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线索篇一:散文写作(二):线索的确定
散文写作(二):线索的确定
一、什么是线索?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 ”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知识点复习】
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
1.时空连“线”
2.因物取“线”
3.反复出“线”
4.以情导“线”
5.定“神”看“线”
二、确定散文线索的重要性
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面对零散的粒粒珍珠,如果缺乏合适的线就穿缀不成闪光的项链。写文章也如此,当作者选定一个能带动一切的线索时,他就可以把各种材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品构思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确定叙述的线索,确定了线索,情节结构才能安置裕如。
三、确定线索的实用方法
㈠线索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作用可分为叙事线索,抒情线索,逻辑线索;
根据多少可分为单线、复线、多线;
根据重要程度可分为主线、副线;
根据藏露程度可分为明线、暗线等等。
㈡怎样确定线索呢?
1.以感情(心理)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
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以
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层层推进。先写儿时被蜜蜂螫后看见蜜蜂总不
舒服,当吃了荔枝蜜后便想去看看蜜蜂,参观了“养蜂大厦”,目睹了蜜蜂的辛
勤劳动之后便由衷地赞美蜜蜂,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小蜜蜂,文章按照儿时厌蜂
——吃蜜念蜂——观蜂赞蜂——梦中变蜂的心理变化过程结构成篇。
2.以物件为线索。
“物”便是文章的主轴,它左右着故事内容,连缀着情节。冰心的散文《小桔灯》中的小桔灯就是组材构篇线索,它按照小桔灯诞生的年代——小桔灯主人的遭遇1
——小桔灯的来历——小桔灯给“我”的感受——小桔灯引起的思念的顺序步
步推进,文章的主旨通过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小桔灯,得以充分体现。
3.以事件为线索。
如小说《红楼梦》的节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审案的事件是选文的
线索,故事开端写贾雨村复职就任准备审理命案,故事的发展与高潮写在审案
的过程中,门子叙旧、献符、叙案、献策,结局写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案。
文章主旨意蕴通过“审案”得以揭示,中心事件贯穿整个情节。
4.以事因为线索。
这类作品一般采取倒叙法循果溯因,“因”是文章主笔。如小说《杨修之死》,
先写杨修猜解鸡肋令,曹操以“乱我军心”将之斩首,思贤若渴的曹操仅因这
一事就会将聪颖过人的杨修处死吗?还有何因?为解这一悬念,文章接着铺叙
了六件事,这既有生活小事又有军国大事,说明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是事
出有因,决非偶然,杨修被处死的原因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即是如此,它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展开故
事情节,“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作者写断腿之前孔乙己在酒店,
酒客揭短,奚落他没有“进学”,孔乙己教小孩识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人
们背地议论孔乙己和断腿原因,断腿之后的末次喝酒,等等。这些都是“我”
的所见所闻,“我”始终在咸亨酒店这个“舞台”上活动,是主人公的重要配
角,无“我”难以成篇。
6.以行动(时间、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便得一 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
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7.以人物为线索。
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
来
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
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处在第三人称位置上的旁观者,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
人品是体现人物的重要方面。人品也可构成文章的线索,如朱德的散文《回忆
我的母亲》,开篇就点明叙事线索——她勤劳的一生,作品记叙了母亲劳碌勤俭
的家庭琐事,写了母亲勤扒苦做送儿子读书,后来又支持儿子革命,儿子将父
母接到部队,但她们“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还是回了家,直到年岁衰迈还“不
辍劳作,尤喜纺棉”。散文是以时间为经线、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编织的典型
事例。
2
8.以景物为线索。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描
写的景物画面作为贯穿于文章始末的线索,如鲁彦的散文《听潮》。
【佳作赏析】
听潮
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
这里是佛国,全岛周围三十里内,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岛上没有旅店,每一个寺院都特设了许多房间给香客住宿。而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有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焉,——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早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赏鉴海景的时候,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指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gǔ)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3
“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近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
然而她怀疑我的话,她总觉得那是使她恐惧的。但为了我,她仍愿意陪着我住在这个危楼。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此文描绘了三幅图画:
1.大海沉睡图。
作者抓住具体的意象:波浪轻吻岩石,月光劈开云汀,海在脚下沉吟,渲染了海的温柔静穆之美;
2.海潮初涨图。
波浪汩汩吐气像铃子、铙钹、钟鼓奏鸣,像人刚睡醒在转侧,打呵欠,这些突出了大海充满生气之美。
3.大海怒潮图。
海水汹涌,雷鸣般怒吼,各种声音掺杂,似千军万马,显示了雄伟壮阔之美。全文以景象的变化构成独特完整的形象。
9.以赞语为线索。
