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专业教育中的耦合
[摘 要]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专业教育中相互依存,有耦合的关系。在专业教育中推进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复杂的学科背景知识。问题研究性、独立平等性和参与互动性是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内涵。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专业教育中耦合的手段主要包括PBL教学法、案例与情景讨论教学,以及课程论文讲评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内涵;耦合
[中图分类号]G6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38 — 02
大学的专业教育所包含知识不仅仅是教材上的内容,而还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综合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在专业教育中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要取得理想的专业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育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与学应该是统一的,老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但是单纯强调课堂讲授仍然不够,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复杂的学科背景知识,甚至通过主动的学习活动掌握新的专业技能。
一、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分别代表了教与学的改革发展方向。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思考的客观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创新,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希腊先贤也已经在哲学研究中总结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思维在当今的中国根深蒂固,中学围绕升学率而产生的应试教育思维甚至影响到了大学教育。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语境下,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教育机构和教师过分强调教材和教学模式的统一,从而忽视了启发式教育在因材施教和方面的作用。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这也是当今教育需要重新利用的重要教育工具。
与教师的讲授相对应的是学生的学习,这两方面缺一不可,所以在重视启发式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推进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程所涉及的专题知识或者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通过自己阅读文献、收集资料、科学分析并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教科书知识的学习,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自己获取知识并获得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了解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去自己获取知识。
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都要求教师和学生相互配,才能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无论是启发行为还是研究活动,它们都不是单方面的行动,而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行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构建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可以促进二者形成耦合。
二、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内涵
虽然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教与学是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但是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教学两者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1〕。专业教育中的教和学不可分离,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学相长,首先必须把握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内涵。
1. 问题研究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指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为学习途径,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主动地使用各种学习手段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和方法,在进行基于问题学习的过程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BL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
无论是启发式教学还是研究性学习,都要首先提出供学生思考或研究的问题。只有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更有效地启发学生。也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找到需要研究的东西,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所以在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中提出问题是前提条件,而问题本身是研究的核心。在研究和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开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但是他们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所以必然会去主动搜索更多资料。在阅读和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对问题的研究中需要用到很多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高质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而在分析问题的环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思考,平等地交流,形成一种轻松、友好、良性互动的氛围。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主要是倾听学生的思考和结论,鼓励学生并给与恰当的评价。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独立平等性
学习的过程是要达到学习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学习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其过程也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如果学生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不经过独立思考、质疑和判断就直接选择了接受,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这种教学过程,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也就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学生在思考和辩论阶段应该是独立的,至少应该有思维的独立性。在专业教学中需要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辩论,让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碰撞和辩论,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更能被理解和巩固。在组织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需要营造轻松、友好、平等讨论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是观点的差别,而学生要选择哪一种观点完全处于他们自己的意愿。其实在讨论和选择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会接受更科学和更符合逻辑的结论。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也适中要保持开方的姿态,不过多、过早地给出评价,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构造一个学生主动拓展思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