按时摇铃)”回答。②围绕“卖力地修剪冬青树”回答。③围绕“给校园里的花浇水”回答。④围绕“扫梧桐树叶”回答。⑤围绕“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回答。⑥围绕“帮先生
印考试卷子”回答。⑦围绕“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回答。体现缺点的事:①围绕“有人到学校,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也不问”回答。②围绕“违背学校规定,私自卖糖给学生”回答。③围绕“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贵”回答。④围绕“詹大胖子屡教不改一直偷偷卖糖”回答。(共4分,每件2分,体现优点和缺点的事各一件,意思对即可)21.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詹大胖子狡猾(油滑;狡诈;熟练;麻利;不守校规;明知故犯;诡计多端;善于遮掩(躲避))的样子。(共3分,人物描写方法1分,答出任意一种方法即可;表达效果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22.围绕“高北溟老师教授归有光的文章,我现在小说里还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对我写作产生影响);张敬斋老师讲解的对联(《老残游记》)使我对济南产生向往”回答。(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3.内容:围绕“对小学的热爱(眷恋;怀念);对母校(老师)的感激(感恩);对小学生活的真挚情感;对少年的期望(祝愿);希望少年不要忘记母校(老师)的恩情”回答。结构:围绕“总结全文;照应开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深化主旨”回答。
篇四:汪曾祺散文阅读练习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这地方大得很,没遮没挡,路多远,一回头还能看到研究站的那排房子,迷不了路。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这地方大得很,没遮没挡,路多远,一回头还能看到研究站的那排房子,迷不了路。
他有时也去莳弄他家的南瓜、山药地。锄一锄,从机井里打半桶水浇浇。这不是为了玩,萧胜是等着要吃它们。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现在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做的汤。再下去大概还要坏。 他学会了采蘑菇。起先是妈妈带着他采了两回,后来,他自己也会了。下了雨,太阳一晒,空气潮乎乎的,闷闷的,蘑菇就出来了。蘑菇这玩意很怪,都长在 蘑菇圈 里。你低下头,侧着眼睛一看,草地上远远的有一圈草,颜色特别深,黑绿黑绿的,隐隐约约看到几个白点,那就是蘑菇圈。的溜圆。蘑菇就长在这一圈深颜色的草里。圈里面没有,圈外面也没有。蘑菇圈是固定的。今年长,明年还长。
有一个蘑菇圈发了疯。它不停地长蘑菇,呼呼地长,三天三夜一个劲地长,好像是有鬼,看着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来采,用线穿起来,挂在房檐底下。家家都挂了三四串,挺老长的三四串。老乡们说,这个圈明年就不会再长蘑菇了,它死了。萧胜也采了好些。 他为什么这样兴奋?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茹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
a. 萧胜也采了好些。他兴奋极了,心里直跳。
4. 这篇小说与我们以往所学的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5. 从选文中找出一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说说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汪曾祺散文好段摘抄篇二: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可以当笑话看的散文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
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
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
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
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
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
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
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
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
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
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
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
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
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
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
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
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
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
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
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
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
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
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
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
