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泺源书院
历史上的泺源书院文/杨曙明明清时期的济南历史上有很多书院,据乾隆年间的《历城县志》记载:仅是在济南府城及周边,就有白雪书院、至道书院、景贤书院、白鹤书院、闵子书院、龙章书院、振英书院、泺源书院等,此还不包括那些具有书院性质的金线泉社、明湖大社等。不过,上述所说的白雪书院与泺源书院其实是同一书院,只不过后者是由前者迁址更名而来。说起白雪书院,不能绕过其旧址上的历山书院,但白雪书院与历山书院却并无传承关系,更非更名而来。历山书院创办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1614),创办之初颇具规模。堂前为仪门,左右有掖门;仪门前有小桥,小溪引白龙泉水经趵突泉东注后复会趵突泉。大门有四楹,门前有牌坊,牌坊后有穿廊。后堂六楹,庭四楹,各有配房四楹,周围书舍数十楹,初始,全省士子来其求学读书者数以百计,可好景不长,十多年之后的天启年间,因为社会动荡和民生凋敝,历山书院就步入衰落,后来被官府征为驿站邮亭。明清易代之后,清廷为了笼络士子,以巩固政权,开始注重兴办书院。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任山东布政使张缙彦,便在历山书院旧址上重建书院,同时,还将附近塌毁的白雪楼也予以重建,使之与书院成为一体,并随之将书院定名为白雪书院。白雪书院的环境十分幽雅:小溪环绕,泉水淙淙,亭台错落,花木扶疏。又因为书院聘请了众多“德高望”硕学鸿儒来此讲学传道,因而慕名前来求教研习的士子为数众多。康熙皇帝在第三次来济南时,曾莅临白雪书院,并应时任山东学政徐炯之请求,为白雪书院题写了“学宗洙泗”的匾额,书院由此更加声名远播。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发布谕旨,要求各省在省城设立书院:“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时任山东巡抚岳浚,奉旨将白雪书院定为省会书院。同时,又因为原书院房舍无法满足需求,遂将书院迁至占地面积更大的,明代都指挥使司官署旧址。同时,为了纪念从泺水之源的趵突泉边迁址而来,便将白雪书院更名为泺源书院。据《历城县志》载:“泺源书院在西门内大街,县治西南。雍正十一年,诏天下省会之地仍各建书院,以作育人才,岁发帑金,以资膏火。巡抚岳浚因旧裁都司公署高敞整齐,乃倡捐修葺,凡讲堂、斋舍、庖湢、器具俱备。”作为省城的官办书院,泺源书院此后曾多次予以扩建。嘉庆九年(1804年),时任山东巡抚铁保主持重修泺源书院时,增建了文昌阁;道光年间的山东巡抚琦善和托浑布,同治年间的山东巡抚阎敬铭和丁宝桢,光绪年间的山东巡抚李秉衡,在任期间都曾对泺源书院进行过扩建和整修,使泺源书院成为当时山东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书院。著名学者何绍基在应邀担任书院山长时,曾赞语道:“泺源好学舍,群秀来语郊。”泺源书院作为官办书院,孔孟儒学之四书五经,自然是其传授、研习的主要内容。又因为与孔孟儒学一脉相承的程朱理学,当时代表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因而书院对其也是推崇备至。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和专制统治。乾隆二十八年,时任山东监察御史沈廷芳,为此还特意在书院内为朱熹兴建了祠堂,可见其对程朱理学的重视程度。办教育既得有好老师,也得有好学生,更得有好校长。乾隆皇帝似乎深谙此道。他在登基伊始就颁布谕旨,将书院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而后又对书院的院长、生源、规则、课程等等,事无巨细地提出了明确要求:“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负笈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其中。其恃才放诞,佻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书院中。”同时还要“酌仿朱子白鹿洞(书院)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其身心;仿分年读书法,予之课程,使贯通乎经史。有不率教者,则摈斥勿留。”在泺源书院168年的历史上,共有四十人出任过“院长”(山长、主讲、掌院),其中有36人是进士出身。如:咸丰五年,时年57岁的何绍基,在绝意仕途之后,应邀来到济南,在泺源书院担任了四年多的主讲。他精通经史、金石,历下亭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楹联,就是他那时所书。再如:被誉为清末民初四大才子之一的缪荃孙,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他曾在光绪十七年(1891),担任泺源书院讲席四个多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功绩却名垂青史。再如:立身清廉严正,深得咸丰皇帝信任的匡源,在慈禧垂帘听政被罢官之后,于同治三年(1864)应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之聘,出任泺源书院山长,他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书育人,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从学弟子多达数千人,其中不乏后世状元曹鸿勋等硕学鸿儒。光绪七年(1881年),66岁的匡源病逝于泺源书院。而在非进士出身的四位山长中,个个也都是著作等身的经史学家,不然他们绝不会站到泺源书院的讲台上。如乾隆年间的韩锡胙,曾经担任过山东平阴、禹城、平原、齐河、莱阳及江苏金匮、宝山知县,担任过安庆、苏州、松江知府,且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同时,他博览群书,对经史、天文、乐律、方技、道书、释典无不精通,仅是《滑凝集》就著有18卷。在泺源书院的历史上,担任过监院的有17人。如果说负责教学的山长皆是学识渊博的翘楚,那么,这些负责书院行政事务的监院,则个个都是博古通今的鸿儒。如乾嘉年间的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桂馥,著有《说文解字义证》50卷,《缪篆分韵》5卷,《晚学集》8卷,《未谷诗集》4卷,其著作之丰富让人敬佩至极。千佛山上历山院内的《历山铭》,就是由他所书的传世佳作。白鹿洞书院的条规既然被乾隆皇帝所推崇,于是,泺源书院仿照这些条规,也制定有五条学规,简言之就是“忠信、敏慎、有恒、以约、好古。”“忠信”就是“圣门四教,文行忠信”;“敏慎”就是“天下无难事,惟敏则有功”;“有恒”就是“学者能有恒,未必尽衷至道,只此不贰其心”;“以约”就是“人之心思材力,惟收敛乃能照摄”;“好古”就是“书从少处读起,以四书五经为根砥。”此外,泺源书院还制定有六条“训课规条”,简言之就是“为学莫先于立志,为学莫要于寡欲,为学当敦先行,为学当秉虚衷,为学当勤讲读,为学当慎交游。”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泺源书院其优质师资,培养出的学生自是人才辈出,其中不乏功成名就、学业有成的经史学家。如周永年,进士及第之后特诏纂修《四库全书》,成为清代著名学者,是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创始人。再如王懿荣,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最早发现了甲骨文,把汉字历史推至公元前1700前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纪元。一百二十多年前的那个世纪之交,满清政府的腐朽,封建教育的没落,西学东渐的冲击,维新改革的呼声,使得泺源书院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颁令,将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是年十月十五日,泺源书院改为山东大学堂,此乃山东大学之前身。光绪三十年(1904),山东大学堂迁址杆石桥西,旧址改建为山东师范学堂。此前的1903年,山东大学堂之师范馆从大学堂中分出独立,此乃今山东师范大学简史上,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3年的原因所在。【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剪子巷走笔》《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历下名士寻踪》《我的父亲母亲》《历下老字号》等十部散文集和《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之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历山》等书刊;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壹点号真言贞语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