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其体,诵其词,寻其志-《陋室铭》教学设计]陋室铭朗诵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借助书下注解及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名、灵、鸿儒、白丁等)和虚词(则、之等)。

2.把课文按照诗行的形式抄写,大致读懂课文,并找出对偶的文句、韵脚,以便背诵。

【教学设想】

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中韵文的能力。

2.积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铭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线索。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经典在揭示作者的价值取向方面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探究使用典故、化用经典在揭示作者的价值取向方面的好处。

【教学难点】

作者的处境与文中透露出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陋室铭》是被“气”出来的。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字词(名、灵、鸿儒、白丁、则、之)

提出的疑问(对文句意思的,对行文结构层次的疑问等)

3.展示学生分行抄写的课文。

二、朗读课文

1.展示分行抒写的课文ppt,标明韵脚,体会韵律。

请同学朗读,大家点评,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强弱、一是节拍)。

2.齐读课文,教师、学生轮流读课文。

反复朗读后,结合自读时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初读这篇文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回答:有趣、朗朗上口)

明确:从整体感知中可以知道作者的情感是自持的,很为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陶醉;了解其中的原因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结合发给学生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三、课文讲析

1.题目是《陋室铭》,作者的“室”到底陋不陋呢?

明确:全文反向立意,不写陋室之陋,而写陋室之不陋,一步步论证了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陋室之不陋实际上是对陋室主人品德高尚的颂扬,表明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写于作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遭贬谪期间,能表现出这种情操实难能可贵。

2.作者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

明确:《陋室铭》是作者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失败后而又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产物。刘禹锡本是个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从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到身居陋室,自然是苦衷难言。因此在《陋室铭》中思想矛盾也依稀可见:一会儿说“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一会儿又将自己身居陋室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比,看得出作者仍不甘寂寞。

《陋室铭》既有作者不羡慕富贵荣华、不与当时腐朽的权责同流合污、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的积极一面,也有自命不凡、清高脱俗的消极的一面,我们在鉴赏时要细加分辨。

3.使用“素琴”的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张志和注释)“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潜传》)

于是自晋以后,人们便用“素琴”“无弦琴”“陶琴”“靖节琴”“彭泽横琴”“琴无弦”“琴不设弦”“无弦木”“无弦”“琴中趣”等来称谓没有弦的琴,指意趣高雅,不同流俗,注重的是弦外情味,得意而忘物。

在《陋室铭》中,作者的旨意是想告诉我们纵然身处陋室,纵然家徒四壁、环堵萧然,但只要住在其中的主人“德馨”,那么室内外环境之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室中事情趣之雅也便油然而生,既而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也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文中的“素琴”应当看做一个典故来解释,作者自比于陶潜,蕴含着他也想跟陶公一样能不为俗务缠身,从而表达出这位高人雅士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何陋之有”出处及妙处何在?

明确:语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由此可见,因为有君子居住就是有君子之德,德是人的主观的修养,可以改善甚至改变客观环境上的“陋”。化用经典而有所减省,收到了言少意丰、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陋室铭》。

2.预习《爱莲说》。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山水名、仙龙灵:室陋德馨—破题

苔痕绿、草色青:室陋景美

有鸿儒、无白丁:室陋人贵

调素琴、无丝竹

阅金经、无案牍

解题

何陋之有:陋室不陋(君子居)—扣题

室陋事雅

诸葛庐、子云亭:室陋人贤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中华书局横排版

2.《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

3.李煌昭《“素琴”之我见》,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12期

设计反思

视备课如治学。教学设计形成之前,要对文本深入解读,这要有扎实的书底和独特的鉴赏、评价能力。

通常的做法是读教学参考书、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这种做法眼下看效率不算低,却让教师形成不良的备课习惯,总是外在于文本去准备教学。可怕的结果是教一轮就要重新备一次课,因为形成的教学设计不能拿着上课。很多学校备课组老师就是拿着这样的“统一”教案去上课的。长远看,这种备课方法是低效的。