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篇二: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读《汪曾祺散文》有感 暑假,我买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闲暇之余读这本书消磨时光,那知道却对其
手不释卷。
《汪曾祺散文》描绘了各个地区风情,人物特色,民风习俗,以及地方特产,这一切,
都使人耳目一新
人物传记,上到文学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触的人。我印象最深
的是《吴大和尚和七拳半》这个故事。书中描写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吴大
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们都是旧社会的普通平民,他们都有烧饼店,却拥有不同的故
事,吴大和尚开烧饼饺面店,有妻小,本来是个幸福的家庭,结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
孤单一人看家;七拳半是个体户,他也有个烧饼店,而且生意兴隆,作者对其充满了期望。
他们的故事真切再现了旧社会的平民风貌,仿佛再现了那时的乡村生活,其乐融融的家庭,
街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农民在田里辛勤的劳动.这一切有苦有甜。妈妈读了这本书后,津津
乐道:“我好像回到了童年!”虽然我是没有体验过乡村生活,但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仿佛能
感到乡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信汪曾祺先生也是很怀念吧! 汪曾祺先生写的小说,我感到的是一种亲切,一种情调。他在写人的时候,总是对别人
表达一种尊敬;写景物的时候,总是显现对江山大河的热爱;写美味的食物的时候,是一种向
往。字里行间都是 很实在的,不像别的一些文章,描绘的龙飞凤舞,其实文章只是空荡荡的。汪曾祺先生
的文章更是纯真的,美好的。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对人他友好,对事物认真。书中也描绘了
他的老师为人处事,待客之道,也应该值得的我们学习。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
说生活小事。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在《汪曾祺
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篇三: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心灵的净土
《读汪曾祺散文有感》这是我第一次碰触汪老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用“碰触”是因为我无法在匮乏的词库里找
出一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久违的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细珠润语。汪老是经过那场革
命考验过的人,却在字里行间有着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细润;不同于秋沅的诙
谐。这点在于我是难能可贵的。花。那花是毫不忌讳的长着,如此骇俗又如此平实。使人在惊叹其美丽的同时又无疑对
它的遭遇感到惋惜;在惋惜之余又为它产生敬佩和畏意了。 再准备从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时,却再也离不了那种纯净,真实朴实的语言。它虽没有如
我最爱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发暖暖光芒的珍珠,打磨着我柔软的心,却也有闪烁着正义和
尊严,友谊和爱,继而成为引领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净土。篇四:汪曾祺作品读后感 汪曾祺文集读后感
最早开始读汪曾祺的作品,是在高中时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汪曾祺的作品选《梦故
乡》,作为课外阅读的内容,语文老师还专门开辟了课程给我们讲析其中的一些经典作品。我
依然记得语文老师在上面讲课,下面的我渐渐被汪老书中描写的世界吸引,几节赏析课下来,
这本书已经被全部读完。
我是一个高邮人,是汪曾祺正宗的同乡。他在许多作品里以高邮为原型所描写的南方小
镇,和我所见到的这些年来的高邮有些一样、又不太一样。这些年来的高邮和别的所有地方
的县城一样,竖起了高楼大厦,建起了宽阔的广场,从前小巷前后的住家都变成了整齐统一
的住宅小区;但是如果在运河堤上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有着密密麻麻老房子的街区和最初记
忆里的高邮并无二致,要是再深入老城,走进那些幽深安静的小巷子,看到房前屋后的花花
草草和古旧的窗棱门板,就会觉得时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依稀能看见一些汪老作品中小镇的
影子。
汪曾祺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如话家常般平淡质朴。无论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他首先一定会不紧不慢地叙说故事发生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这样的叙述就像是潺潺流过的河
水,不喧闹、不沉闷、不因人事而变。《晚饭花》里开始的一段对于李家巷的叙述就令人印象
深刻: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
人家。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
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
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汪曾祺的作品中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很难遇见大悲大喜的描写。尽管他自己走
过的人生岁月充满了艰难坎坷,但是藉由乐观的个性和率真的文笔,他的文字里很难看到那
段荒唐岁月留下的痕迹,一张张面孔都仿佛游离在时间之外,有着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简
单快乐,连仅有的不快也被一笔带过。人物心中那些欢乐或苦涩的瞬间,他并不会去刻意放
大,而是以最平铺直叙的语言让这些情绪融入到周围的环境里。《受戒》的最后,小英子和明
海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
