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散文篇一:我对散文的一点认识
我对散文的一点认识
武志强
散文是孤独者的事业,假如能够称之为一项事业。尽管我常常在生活中不免要陷入悲观,因为我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希望我的散文并不悲观,它透露出的思想和情感应该是乐观的,与人为善的,是有益于别人人生的。当然,由此出发,我也希望它能够有益于自己的人生。
近来,我喜欢一种想象的散文,它不是出自于现实,但也与现实相关,有现实的影子,在这些影子里能看到我生活过的痕迹。它是轻逸的,是能从现实生活的沉重和凝滞里轻逸而出的,带给我快乐,带给我轻松和想象的解脱。我不能改变现实一分,我改变自己也只能在想象里,在意识里改变自己。所谓改变也就是文字的变幻,迷离的变幻,至少我向往这样。说白了就是要某种程度上逃离现实,让自己离开,得到一点喘息和幻觉上的满足,你也可以说是在文字里意淫。我把意淫看作中性词,我希望它能带给我快乐和安慰。
我不太喜欢遮蔽自己太深的散文,那些看不到作者喜怒哀乐的文章我读得很少,因为希望面对一个真人,而不单纯是一个文本。如果在一篇散文里看不到自己,那他写了个什么呢?
我在我的散文里亲近自己,我愿意这样一遍遍亲近,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当然,我希望能以一种美好的文字写出我那些卑琐的情感,这样我才不觉得孤单,并体味到生命的一种美好。
多数散文是实写的散文,有感而发,有事可依,生活的场景历历呈现目前,但这样的散文走的仍是老路子。散文不能实写,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实写只会让散文的路子越走越窄,因为个人生活的局限,在我的生活中实有的东西是很有限的,生活几乎停滞不前,没有变化,一日日单调而重复,几乎已写尽了,在这个工厂里,已经枯竭了,我看到的只是枯竭了的文学,文学的末路。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理论上的东西真的懂得很少,我只是写了自己的一点体验,散文当然也能实写,我们一直在这样写,只是我感觉这样我已写不出什么了,因为我读书少,也不能游历,一天天的局限着。我在想,我以后怎么才能写出东西。我很喜欢突破一词,但很难,书斋里的教授可以以文论文,我只有生活的实体,这些都不可超越。当然,我想突破,我很讨厌自己的虚弱和对生活的恐慌。
我听一位散文名家说过,他崇尚一种自然的散文,但他现在已经没什么作品了,难道写作与年龄有关吗?年龄大了会使一个人的写作力萎缩吗?还有的人,进了作协,已经不写了。一种自然产出的散文当然好,像一些人细心经营着,只是我不能有那样的心态,也缺少那样的知识。有的散文我真的写不出来,我只能望着虚空,想着写出自己的一些也许在不断重复的东西,这让我难过。当然写出一篇感觉好的,也会兴奋一阵子,只是这样的时候不多。我不知道自然在我身上还能自然多久?年老了的人会写出什么样的散文呢?我想,散文所以不一样,就在于不同的人在写着不同的散文,处境不同,生活遭遇不同,出生经历不同,天性不同,都会使散文变得多样。而有的散文可以交流,有的就不能交流,或者说出现了交流的难度,因为那是从写作者个体出发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己的原因。
生活尽管是很枯燥无味的吧,但是另一方面,我又需要这文学,有时是迫切的需要文学,我开始想,我该怎么写呢?我要说的是去写些想象性的文字,既然沉重的现实不可改变,无法超脱,那就在文字里超脱,在文字里让自己感觉到在超脱,能完成多少是多少,让我笔下的文字轻逸出现实的沉重,让散文飞翔起来。这是我的一个想法,也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出于对人生悲观的看法,我尽量想使自己的文字深刻,只是不知道达到没达到我所想要的深刻。同时我认为悲观与美好并不矛盾,这是我写下去的理由。
一种思想的东西,如同犁铧,只要你去耕耘,它就不可避免的要深入到泥土中,进而有了一种自然的深度,于是你看到犁铧在前进,犁铧之下,泥土在翻浪。我手中的笔就是这犁铧,每一次写作感觉都是那么清新,昔日沉寂的泥土也开始鲜活起来,具有了生命。我希望我的文字也如这泥土翻浪,能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在不断掘进,挖掘出人性的深度光芒。哪怕我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命,那所发现的人性光芒也常让我惊叹不已。
从前,出于对自身现状的考虑,我对散文写作抱有一种很功利的念头,现在不这样想,不这样认为了,只有抛弃掉功利和现实的考量,文字才能如腾飞的翅膀,进入到一种更大的镜像里,海阔天空起来。我希望我能回到文本本身,让散文回归散文,只有这样,写出的才是真散文。
我的文字很少能在报刊发表,报刊喜欢记人叙事的,写自然风物的,这些记录经历的物事散文平凡、自然,来自生活的点滴积累,读来亲切可感,这样能写出是很好的,我也喜欢。或许是因为我工作生活的局限,我在这方面的回忆很少,有些的记忆也并不都能化作文字的风景,有些事件和物象肯定是流散了,我写不出更多更丰富多彩的东西,就是写出的一点东西也写得并不好,得不到报刊编辑老师们的青睐也就是正常和自然的了。
此刻,望着一方斜阳,感受生命里的那份沉重和文字给我带来的超脱,深感散文之路是一条美好的道路,能够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生是美丽的,幸福的。虽然这条路很远,很远,但回望中,风景无限。那或许就是一条走向心灵的写作的道路,而我内心的世界,生命的风景就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展现出来。
别人是把散文当消闲来写,我是把散文当事业,当生命来做。所以我累。有人说,不能把散文写作当作一项事业,当作一项专业,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和认识,我宁愿把它放到文本之外来理解。或许只写散文会把自己走狭窄了,但我自己是把散文当作自己可经营的事业来弄的,因为我内心有这样的需要,因为我的生命有这样渴望表达的需要,存在就是这样的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我这里能找到理由。我也曾经想把散文当作拯救自己的工具,一部上升的阶梯,一把进击生活的利器,后来发现,散文担当不了这样的使命,它不具有这样的功效,它在我内心里更多是柔弱的,无助的,倾向于自我内部交流的,向心灵世界渗透的。就这样散文融化在我身上,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我也怀疑,我是否就能这样一直写下去,有一天我会枯竭的吗?我会因为感觉很累而放弃的吗?这些都是可能的,这世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我只是写出了我的一点可能。而不可能的我是写不出的。
我不是生活的强者,我从来不是生活的强者,我只是内心虚弱,一味地虚弱,才要这样写下去,然后冀望着在文字里找到一种支撑,以便使自己不至于倒下。我还对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所恐惧,我写作只是想靠写出的文字来尽量减少这种恐惧。我在内心里是多么向往安稳的生活啊,只是内心在不安中,生命一直在一种惘惘的威胁中,这是真的体验,不是向卡夫卡或张爱玲学习的。
我从未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散文作家,只是我的心性要使我这样写,这样写下去。也不知道前途如何,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有一天会就不写了,我也不想想的太远,只是眼下还是要写着的,就像这样一味的写着。虽然也觉得累,但散文带来的美好还在前方招引着我,让我写下去。我将与我的散文一起慢慢变老,但愿老的只是我,而我的散文永葆年青,生活是一棵常青之树,我感谢生活,在有限的生活里提炼着文字的风景。
我是个卑微的人,是工厂里的一粒尘土,我很佩服新近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她一直在与生存的高压抗争,她最终逃离了,胜利了,我还没有逃离,也没有胜利,我还在此挣扎着,苦熬着。我在我的文字里,我将卑微地活着,也虔诚地活着,然后在写作里抬起头来。
这样写,在别人看来可能不准确,也粗浅,简陋,所以只是个见,拿出来为自己晒晒太
武志强
2010-03-14
回归散文篇二:新时期散文
新时期散文 第三章 第三章新时期的散文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
