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缘的散文篇一:有关雨的散文
六月的雨
一个人慵懒的躺在床上,窗台上有雨落下的滴滴答答声,心里有一些声音在回响,在六月的雨中,我就这样享受着一个人的静谧时光。
一向都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对季节的变迁,冷暖的交替,生活的得失,情感的迷悟。一向都是迟钝的感应着这所有的一切,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我柔韧的心性,以及我对完美的那些向往。
起身,立于窗前,和六月的雨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目光被牵引到雨中的白衣女子,她忘了带伞,用纤细的手指抚着秀发风一样的跑远了。
六月的雨,让我静静的聆听雨打岁月的痕迹,让我静静的感受心随弦动的美妙。
散文精选二:
和你一齐去看桃花雨天堂的孩子观后感
你若来时,不必寒暄,我定在花影里端坐,放下包裹,与我一同看花开,听花落,可好?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令人多么心动的洒脱。
只应明月是知音,花下相约醉为情我一路风尘仆仆,客车颠簸流离,窗外的景致随夕阳一幕幕飞快得倒退而去,而此刻,我的心里只盛满浓郁的花香和即将到来的久别重逢的喜悦。
车至陈冲,已近黄昏,老远就见明月一家三口依在落日的余晖里翘首期盼,门前盛
开的茶花因我们热情的拥抱亦惊得簌簌落地,遍地落红恰是胭脂流苏,为我们的重逢增添喜悦的色彩。
晚餐随性也可口。我们谈着久别的话题,就着浓浓的韭菜鸡蛋饼的香醇论着天南地北的大事小事,一切尽在恣意中。
最为期盼的就是夜间我们相拥而眠,私房话是两个小女生最大的秘密,我们窃窃的笑着,从文学聊到生活琐事,从过去的流年不利谈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直至夜半才不舍地沉沉睡去。醒来,窗外薄雾朦朦胧胧,忍不住冲动赤脚奔过去推开窗,大片大片的桃花就展此刻朦胧的雾里,慵懒倦怠的模样一如未梳妆的你我,所谓雾里看花花也醉说的就是此情此景吧?
美女若如斯,何不早入怀?匆匆吃罢早餐,我和明月就急不可待的直奔屋后桃园而去。只见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太阳公公还沉睡在清晨的桃园里,赖着迟迟不肯起床,我们早至的脚步轻轻叩醒桃花的春梦,来不及补妆的小脸蛋惨白惨白,让人经不住怜惜。我和明月牵手驻足,静静凝望,生怕再次惊扰这些小生灵。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春风一度绿透江南两岸,多数有灵性的生命都是属于春天的。而赏阅也是唤醒春天的一种,因我们约至的留连而突生的眷恋使得花们开得其所,水们柔若有骨。这种赏阅让我们粗粝而庸常的人生亦变得精致而华美,一如春天的花朵,姣好的绽放自己。而在终其短暂的一生中,有一个如此贴心的知己陪自己看花开花落,致意春秋无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近水楼台总是能够先得月的。正因近,我们能够在桃园里不必行色匆匆,正因不必行色匆匆,我们能够任意地停留。就像停歇在枝头的蝴蝶,我们能够选取最美的景色欣赏拍照,每一张照片都是明月精心选景然后邀我入境,然后我们彼此会心得嫣然一笑,我就知道自己正因桃花正因明月定是比真实的我美上好多倍。远天有流莺忽起忽落,细软打包的春色被她们尽收囊底然后匆匆离去。而我,终归也是要踏春而归的。
告别明月,突然觉得人生百年,有一个真正的知己,在自己得意时为你警钟长鸣,在你失意时给为你呐喊助威,在你困惑时陪你一齐去看花开花落,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散文精选三:
《思雨》
日暮云烟,雨落窗台,心事未了,头枕一本书,闭眼聆听雨,滴滴碎在心上,尽情徜徉,约我在悠长的雨巷,与书中的文字邂逅一场雨的清静,洗净雨莲,青青石阶,悠悠而行,渐动情,心若明镜,雨落红尘亦是美景。
委婉的文字,写尽落雨繁华,清醒几多梦中人,故人难回今人在,淋湿一季又一季,渐渐懂得,千回百转,似曾相识的身影,只在落雨时节,让我遇见。
一场场的雨早已洗净铅华,纷纷而落,随风漂泊,温润心灵,让迷茫的人不再随波逐流,在雨伞拥护下,奔走人世,尝尽人间雨淋尘缘,风光旖旎。
飘雨,仍在继续,我笑而不语。一树一树的花落,合着淅沥的雨声,滴下缠绵,落入心底。昨日还烟花绽放,雨空中,已不现闪烁零落的流星,流转千年的守候,尘世的美丽,已不复往日的容颜。我放在手心,执着的不肯撒手。
春天的雨,泪开出的花,人间四月的雨,谁把相思携成海枯石烂。在花落的彼岸,痴痴盼到灰烬。
雨是诗人的泪,轻轻触动软弱的一角,是惆怅。不经意间,落雨成殇。你深情的回眸,此刻尽显,让我痴痴眷恋,只在今生,与雨相遇,成就一段迷人情缘。
