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供给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提要] 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毕业生遇到的首要瓶颈,这种现象也引起社会、政府、高校以及大众的普遍关注。导致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高等教育供给是影响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以及满意就业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供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找寻改善高等教育供给的对策,使教育供给能够有效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低的现象,缓解毕业生就业难这一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教育供给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2月14日
  一、高等教育供给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机会供给对毕业生所产生的影响。在我国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统招包分”政策,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会供给不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只要进入了高等教育学府就相当于一只脚已经实现了就业,拥有了人们俗称的铁饭碗。但是这种情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戛然而止,高校的招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国家指令的指导下进行,但是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市场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开始了符合市场规律的毕业生与就业单位“双选制度”的实行,因此高等教育机会供给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发突出。虽然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很多人追求高等教育的压力,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对市场经济起到了刺激作用。但是,高等教育持续性的扩招所带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社会所能够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再加上毕业生“学而优则仕”的陈旧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对毕业后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是否能够成功就业。
  (二)高等教育服务的供给对高校毕业生所产生的影响。现在高校只负责按照国家的指令和计划把学生招进来,而不会承担毕业后怎么分配的责任,毕业后学生能否成功的就业,大多数取决于毕业生自己而与高校并无多大关系。在这种大环境中,一些高校并不能根据实际的就业市场开展办学,不能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盲目扩张,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幅度地下降,而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就业难,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开始普遍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按国家计划下集中运行的,传统的計划与命令的最大致命点是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尤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课堂进行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因此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与发展力,缺乏综合实践动手能力,进而影响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根据1998年全国就业指导中心对全国298个大型用人单位进行的实地调查,主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得知:尽管毕业生的总体工作水平趋于良好,但深入其中可发现他们的创造能力并不高,并且大多都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高等教育产品供给对高校毕业生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指依附于高校毕业生本身的人力资本的供给,其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载体,目的是向其用人单位或者社会提供教育产品。毕业生在人力资本上的优劣情况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以及满意度。体现在毕业生身上的重要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程度、思想素质水平情况、是否有交流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英语等级水平的高低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一系列的智力或者非智力的因素。前文对高校教育服务供给的分析中,我们得知高校的教学理念、方法、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大学的校园文化将对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产品的优劣。但是,高等教育产品的不同与物质产品也截然不同,它不仅取决于大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服务,还取决于学生主体自身是否努力以及天生有没有资质。
  二、改善高等教育供给,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一)变高校的快速发展为稳步发展。面对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用人单位对每个岗位的人员素质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对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加大,而且我国实行的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也要求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前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我们更多关注的应该是高校机会供给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如果仅从数量和发展速度上来说,我国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稳步发展应该是以后高校教育机会供给的突破口。根据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实地测量其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量,根据市场需求量确定教育机会供给的程度,有松有紧、有张有弛,弹性制定招生数量和计划。
  (二)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发挥高等教育的导向性作用。我国各高校在一方面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特点,知道自己的突出优势,发展本校的特色专业。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理念以及课程设置上的缺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更容易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与用人单位需求对口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是发挥高等教育的导向性作用,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根据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和选择相应开设或叫停哪些专业,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受市场经济暂时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造成人才的大规模浪费或者紧缺。
  (三)调整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博雅教育。在现实情况中,教学理念陈旧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思想僵化,缺乏灵活性,教学过程中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陈旧,这严重违反了对高校的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阐述课本内容,而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热情和综合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应该变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首先教会学生们如何做人,教会他们如何独立思考。教师有义务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积累相关的知识,但同样教师也必须提倡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五类基本工作技能。判断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要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在技能方面有无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