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开篇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赞语是这篇散文的抒情线索,文章先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再写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然后由树及人,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内容上紧扣不平凡,字面上反复咏赞,线索清晰明了。
【总结】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九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究竟安排怎样的线索最合适,这要看材料。线索从材料中来,我们在运用时要以最能串起所需材料,最能表达感情并为主题服务为宗旨。
【本讲知识点总结】
确定线索的实用方法:
1.以感情(心理)为线索
2.以物件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4.以事因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6.以行动为线索
7.以人物为线索
8.以景物为线索
9.以赞语为线索
4
【写作之日积月累——《爱的教育》】
三月十四日的前一夜
今天比昨天更快活,三月十三日——一年中最有趣的维多利亚·爱马努爱列馆奖品授予式的前夜!并且,这次挑选捧呈奖状递给官长的人员的方法很是有趣。今天将退课,校长先生到教室里来:
“诸君!有一个很好的消息哩!”说着又叫那个格拉勒利亚少年:
“可拉西!”
格拉勃利亚少年起立,校长说:
“你愿意明天做捧了奖状递给官长的职司吗?”
“愿意的。”格拉勃利亚少年回答说。
“很好!”校长说。“那么,格拉勒利亚的代表者也有了,这真是再好没有的事。今年市政所方面要想从意大利全国选出拿奖状的十几个少年,而且说要从小学校的学生里选出。这市中有二十个小学校和五所分校,学生共七千人。其中就是代表意大利全国十二区的孩子。本校担任派出的是詹诺亚人和格拉勃利亚人,怎样?这是很有趣的办法吧。给你们赏品的是意大利全国的同胞,明天你们试看!十二个人一齐上舞台,那时要热烈喝彩!这几个虽则是少年,却和大人一样代表国家。小小的三色旗也和大三色旗一样,同是意大利的标志哩!所以要热烈喝彩,要表示出即使像你们这样的小孩子,在神圣的祖国前面,也是燃烧着热忱的!”
校长说完走了,我们的先生微笑地说:
“那么,可拉西做了格拉动利亚的代表了!”说得大家都拍手笑了。到了街上,我们抱住了可拉西的腿,将他高高地扛起,大叫“格拉勒利亚代表万岁!”这并不是戏语,因为要祝贺那孩子,怀着好意说的。可拉西平时是朋友们喜欢的人。他笑了,我们扛了他到转弯路口,和一个有黑须的绅士撞了一下。
绅士笑着。可拉西说:“我的父亲哩!”
我们听见这话,就把可拉西交给他父亲腕里,拉了他们到处跑。
课后作业
请自主阅读《杨修之死》,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并体会以事因为线索的作用。
杨修之死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特别惊讶,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5
散文的线索篇二:把握散文线索阅读五法
把握散文线索阅读五法
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 ”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学生在阅读时如 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就能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可是,由于作者思路千变万化,也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 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线索的时候,注意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 ,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 、“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 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二、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 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 ,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反复出“线”
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 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 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 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四、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 ,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 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 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 ,“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五、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 “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 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 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
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蔡老师。
方法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总之,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只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方法去把握它的线索,就会 对我们理解、分析散文的内容、结构、中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有很大的帮助。
散文的线索篇三:散文阅读(二):线索解析
散文阅读㈡:线索解析
一、散文基础知识巩固
【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作过程和中心分 :
①描写性的散文 (抒情散文) 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
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 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
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文
眼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也有个别的文章是
文眼和线索合二为一的。
②记叙性的散文 (叙事散文) 写人的散文 要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
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 ,对人(类)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记事的散文 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
