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分段式”的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它将直接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关键是岗位职业能力的衔接,落脚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文章借鉴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改革实验的实际经验,阐明了中高职衔接的中职、高职段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开发了一种“二三分段式”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构建模式,对同类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段式;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越来越成为职业院校的首选,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然而,当前尚不完备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制约了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结合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工作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要求,分布进行典型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等环节的工作,以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备性。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各行其道,按照自己的方式设置课程体系,尤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培养方案, 没有考虑与专业对口的中职学生的差别,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 学习课程与内容出现大量重复, 有些专业的重复率甚至超过在60%以上。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中高职课程相互分离、各自为政,因此要将中高职课程勉强衔接在一起不免存在一些困难。解决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现有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借鉴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改革实验的实际经验,按照行业或企业岗位需求,分别确定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学生所需综合职业能力,围绕提升职业岗位能力这一核心,构建了一种“二三分段式”根据项目进行一体化设计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这一模式对工科类专业具有普遍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建立“能力递进、交错互融”课程体系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采用基于目标模式、项目流程分解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人才市场和产品市场调研,确定适合各专业的项目产品,该产品在专业生产领域具有知识的综合性,在技术上具有可持续的先进性和一定竞争力;具有完整的服务和使用功能且在关键部件上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一定的努力和协同学生可以在两至三年内完成;在设计、制作或开发上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并且有着良好的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比如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嵌入式迎宾机器人设计开发、生产制作、应用服务”为大项目,以5年时间为周期,在中职阶段利用2年时间完成一个功能相对简单的基于单片机控制迎宾机器人制作与应用,高职阶段利用3年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基于ARM控制迎宾机器人设计开发与生产制作,由企业专家、课程团队联合分析中职、高职阶段项目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及工序,以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为主线,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同步建设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综合实验实训室,提供项目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工具平台和实训环境。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综合中高职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以中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梯度为横向,以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为纵向,将中高职课程教学进行分层推进式设计,完成“能力递进、交错互融”的中高职人才培养递进的课程衔接,如图1所示。
二、创新“对接岗位、突出技能”的核心课程建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设置应是螺旋上升型。将学科内容和要求按照程度深浅划分为不同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层次递进的过程中又允许螺旋交叉的内容出现。在职业教育中,布鲁纳的课程论我们可以理解为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既要有保持其连续性,又要体现各自的发展性。
以知识提升、技能增强、应用拓展等 “螺旋上升”方式,设计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关键与核心课程。以智能电子产品的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为核心,以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制作流程为主线,设计了4门中职岗位课程分别与4门高职岗位课程对接,实现“对接岗位、突出技能”的关键课程建设。具体设计如下:
一是中职阶段2年时间,完成4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的学习:《电子CAD》《实用电子电路制作》《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营销与服务》分别对应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迎宾机器人设计、制作、生产与营销4道工序,自身形成一个小循环和小闭环系统;二是高职阶段3年时间,完成4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的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先进制造技术》《电子商务与运营》分别对应基于ARM控制的迎宾机器人设计、制作、生产与营销四道工序,自身亦形成一个小循环和小闭环系统;三是中职阶段4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分别与高职阶段4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所完成产品在功能繁杂程度、设计方法、技术手段、营销平台等方面逐步提升,充分体现“项目引领、能力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衔接思路。四是在中高职衔接的5年时间里,学生可以循环完成典型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生产、营销四个流程,自身形成一个大循环和大的闭环系统。
三、夯实“合理衔接、任务驱动”的课程标准建设
采用基于目标模式、案例分解的课程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制订“合理衔接、任务驱动”的“实践成体系、大案例一案到底”的课程标准。由专任教师、外聘课程专家和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以实际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为载体,以实现产品所对应的任务为驱动,根据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逻辑线索、以“6新”为依据,设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突出课程在工学比例、教学内容与资源配置、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实现中职与高职在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的合理衔接。
四、结语
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衔接与构建过程中,采用基于目标模式、根据项目流程分解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合理选取的专业建设项目或产品为载体,以5年时间为周期,学生在中职阶段完成一个功能或流程相对简单的项目或产品任务,高职阶段完成一个相对复杂的项目或产品任务。项目一体化设计、能力螺旋式上升、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初级到高级,可有效避免原来的中职学生进入高职以后在专业课程的大量重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有效地解决了中高职衔接教育中教学重复和脱节问题。对同类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桂德怀,曹建东.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不衔接现象的剖析与治理[J].江苏教育研究:职教, 2014(36).
[2]王雪松.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5(30).
[3]吴志清,史豪慧.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4]陈焕文,谢丽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分析、设计与实践[M].北京:知识版权出版社,2011.
[5]谭立新,肖成.基于“机器人系列产品”的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湖南省高职示范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2).
[6]叶绪江.对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