诗意的春天,如卷的画面,宁静的夜晚,瑟瑟的风声,牵挂,如一次次不断的萦绕心间,一颗柔韧的心。情愫是一根不断攀升的藤蔓,缠绕于心扉的思念、、、直到永远。
我已不愿离你而去,就如今夜的雨,无止尽的思念,池中的莲花落泪,不忍看你动人的容颜,似雨淋梨花,深情的只剩下牵挂,漫漫之路,一生中只想与你共渡,携手到老,伴雨而行。
关于缘的散文篇二:一篇我非常喜欢的有关姻缘的文章
姻緣天註定
月老的話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為眷屬
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月老說:人為敵不過天意,因萬事皆早註定。
所謂姻緣天註定,
猶豫不決,選擇錯誤,你曾經多少次錯過姻緣?
亦因姻緣乃天註定,
執迷不悟,死纏不放,你曾經多少次攀緣?
[ 是攀緣,意即不是你的卻去高攀緣份 ]
人的命運從一出生就已經是天註定,甚至包括結婚對象,也根據前世的因緣,
冥冥中早已由專司此職的神仙安排妥當,只是現在的人不相信罷了。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主掌男女婚姻的神,稱為「月下老人」或者「月下老」、
「月老」。傳說他有紅色的繩子,將其繫在男女雙方的腳上,即使是相隔千里,
也會成為夫妻。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千里姻緣一線牽」。
世間一切都是因果的顯現,所謂姻緣天註定,就是前世種的因,今生受之果.
前生妳們的緣分未盡,今生就會重逢,再續前緣;前生妳對他有所虧欠,
今生妳就來還債;前生妳不會珍惜眼前人,今生他們也就忘記曾經的諾言,
一個個離妳而去……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
到那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
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
眼看書生奄奄一息。這時,路過一游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一下他。
僧人來到書生床前,從懷裏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從鏡子中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 看一眼,搖搖頭, 走了。
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也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僧人解釋說,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與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
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於是大悟,病也好了。
姻緣不過是一場債,今生不是來拿債,便是來還債, 今生我們之所以分分離離,
完全是由於前生的恩怨未了。
每個人都有他的姻緣期,確實,若他的姻緣期未到,他是很難找到對象的,
找到了也不會長久,姻緣確是急也急不來的,既然時間未到,
還不如把重心放在事業等其他方面,不要白白耗費青春為妙。但姻緣期出現了,
他卻不努力,不主動,或太挑剔,則會錯失了姻緣,
明明上天安排了很多次機會,
他都主動放棄了,就只能怪他不懂珍惜了。
命運掌握在強者手上,若然天上掉下一塊大餅,妳連接住,
張開口咬的力氣都不願意花,那妳就惟有餓死了。
緣分來臨的日子,妳抓住了,也還要妳去判斷對方是否適合。表面上,
個個都說很喜歡妳,但有的就是只想和妳上床討回前生妳所欠他的,
有的卻是真心來呵護愛惜妳。這時就需要妳的火眼金睛去判斷了,
但前提是妳本身應要自愛。若不自愛,天天同男人或女人在床上談情,
同不同的人上床,終會衰氣纏身,當妳有朝一日見到妳今生命中的真名天子時,
他都會怕了妳,掉頭就走,上天所賜的良緣也被妳糟蹋了;
而有些人是前生與我們並沒太大關係的,可惜女人沒帶眼識人,一獻身後,
就又沒了自我,不捨得離開那男人,更無知地為男人墮胎,殺嬰,種下罪孽。
殺嬰,多次殺嬰的人,衰氣邪氣纏身,也沒在婚前潔淨,是會影響以後的婚姻,
更甚者會被亡魂追債,精神出問題,死於非命,就更談不上甚麼天賜姻緣了。
甚麼也不做只會等待是不可行的,「做」得太多而不會反省也會把自己推向
深淵,所以我常說,女人要自愛才有男人愛。
多生以來,我們結下的緣分有很多,有善緣有惡緣,
拜月老當然有它的意義,妳也想月老幫你牽來一段良緣而非孽緣啦。
但妳心中若想找一個有書卷味的伴侶,
卻在拜完月老後,天天跑去夜總會,酒吧去識人,而不是到圖書館去邂逅,
我想,連月老也會搖頭歎息的。妳話妳的努力重要嗎?