散文 第二节巴金挽悼散文 第三节余秋雨文化散文 第四节全方位的报告文学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 二、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以来散文表现形态
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 1. 个性意识复归,抒情意
味增强 2.闲适散文和世俗化散文的倾向 3.表现了一种理想色彩和深度追求 4. 大散文观念拓展了散文创作领域 5. 美文的提出,恢复、强化了散文本体特征 6. 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意识增强
二、散文创作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79――85),散文由恢复到沉稳发展怀逝者,寄哀思,控诉“四人帮”,反思历史,传达感情的本真,掀起了挽悼散文的高潮。第二阶段(85――89),散文朝本体精神回归 1.叙事记人散文小说化 2.写景状物的散文追求主题的多义、含蓄与朦胧 3.以人文观点审视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大散文出现了
1.挽悼散文:粉碎“四人帮”后,起开了人们心灵的窗扉,
许多作家以顿挫的笔触,缅怀老一代革命家、十年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优秀人物,把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明辨是非,伸张正义,阐扬真理,具有高亢、苍凉的旋律,这样的散文叫挽悼散文,他的大量出现,开辟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闸门。代表作有: 巴金《怀念萧珊》 、《忆胡风》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丁宁《幽燕诗
魂》三、散文表现形态(一) 2.回忆反思散文大量出现,通过回顾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表现信念、人性、价值规范。代表作: 丁玲《牛栅小品》、杨绛《干校六记》 巴金《随想录》、 陈白尘《云梦断忆》
3.传记文学成为热点:如《元帅外交家》《走下神坛的
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4.杂文恢复生机: 孙犁《云斋琐谈》、黄秋耘《国家不幸诗人幸》廖沫沙《回到马克思主义》、黄裳《谈焚书》 邵燕祥《蜜和刺》、《黄昏随笔》
三、散文表现形态(二)三、散文表现形态(三) 5. 报
告文学全方位发展,成为一支奇葩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河流中》
钱刚《唐山大地震》 戴厚春《百万大裁军》 张天来《划破夜
幕的陨星》
何建明《中国高考作弊报告》《落泪是金》 《龙门圆
梦――中国高考报告》赵瑜《中国要害》《但悲不见九州同》 《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 《第二国策》《太行山断裂》
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兴起 学者散文:是九十年代
的散文创作现象,他们多出自
学者、教授、专家之手,以对历史的反思和生活本体意义的探索为主要内容,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抒写自己对历史、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其中融会了学者的理想、哲理的体悟和人文关怀,以智性的幽默平衡情感因素,将生动的个性与学理知识渗透,使之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代表作家:余秋雨、张中行、金克木等。三、散文表现形态(四) 7.女性散文凸起 女性散文为本时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生活、体察人生,以自身的经历体验女性的心理,传达女性特有的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把笔触伸向女性隐秘的世界,展示女性私人空间,表现了女性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女性散文集是对五四散文张扬个性,主张人的解放传统的继承,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超越。 代表作家:王英琦、斯予、苏叶、唐敏、马瑞芳三、散文表现形态(五)第二节巴金及散文集《随想录》
一、巴金新时期创作介绍二、《随想录》概述三、《随想录》思想内容及意义四、《随想录》艺术成就一、巴金新时期创作介绍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巴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粉碎“四人帮”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写出了《十年一梦》、《随想录》、《再思录》将其散文创作推向星等为人传诵的作品,将其散文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1982年,意大利但丁学会将1982年度国际荣誉奖授予巴金,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又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称他为“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有一次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代表作,是作家长期探索,深刻反思的真实记录,从1982年开始写,1986年完成的五卷本散文集,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组成,共100多万字。巴金将散文当遗嘱来写,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人格博物馆,是一部讲真话、抒真情、求真理的的大书,
代表了新时期散文的高峰。二、《随想录》概述三、《随想录》思想内容及意义 1.回顾文革,揭露“四人帮”的罪恶,引发对民族劣根性的思考,直接否定文革,指出这是一场灭绝人性的浩劫,一个以革命名义进行的骗局。 2.毫不留情地解剖审视知识分子自身,剖析自己,缺乏主体精神的奴隶意识。 3.审慎地解剖自己背弃诚信、良知的劣根性。三、《随想录》思想内容(二) 《满江红》文徵明拂拭残碑, 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世事言难赎。最无辜,风波狱。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笑区区一桧又何能,逢其欲! 以曲笔的方式,揭示了这场浩劫、灾难产生的根源,揭示了“四人帮”一伙猖狂的原因所在:1.标志知识分子重铸人格的自觉,是“五四精神”的回归。2.表达了一种忏悔意识,代表了一种群体的内省和审视。3.主张建立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
《随想录》的意义 追求无技巧的最高境界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统一,是一种无雕琢的自然美,是自然天成的,以文字本色反映生活色彩。
四、《随想录》艺术成就第三节 余秋雨文化散文一、余秋雨生平简介
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基本内容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主题意蕴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色五、情感倾向与散文模式一、余秋雨生平简介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
