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的“为何”与“如何”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合法而且合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现实中我们可以诉诸“目标模式”直接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预留地”类校本课程开发,也可诉诸“过程模式”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进程中对核心素养予以发掘与放大。在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以避免“摸着石头过河”所裹挟的盲目自发和零散低效。此外,顶层设计要特别注意核心素养的布局问题,既要全面覆盖,又不宜简单重复,兼顾好核心素养间的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当然,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中小学独负其荷往往是事倍功半的。为此,中小学要善假于物,多向大学借力,整合社会资源,诉诸多方协同之道来做好这项工作。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 顶层设计 多方协同
核心素养是21世纪我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尤其是如何诉诸课程这一重要教育载体将核心素养落实好是当前亟待关注与解决的现实课题。有鉴于此,本文拟基于校本课程开发来尝试求索这一课题,在简要澄明为何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从取径、模式以及注意事项这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来开发校本课程,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此的进一步关注与思考,以期对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有所助益。
一、为何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
在具体展开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要澄明一下为何要基于核心素养去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学术研究的逻辑使然。那么,校本课程开发为何要基于核心素养呢?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先简要梳理一下核心素养之概念以及校本课程开发之初衷。核心素养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国际组织和国家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经合组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推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旨在对15岁学生的数学、科学以及阅读进行定期且持续的国际性考察与比较,以测试他们是否具备面向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为了进一步促进各国关注并重视公民的核心素养,经合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降,就开始着手调研核心素养,并于1997~2005年启动、实施了规模宏大的跨国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框架与概念基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DeSeCo。总体来说,DeSeCo是从一个较为广泛的跨学科视角来探讨和界定核心素养的,并致力于建构一个核心素养的总体概念作为参照框架,从而为指标的研制以及实证结果的解释提供相应的参考。DeSeCo在研制核心素養时特别欣赏并鼓励理论与实证的双向互动、共同推进,旨在为政策决策者们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基于这样的战略定位和价值取向,DeSeCo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人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顺利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之集合。而且这些知识、技能以及态度不是僵化的,而是可遷移的,且能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事实上,关于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有过触及与尝试。在其1996年所发行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就曾在终身学习的思想引领下提出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以及学会发展”这四大终身学习支柱。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里的教育研究所又在2003年提出了“学会改变”第五大支柱,并将这“五大学习支柱”视为“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之基本素质”。而到了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组又在《全民教育监测报告》中估算了全世界至少2亿5千万小学生的读写算达标情况,并为全面提高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而联合布鲁金斯学会启动了“学习指标专项任务”项目。该项目组于2013年2月发布了《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这样的一份研究报告。在该份研究报告中,项目组在充分征求全球500余名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监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七大维度——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以及科学与艺术。尽管项目组强调这七大维度只使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未必适用于政策制定以及课程改革,但这七大维度却从应然的角度建构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体系,众多国家和研究者将其视为对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的一种尝试与描述。在对核心素养的触及与摸索中,尽管欧盟相较于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动手比较晚,但相视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组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却更完整。欧盟执委会于2005年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指出素养是适宜于特定情境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之集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关键素养——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文化意识与表达。
回顾了三大国际组织在核心素养方面的看法与认识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主要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看法和认识。美国在面对重大经济变迁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无法适应社会新时期的背景下,由戴尔、苹果、思科以及英特尔等大公司联合起来创办了“21世纪技能联盟”,致力于探究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规格。可见,美国核心素养之摸索与确立是基于业界的经费赞助。“概况起来,美国的核心素养主要指所有学生或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其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具有21世纪工作技能及核心竞争能力的人,确保学生从学校所学的技能能够充分满足后续大学深造或社会就业的需求,成为21世纪称职的社会公民、员工及领导者”[1]。而“在英格兰的教育体系中,核心素养是指为了适应将来的生活,年轻人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以及学习、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资质。其中的关键技能主要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1]。而在法国,其对核心素养的研制与归纳主要来源于工作内容分析,并提出了知识、技能以及社交这样的三维核心素养模型。不过,“尽管各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在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其本质内涵具有一致性,都强调核心素养是一个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关键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的集合,认为核心素养强调全人理念,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能够适应多变复杂的情境”[2]。梳理、归结完核心素养后,我们再来看看校本课程开发之初衷。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知道“就开发目的而言,它旨在满足具体学校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需求”[3]。直接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全面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化需求之缺憾,所以立足本校,以具体学校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需求出发,去进一步降低重心,狠抓落实,以学生为本设计、开发课程。这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直观感知,不过从根本上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其目的还是育人,这也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目的,究其根本这三级课程是殊途同归的,毕竟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校本课程开发自然也不例外。而“从本质上来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1]。而既然如此,那么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则不仅合法而且合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