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改写的散文篇一:新人教版七年上语文诗歌赏析观沧海等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 __________
2.(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观沧海改写的散文),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
面描述出来。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3、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
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
是: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 ___________
3、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个景象有什
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 ___________
5、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2 分 )
答: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 ___________
7、展开想像的翅膀,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改写成一段散文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词,结合第⑤段描写内容,说说它们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4分)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1.画线句展示了一
幅 、的美丽画
面。(2分)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
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岳阳边。
1、请找出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 。(2分)
2、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颈联:_________ __________
尾联:_________ __________
3、 “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2分)
答:_________ __________
4、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
正”, 。(2分)
5、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 _________ __________
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
在何处(2分)
答: _________ __________
7.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景象并把这一画面描述出来。(2分)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8、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3分)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
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
(2)赏析: 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答: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4、苏轼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问诗人运用
哪些具体景象表现了“钱塘湖”堪比“西子”的秀美景色?(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5、“乱花渐欲迷人跟,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
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用词上加以品析。(2分)
答: _________ __________
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7、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写两个以上)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阳修
写的是时的景物。(2分)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1分)表达效
果:_________ ____ 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空
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3分)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 __________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 的画面。(1分)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 __________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
了 、 和 等景物,描
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3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浣溪沙 晏殊
1、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暖树:争着飞向朝阳的树。 B、没马蹄:初长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
C、行不足:走也走不够。 D、香径:铺满落花的小径。
2、《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苹云脚低。”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 __________
3、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同是写春天,《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之景,《洗溪沙》写的是暮春景象。()
B、“燕啄春泥”写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来的亲切,两首诗词同样抒写了作者对春之燕子的喜爱。( )
C、“最爱湖东行不足”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小园香径独利湘”则抒发了词人的寂寞和忧伤。( )
D、从写作上看,《钱塘湖春行》是借景抒情,《浣溪沙》既写景抒情,又托物言志。( )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答: _________ __________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
B.第三句中“渠”是“水渠”的意思,就是那片映有天光云影的池塘。
C.作者通过池塘清澈原因的揭示,阐释了人生哲理。
D.诗歌的内容与诗题表面上并不直接相关,这是由于作者采用了恰当 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不跑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________ __________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 __________
3、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2分)
答: _________ _________
4、“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_______,诗的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了_______的气氛。
1、阅读下面一首词,结合第⑤段描写内容,说说它们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4分)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附⑤“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谁的妙语,涵盖了江南一个夏天的风景。六月,明
朗火热的六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女儿,荡舟藕花深处,采莲,嬉闹,无休止地歌唱,唱至红日西沉,再“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答: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
“
”。(1分)
2、)简析诗中“秋”与“涨”字的妙处。(2分)
答: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4、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过故人庄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龟虽寿
课外诗歌练习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
2.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答:
春 草
[宋]刘 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句子的憧憬。 是 所的
观沧海改写的散文篇二:大学语文第1次作业
观沧海改写的散文篇三: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
许海萍 杭州外国语学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
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
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
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
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
炼句的创作精神。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个人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PPT: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4、研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
写现实中的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
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
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
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5、小结: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
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6、拓展与延伸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
7、作业
(1) 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 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 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
(4)
(5)
(6) 《观沧海》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15课
(7) 1、考虑到七年级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
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
训练人手。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应范读或领读一两遍,或挑选
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
理解。
(8) 2、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首
诗的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9) 3、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启发、诱导、排
疑解惑,要讲得精炼,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说出自己的体会,使学生
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10)
(11)
(12)
(13)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
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14)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
一点诗的韵律知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5) 4、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
功立业。
(16)
(17)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18)
(19)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20)
(21)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2)
(23)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本人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
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要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24)
(25) 课时安排:1课时
(26)
(27) 课前准备:
(28)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
文的理解。
(29) 2、准备多媒体教学。
(30) 五、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