校任教。著作有: 论文集《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 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碎片》《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行者无疆》 《千年等一回》《出走十五年》等。 余秋雨是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文化苦旅》一经发表,便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基本内容 探讨了中国文化问题,具有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批判观
1. 描写了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 2. 镌刻着无数历史人物足迹和印迹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 3. 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了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
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主题意蕴 1.以游记进行文化思考,无论写自然山水,还是写漂泊的旅程,都和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赋山水以文化内涵。2.描写山水给予人文关怀,使自然山水人格化,感性与理性自由切换,且理性成分深化。 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色 1.摒弃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的表达程式,以多元开放的发散试凸现所写对象的意义。 2.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与历史画卷。五、情感倾向与散文模式 他的散文追求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汇合为崇高美。是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追求,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充满跨越废墟而产生的苍凉感、悲壮感。 一条散文生产流水线: 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咋看精妙绝伦,连起来看却淡然寡味。以散文方式完成了知识分子的话语转换,
回归散文篇三:回归生活的本色(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回归生活的本色(700字)作文
浩瀚的大海,离不开水流的奔腾不息;美好的春天,离不开小草破土生长。曼妙精彩的未来,离不开万事万物的滋润。我们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前提是回归生活的本色。 回归生活的本色,自强不息,是开创大业的基石。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从此,勾践回到原点,回归生活的本色,立志复仇雪国耻,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正是因为他回归生活的本色,勾践才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新霸王。 回归生活的本色,乐于助人,让爱心洒满人间。比尔盖茨,他在事业成功之余,也不忘回归生活的本色,投身于慈善事业。他和他的妻子melinda已经捐赠了34。6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会,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希望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这些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能使全人类都受益。到今天为止,盖茨和他的妻子melindagates建立的基金已经将17。3亿美元用于了全球的健康事业,将9亿多美元用于改善人们的学习条件。由此可见,比尔盖茨回归生活的本色,用慈善之心温暖自己,感动别人。 回归生活的本色,重头再来,重塑新自我。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时十二年,在双目失明之后,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使命。十年期间先后六渡日本。最后一次,才获得成功。前面五次,他不都是回到原点,回归生活的本色重新开始吗?如果就此止步,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又怎会在日本得以广为流传呢? 回归生活的本色吧!即使,回归生活的本色无可奈何、饱受沧桑、伤痕累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教训、敢于接受挑战。回归生活的本色就是迈向成功的起点!高三:伍东莹
篇一:生活——作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生活——作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般不懂得如何从生活的积累中找到作文的素材。作为教师就应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学生的习作,不求新奇,但求真实;不求高大,但求真情。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都可以写成作文。
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可能都有真实的方法原型,还要有许多间接方法,特别是根据现在的课标要求,学生还要写些想象作文,因此,教师就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例如,去年秋天,正值菊花盛开的时候,笔者想上一节以《校园里的菊花》为题的作文。为了写好这篇作文,笔者组织学生观察了校园里的菊花。观察后,在与学生讨论交流时,有学生这样说道:“校园里的菊花盆虽然是瓦制的,看起来特别粗糙,泥土也和田野里的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我们从花盆与泥土的身上看到了菊花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模拟方法可以为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服务,但是却不能取代学生真实的生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应当做到读写并重。这是长期以来读写结合的基本观点。最近,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这是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阅读教学应当指向习作,指向语言表达。传统观念说的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发展观点说的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一、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只是吸收作者的观念,在吸收的同时还要学会表达。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却不然,读书很好的学生,写作却并不怎么好。宋朝一个学者说过,万卷书谁不读?但下笔未必都有神。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阅读是吸收了,但是如果没有真切的感受,没有相应的技巧就表达不出来。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这个过程是吸收,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随笔??这既是吸收,又是表达,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目的。