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
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
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段对话简简单单,没有任何刻意的心理描写,但是我们却能分明从明子的表情、声音
和小英子的动作中充分感受到一种少男少女初恋情愫萌芽的喜悦。最后一段对于芦花荡的描
写,单独看来平淡无奇,放在这里,却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活力和希望。而这份毫无修饰的纯
真情感,无关名利,却很难让人不为之动容。再如《大淖记事》里巧云失身后的一小段描写:这种事在大淖不是第一次发生。巧云的残废爹当时就知道了。他拿着这十块钱,只是长
长地叹了一口气。邻居们知道了,姑娘、媳妇并未多议论,只骂了一句:“这个该死的!” 巧云破了身子,她没有淌眼泪,更没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人生在世,总有这么一遭!只是为什么是这个人?真不该是这个人!怎么办?拿把菜刀
杀了他?放火烧了炼阳观?不行!她还有个残废爹。她怔怔地坐在床上,心里乱糟糟的。她
想起该起来烧早饭了。她还得结网,织席,还得上街。她想起小时候上人家看新娘子,新娘
子穿了一双粉红的缎子花鞋。??巧云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约定终身,却在这时候失了身,这本应是个悲愤交加的故事,
换作现在的电视剧里,巧云恐怕是要哭哭啼啼地要死要活,痛苦一生。但是在汪老的文章里
却看不到这份沉重。一番轻描淡写中,我们能够看清巧云和周围人的悲与愤,但更能看到大
淖人民生命中的韧性和顽强,另一种更重要的情感在这里占据着主导地位,那就是敬重生命。
这是一种对生命最朴素的致敬。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的描写最为传神,尤其是一些民间的小人物,他们普普通通,却
又因为正直、诚实或是“大隐隐于市”的绝技让人敬佩。这些小人物是汪曾祺笔下亦真亦幻
的南方小镇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或者说他文章里那些看似冗长无目的的环境描写,因为
这些人物的存在而互相印证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这些人物就应该生活在这样的世
界中,这样的世界就应该培养出这样的人物,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浑然天成。《鉴赏家》讲
述了一个卖果子的小人物和一个大画家之间的故事,其中对于小人物叶三的描写是这样的: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
蔑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
——“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
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
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他的果
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短短的一段描写,将卖果人叶三的正直、细致的个性和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平等、信任
的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但叶三的秉性只是一个基调,小人物们往往有着不同于别人的长处,
叶三的长处就是爱画、懂画。他的“懂”不艰深晦涩,不附庸风雅,往往是出于对生活最简
单最朴实的观察,而季匋民却偏偏欣赏他的率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叶
三本身具备的特质,卖果人和大画家这两个有着很大阶层差距的人之间才会衍生出一种珍贵
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在汪老日常讲叙式的笔下,这种情感显得格外悠远、坚贞,令人
感动。
汪曾祺曾在一篇访谈中说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
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汪曾祺的一生都在用笔挖掘寻常百姓身上的诗意和人性,以温
情抚慰人间苦难,以善意反观世间百态,仿佛用温柔的声音告诉每一个人“这世间的苦难终
究都会过去,希望一直都在”。阅读汪曾祺,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幽默,更需要一些善意
和爱。
汪曾祺散文好段摘抄篇三:浅谈汪曾祺散文的平淡之美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平淡之美
作者:胡芳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05期
平淡之美是道家美学思想衍生出的美学范畴,它是指一种朴素自然、平和淡远、本真天成,不刻意雕琢,不尚修饰的艺术境界。
汪曾祺作为中国当代名家,以其颇具特色的小说和散文独立文坛,他的作品如其人温和、淡静,读他的作品浮躁的心灵在他如水般的平淡中享受一份难得的静谧。他的小说和散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滋味”,却淡的有滋有味,真可谓是闲适冲淡中孕育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是真情、真语言。平淡致远,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文风平易近人,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
美食向来是中国文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中,自得其乐。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汪曾祺深知个中滋味,那些寻常小食一经他的点睛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笔下,饮食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数作者回忆故乡美食的文字,如《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端午的鸭蛋》等,这些儿时的食物,一经作者生花妙笔点染,不仅骤成妙笔,还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最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 “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