有人會選擇到良緣,有人卻被孽緣所迷惑,戀愛的人,雙眼多是盲的,
所以我建議婚前找玄學家算一算八字,配一配婚,擇個吉日。
妳不懂,不知的,玄學家是可以給妳一個提示,一個客觀的參考。
姻緣未到的可以通過風水佈局催生姻緣;
明明有姻緣,偏偏住進了姑婆屋或睡在死位上,我們也會提點妳馬上作出修正,
不讓天賜的姻緣遠離妳;提醒妳不要錯過姻緣期;儘量避開爛桃花;
萬一妳已擁有了一段孽緣,又不捨得放下,
我們也可以通過風水佈局作最大的挽救,
修復……而得到玄學家的指點,趨吉避凶,本身就是他所積的福分使然。
通過宗教的力量是可以把惡緣轉化為良緣的。
佛教中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對原本很貧窮的母子,兒子因發奮讀書,終於中了狀元,好事成雙,
連宰相的女兒也看上了他,他也順利娶到了宰相的女兒,飛黃騰達自不在話下。
但其實,痛苦的日子才剛剛開始,這位千金大小姐對狀元郎一點也不好,
對他母親也不好,輕則惡言相向,重則拳打腳踢,
狀元郎母子偏偏不敢也不能得罪這位千金大小姐。
幸好他母親在學佛,每天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天天懺悔,
所以她不但不怪自己的媳婦,
還叫兒子莫怪責媳婦,她知道這是他們所種下的因果。有一天晚上,
老人家夢見觀世音菩薩托夢來告訴她,說:「你的媳婦前生是一隻小白老鼠,
你上輩子和你兒子到寺廟裏禮佛,你兒子抓到了這只小白老鼠,便玩弄起來,
而你在旁邊也沒有阻止他,你兒子一不小心把老鼠壓死了。老鼠要報怨,
你現在的媳婦,就是那只白老鼠來投胎的,所以你和你兒子要還她債,
她每天就是找你們麻煩,對你們不好,你就不要怪你媳婦了,
每天念好觀世音菩薩,還回前生的債吧。」
老人家從此就更加精進了,天天念觀世音,還囑咐兒子念普門品。
就這樣過了四、五年,感召了一個老和尚到他們家化解這件事,從那天開始,
媳婦變得非常乖巧孝順,這段惡緣終於轉化為了善緣,
這個老和尚便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本來,他們之間的惡緣至少要結一輩子的,經過念佛,四、五年就化解了,
實屬不易。我們本著慈悲心,服務眾生,廣結善緣,放生積福,多種善因,
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怎能什麼也不做,浪費生命,坐以待斃呢?
不可不說的是,我們今生對姻緣的處理,也將直接影響我們下世的姻緣,
大家常常把著眼點放在了「姻緣五百年 前 天註定」的「前」字上,
馬上陷入了悲觀失望中,總認為,回天乏術,有多少人會想到,
自己現在不就是在「註定」著「五百年 後 的姻緣」嗎?自己就是這個「天」啊.
既然前生妳可以種下因,就證明妳今生可以繼續努力種善因啊。「菩薩畏因,
世人畏果」,好好對待姻緣,珍惜眼前人,多結善緣。緣起緣滅總有因,
當他在妳身邊時,妳懂得為彼此帶去快樂,當緣分盡了,彼此將要分離,
就祝福對方,做到自尊,自重,自愛.
「姻緣天註定」是句話是活的,千萬不能把話看死了。
人生到底是不是宿命的,這也是活的,也不能看死了。
人生的姻緣,有的人有許多姻緣,有的人甚至沒有,這都是宿命,
這也是過去世的造做所產生的。
但是,宿命是活的,可以改變,也可能無法改變。
至於可不可能改變,那就是當事者的問題了。
有的人個性執著(固執)嚴重,像這樣的人要改運比較難。
关于缘的散文篇三:中国古代散文鉴赏——置身诗境,缘情明情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情明情
《春江花月夜》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
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第54—5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
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第80—8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王维《归嵩山作》
《归嵩山作》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关于缘的散文)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选自《唐诗歌鉴赏辞典》第156—15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附:李白《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赏析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前人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李诗纬》)本诗就有这样的特色。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着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像流水淌泻,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第279—28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