例如,著名儿童作家金波写的《乌丢丢的奇遇》是一本中国版的《爱的教育》。笔者把它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在班里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一开始,学生只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复述和对人物的感性分析上。之后,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评论家的文章给学生读,这次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阅读局限。他们通过二次甚至多次阅读,领悟了这本书真正的教育意义。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用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结果学生写出了多种形式的读后感,有诗歌、随感、续写??一位学生写到:“爱,只有爱,才是生命的本真。没有爱的灵魂是孤独的,没有爱的灵魂是苍白的,没有爱的灵魂是死水一潭。怀揣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一路追寻生命的本真。”还有的学生这样写到:“生命中不仅仅要去爱,去感受,去享受,更要知道该爱什么,不该爱什么,该享受什么,不该享受什么。正因为懂得回报,生命
才更加美丽,让人感动。”这些诗一般的语言都源自孩子们真真切切的读书体验。这种深层次的阅读,使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得到增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有位专家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学生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品位,对其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形成也有较大的作用。
二、强调“语文课堂必练笔”。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往往是老师讲解多,学生说话多,重视口语,轻视练笔,学生学习了一篇课文之后,难以形成践行能力,这也是学生习作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在这方面注重了改进,在课堂上总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笔头训练。
作文,是让学生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分析,以自己的语言积淀和自己感受的真情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识。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众说”、“他说”的趋势,开放思维的途径,“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文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课标语)然而,这种倾吐表达,还要靠教师指导学生开阔思路和培养表达技能。
三、从无意开始,童笔写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小学生涉世不深,社会水平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尚待加强,所以教师对小学生作文的语言倾吐,首先是从无意开始,用自己的思想说话。例如,学生描写长城,不会用“蜿蜒”描述,而是把它描述成“像蛇一样”,我们不要把它视为“不生动、不形象、不确切”。又如,学生描写小草,他会这样写:“小草悄悄地钻出地面,东瞧瞧,西看看,噢,春天来了。”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且很富有童趣,教师应该予以表扬,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四、走向有意提高,童笔悟真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我们是在形成人,不是形成鹦鹉。”作文就是言语的文本表现,只有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才能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处于无拘无束的表达阶段,还应引导他们从无意开始进入有意领悟,让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指出语言表达不要过多,但是不等于不作语言表达方法的要求。从整个小学阶段来看,重点应放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学习,如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的选择和运用。在平时的阅读中,要让学生积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富有哲理、意韵深厚的句子”以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此外,还要让学生初步学习一些文章结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就会从“稚性”走向“理性”。
篇二: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
邹士萍
内容摘要: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文字表达的统一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引领学生积累、思考、练笔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就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作文 勤积累勤思考 勤练笔
如何使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儿童的年龄特点。研究语言发展的规律是为了设计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为了熟悉教学对象。违背语言发展规律去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离开学生年龄特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决不会引起儿童的写作兴趣,更无法去保证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在长期的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我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以“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为突破口循序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勤积累——奠定写作能力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⒈大量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要达到145万字以上。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而且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指导学生的习作时,我总是非常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每学期我除了定期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外,还让每个学生都从家里带来几本图书,在班上组建图书角(图书每月更换一次),实行资源共享,解决学生书不够读的问题。其次,我利用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指导阅读,教给学生阅