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 同上。
③议论性的散文 (初中不作要求)
二、直击考点——理清文章脉络,寻找作品线索
1.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2.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3.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
1
抓线索的方法:
①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
②从标题入手。
③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
④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
三、把握散文线索阅读五法
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散文的线索)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 、“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年”、“1900年”、“1908年”、“1909年”、“191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组织安排材料的。
·又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 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 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个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纺车 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后 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文章主旨。文章就是这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把与纺车有关的事按类别组织起来 形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3.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
·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蕴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如《 荔枝蜜》文章开头写“我”小时候因被蜜蜂蜇了一下而“总不大喜欢”蜜蜂接着写因为看到荔枝林喝到荔枝蜜而“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当参观养蜂场了解到蜜蜂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后“我不禁一颤”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由此可以理出“我” 对蜜蜂感情变化的线索不大喜欢→向往、爱慕→赞颂→学习。
2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
·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 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 ——思念“我”的蔡老师。
四、真题回放
(2011年内江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 明
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
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
五、写作之日积月累——《爱的教育》
校长先生
可莱谛今天在学校里很高兴,因为他三年级的旧先生到校里来做试验监督来了。这位先生名叫考谛,是个肥壮、大头、鬈发、黑颈的先生,目光炯炯,话声响如大炮。这先生 3
常
恐吓小孩们,说什么要撕断了他们的手足交付警察,有时还要装出种种可怕的脸孔。其实他决不会责罚小孩的,无论何时,总在胡须底下作着笑容,不过被胡须遮住,大家都看不出他。男先生共有八人,考谛先生之外,还有像小孩一样的助手先生、五年级的先生是个胶子,平常围着大的毛项巾,据说他在乡间学校的时候,因为校舍潮湿,壁里满是湿气,就成了病,到现在身上还是要作痛哩。那一级还有一位白发的老先生,据说以前曾做过盲人学校的教师。另外还有一位衣服华美,戴了眼镜,留着好看的颊须的先生。他一边教书,一边自己研究法律,曾得过证书。所以得着一个“律师”的绰号。这位先生又著过书简文教授法之类的书。教体操的先生原来是军人,据说属于格里巴第将军的部下,项颈上留着弥拉查战争时的刀伤,还有一位就是校长先生,高身秃头,戴着金边的眼镜,半白的须,长长地垂在胸前;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纽扣一直扣到腮下。他是个很和善的先生。学生犯了规则被唤到校长室里去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的,先生并不责骂,只是携了小孩的手好好开导,叫他下次不要再有那种事,并且安慰他,叫他以后做好孩子。
有一天,我父亲在校长室和先生谈话。父亲向先生说:“辞职是多少乏味的事啊!”这时,恰巧有一个人领了孩子来见校长,是请求转学的。校长先生见了那小孩似乎吃了一惊,将那小孩的脸貌和桌上的照相比较打量了好久,拉小孩靠近膝旁,拓了他的头,注视一会儿,说了一句“可以的”,记下姓名,叫他们父子回去,自己仍自沉思。我父亲继续说:“先生一辞职,我们不是困难了吗?”先生听了,就从抽屉里取出辞职书,撕成两段,说:“已把辞职的意思打消了。”他声气和善,言语亲切,小孩出来的时候总是红着眼睛,觉得比受罚还要难过。校长先生每晨第一个到学校,等学生来上学,候父兄来谈话。别的先生回去了以后,他一人还留着,在学校附近到处巡视,防恐有学生被车子碰倒或在路上胡闹。只要一看见先生那高而黑的影子,群集在路上逗留的小孩们就会弃了玩的东西逃散。先生那时,总远远地用了难过而充满了情爱的脸色,唤住正在逃散的小孩们。
据母亲说:先生自爱儿参加志愿兵死去以后,就不见有笑容了。现在校长室的小桌上,置着他爱儿的照相。先生遭了那不幸以后,一时曾想辞职,据说已将向市政所提出辞职的辞职书写好,藏在抽屉里,因为不忍与小孩别离,还踌躇着未曾决定。
课后作业
阅读《味蕾上绽放的爱》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④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
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2.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3.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
【答案】
1.“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
的思念越来越重。(前一问1分,后一问两层意思各1分。共3分)
2.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
的回忆。(“承上启下”1分,点明“上承什么”1分,“下启什么”1分,共3分。)
3.“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
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点明主题”“统领全文”各1分,“爱的赞美”2分,共4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