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惜分的探路人生,阅读附答案]甘惜分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邻水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不得已辍学,成为了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

年轻的甘惜分求知若渴,他倾尽微薄的工资,多方订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与甘惜分邂逅,并在这个年轻人心底触发了强烈的共鸣。如果说进步书报为甘惜分提供了影响深远的价值观启蒙,那么两位重要人物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其一便是他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熊寿祺,已投身革命多年,经常以通信的方式教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另一位是他中学时代的老朋友熊复,这位毕业后去上海读书的伙伴,不仅与他志趣相投,也通过书信拓宽了他的革命视野。

血气方刚的甘惜分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他团结县城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后将其改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地方的进步运动。

在熊复的邀请下,甘惜分踏上前往延安的旅程。1938年到达延安后,先是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之后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在政治经济研究室专门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在23岁的时候,甘惜分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

他的命运在而立之年迎来了第二个转折点。在晋绥边区的时候,我先在《晋绥日报》,然后在新华社晋绥分社,慢慢学做记者。在日复一日的摸索中,他一步步参与一线的新闻实践。实际上,甘惜分一直希望自己能像邹韬奋一样,做一个能带给人巨大鼓舞的新闻记者。1945年,为顺应国内外局势变化,甘惜分被调动到军区司令部,负责每天撰写军情报告送到新华社,在前线供稿,这就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发端。1946年甘惜分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街市,观察各方动向,回到后方后,甘惜分完成了《大同日本投降者的乐园》《尴尬的嘴脸》等通讯,引起广泛重视。凭借在一线工作中培养起来的专业嗅觉,他慢慢建立起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

1947年,甘惜分进入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担任领导,感动几代人的刘胡兰烈士事迹,就是甘惜分在这个阶段亲自修改、编发的。短短两年时间,甘惜分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回顾这段生涯,他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方实际。

1954年,38岁的甘惜分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主要讲授新闻理论。我1954年到北大,当时新闻系什么都没有我就慢慢地,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摸索。凭着不服输的劲头,甘惜分按往日的经验,在学术圈子里摸爬滚打。我就是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自投罗网,闯进这个无学之学的圈子里面来研究新闻学的,与他人的争论,也只是为了探讨新闻这门学科的规律。在后来的艰苦环境中,甘惜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新闻学的思考,只想大事,不想小事的性格让他的思想在更广阔的天空里翱翔。

经历了反右倾和十年浩劫,甘惜分在一篇自述中感叹:从1954年到1980年,这26年中大多在政治运动中瞎折腾。人的一生有几个26年!到了老年才进入角色,悔之晚矣!但为了党的教育事业,我必须站出来!1980年,64岁的甘惜分果然站出来了,他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科书《新闻理论基础》的初稿。在这本书的基础上,1986年,甘惜分又创作了《新闻学原理纲要》。

相关链接:

①影响深远的《新闻理论基础》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全面阐述新闻传播规律及新闻事业的专著。一经出版随即轰动,共印刷20万册,成为大学新闻学理论的入门课本。

②甘惜分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并在学校指导开设了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舆论学原理等课程。作为师长,甘惜分数十年来桃李满园,童兵、郑保卫、喻国明、刘建明等一批弟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为了中国新闻界新一代领军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进步读物与良师益友是促成甘惜分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他前往延安,并成为一名政治教员。

B.在加入党组织后,甘惜分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在县城成立秘密读书会,积极支持地方的进步运动。

C.甘惜分的梦想是做一名能带给人鼓舞的记者,在晋绥边区,他从前线向新华社供稿,梦想终于成真。

D.甘惜分不仅为新中国新闻学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E.修改、编发刘胡兰烈士的事迹标志着甘惜分已经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

(2)在一线新闻岗位上,甘惜分是如何摸爬滚打的?(6分)

(3)甘惜分为什么能以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理论基础》?结合文本分析原因。(6分)

(4)本文的题目为《甘惜分的探路人生》,甘惜分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探路?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12、

(1)答D3分,A2分,C1分。(C梦想成真不当,只是开端;B加入党组织于原文无据;E一篇修改、编发的稿件不足以支持顶梁柱之说。)

(2) 被调到军区司令部,从前线给新华社供稿;到大同敌占区采访写通讯;不断总结经验,建立起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在采编工作中广泛研究(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方实际)。

(3)作者甘惜分有丰富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作者善于总结研究,很早就建立起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在动乱中不断思考新闻学的问题;勇于开拓,有敢于站出来的精神。

(4)探路革命,从小县城走向延安;探路新闻,从一名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探路新闻理论,任教北大,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摸索,完成新中国第一部全面阐述新闻传播规律及新闻事业的专著;探路教育,教书育人,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