读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中的好词、佳句、妙段摘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读书时思考:文章妙在那里,自己有什么感受,把内心涌动的话语写下来。对于一些名言警句、古诗名句及精彩片段甚至让他们熟记成诵。
根据写作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定向阅读,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的作文前,我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体会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此外,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手抄报展评,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走进西游记”、“成语大擂台”、“小小辩论会”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训练久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库就会不断充实,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时运用语言自然会得心应手。 ⒉多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必要手段。观察是从认识事物开始的,任何事物通过观察充分感知,才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才能使儿童所获得的知识鲜明、具体,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讲,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尽管学生生活中随时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常对周围大量的人事、景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懂得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积累素材。因此他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事物在脑海中不能留下深刻的表象,作文时就无话可写或写不具体。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并教给有关的观察方法,使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因此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采集素材。创建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建立起一种多渠道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境中积累写作素材,而不是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组织学生去看街心公园的喷水池,观察雷雨前天气的变化,欣赏度假村的美景。双休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上街搜捕错别字、广告用语、店名。春节期间让学生搜集春联。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情况,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名人,逢年过节给外地返乡亲友做小导游,介绍家乡新
貌。防“非典”期间,要求学生做小记者采访家人或邻居对“非典”症状及预防知识的了解等。这样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习作素材,使学生在情境中表达,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二、勤思考——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
“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积累再多也与写作无补,充其量只是一部辞典而已。”写作必须在语言和事实之间寻找到一种结合,这种结合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感悟、想象和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参与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联想,我们要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的事物有“神”。如观察秋天的枫叶,可引导联想:它们像什么?学生得到启发后会联想到一个个张开的手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一只只翻飞的蝴蝶等。
引导观察时要让学生学会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弄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明确观察的顺序,掌握观察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从“质”的探索中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从而去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平时,可组织学生们经常在一起聊聊自己的见闻,学生的自我观察体验可通过交流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见闻交流会来实现反馈和分享。学生在同学面前讲自己的发现是很有趣的。他们往往会忘了往日回答问题时的羞怯,讲得绘声绘色。这样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在脑海里加深印象,又可以让全班一起分享通过观察得来的材料,而且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
在引导阅读时,要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思考写人的作文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一个事物,写一件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等。在平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佳作赏析,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怎样表达感情的。
三、勤练笔——形成写作能力的保证
“实践出真知。”在引导学生勤积累、勤思考的基础上,还必须勤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只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许多练笔的机会。
⒈“一课一练”的片段训练。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
有层次,描写尽可能准确生动,不记假话空话,不记流水帐,把内容写具体,哪怕是一个小片断,尽管三言两语,也要写清楚,写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