我们主张教师不要先阅读参考资料,要先抄写课文,在自己抄写的课文上点评,记下自己的零星感悟,理清文脉,这将是板书的核心要素。比如,要了解刘禹锡的生平,最可借鉴的第一手资料是《新唐书》《旧唐书》本传(参考文献1),不要小瞧了这个过程,把课文作者(指中国古代)都这样读一遍,古文的阅读量已经很可观,无形中积淀了古文阅读经验,提升了阅读水平。这样备课好像耽误时间,却是“一次性”备课,今后再教这一课,不用再备了,眼下看费时费事,长远看效率很高。形成了这样的备课习惯,也就具备了初步的治学的门径。

当自己的解读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才参阅别人的鉴赏文章、教学参考书(参考文献2、3),这时你会发现,别人说的你没有悟到的东西一下子就化为我有。究其实,此时你渴望解决疑问的动机最为强烈,一旦接触到相关的文献,顿时就吸纳了人家的精华。从治学的角度看,自己钻研之后的广泛阅读文献,就是“文献综述”环节。试想,学生是不是也只有在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时,教师的点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也告诉我们,教师先把自己定位为语文学习者,获取了个体独特的学习经验,才可能充分设想学生的学习疑难状态。

教学设计形成过程,必须调查学生关于本课的“先拥知识”。我所本的教科书是长春社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最后一课《记?铭?说?志四篇》,虽然初中还没有接触过刘禹锡的作品,但是长春出版教科书小学二年下册的课后积累中有《秋词》《浪淘沙》,四年级下册课文有《望洞庭》,此前一共接触到刘禹锡的三首诗。人教版小学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编入《望洞庭》,而初中教科书则是把《陋室铭》(短文两篇,另一篇是《爱莲说》)编排在八年级上册。这些就是必须了解的“先拥知识”,教师要清楚教《陋室铭》不是从零开始。此后,长春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都编排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这就告诉我们,今天要教的《陋室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要承的“前”和要启的“后”都要了然于心。这就是我们一贯主张的“宏观把握”。

“微观分析”是备课的主体内容,指对《陋室铭》进行具体的剖析。不同版本的教材编辑意图相近,都要介绍中国古代固有的文体,“识其体”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文体知识是否在课堂介绍却值得商榷。我们的做法是提前印发材料教给学生阅读,课堂提问,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做适当补充,着眼于形成习惯。

“诵其词”是根据文体确定的,本文声韵流畅,富于音乐性,便于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分行抄写课文,就是为了突出押韵的特点,便于诵读和背诵。“诵其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贯穿课堂始终,在诵读中剖析,而不是放下诵读一味地剖析。

“寻其志”就是探寻作者的怀抱。视学生情况具体操作,不能整齐划一。比如,学生能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对陋室的情感,这就算达到基本要求;有的学生能结合作者的遭遇说出作者对陋室的似贬实褒,从而表现出某种“刺世”的意图,无疑更为精彩;有的学生还能结合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指出刘禹锡的骨气和执着,进而同《陋室铭》联系起来分析,印证本文也表现出作者骨气的一贯性,则更是令人喜悦。“寻其志”不必封顶,阅历不同,认识水平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

视教学设计的实施如行为艺术。行为艺术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不可修正的特点,课堂教学与此有极大的相同性。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实施效果,要对效果充分预设。实施之中要达成以下的共识:

学生方面:要重视诵读,读准字音、句读的同时,读出轻重缓急,通过语气的变化来把握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语意变化;品味文章的韵味,找出韵脚,将韵脚读准读清读亮,按照韵脚分行抄写,有助于背诵;在课文的空白处做标记、批注。

教师方面:要依准读、精读、赏读、背读等规律指导学生的诵读,养成文言文诵读的好习惯;恰当给出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以期较好地为提高文本鉴赏水平服务;课文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传诵千古,可谓短文之秀,其中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需要传承,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是积累阅读经验的有效途径,《陋室铭》的结构顺序:立论引出主旨——描写陋室特点——引证古贤点题;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不仅把课文当做阅读的范例,也当做写作的范例,比如写作手法值得借鉴的有托物言志、对偶的修辞、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等。

教学设计并非真实教学状况,仅仅是为教师提供的一个操作的基本凭借,在实施过程中须根据学生状况选择、调整、扬弃。没有一个教学设计值得或能够完全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