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变革
摘 要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的扩招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量的增长必然蕴含质的变化。本文试探寻在高等教育受教育数量不断积蓄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质变,高等教育又如何悄然变革以及由此遇到的“瓶颈”,希望明晰这些关键节点之后使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更具前瞻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 变革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riggered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ZHANG Bo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ollment since 1999,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stage. Volume growth inevitably implies a qualitative change. Our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avings by the number of education constantly, how qualitative change occurs,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how quietly change and thus met the "bottleneck" in the hope more clear after these critical nodes forward-looking and timelines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quality
1 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速度
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高校中每7~8个大学生中只有1个大学生的家长上过大学,即所谓的“第二代(及多代)大学生”;其他的都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一个大学生,也就是“第一代大学生”。这种情况,最能说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与整个国民教育渐进发展的差距和矛盾,①也就是这里我所提到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速度。以这样的中国速度,显著地快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数量和质量都很突兀。而这种突兀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之所以复杂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与别国产生很大不同的特殊性所在。
实际上,以毛入学率15%作为临界点来区分高等教育的不同节点,即以所谓数字数量的大小多少来作为不同程度的分界,其前后的两个阶段是存在质的差别的,而不单单只是我们看到的数量的区分,是一种程度和质量的区分。就此西方许多学者和政府都曾进行过探讨,但最终都接受和采纳了这个体系标准,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分阶段的实际意义。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而后他也曾提出过精英教育阶段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十大差别问题。这是对简单数字定义最好的补充,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讲,这两个阶段的差别更为复杂。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能长期地与国民教育整体发展相脱离,更不能长期超越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此外,虽然我们以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却仍旧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精英阶段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就造成了徒有其表,标本不一的发展现状。我们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规律并切实地结合我国当下的基本国情,对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革。
2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高等教育变革的现实问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带来的首要现实问题,就是高校的办学条件即将甚至已经全面面临饱和状态。虽然随着高校新校区乃至多校区的扩建,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由于新旧校区或多校区建设所带来的更多的硬件闲置、校园文化差异等问题也日益显著。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高等教育因为数量增加而引发的质量滑坡问题。一方面由于高校不断扩大自身招生规模,而办学条件却无法及时跟上,办学形式和内容趋于模式化,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质量。进而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能力下降,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延、盲目追求“形象工程”、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不严格控制生源质量等都使得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缓慢甚至下滑。
其次,如前所述高校纷纷以建设新(多)校区和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合理统筹教学资源以期达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设施等目的。同时因此产生的其他投入成本也相应增加,由于政府在此方面投入较少,因此,高校建设新校区的经济负担,主要就靠其自身以及教职工来承受。②但值得注意的是,招生的速度远远大于扩大办学规模的速度,在造成经济负担的同时,教学资源的紧张仍旧很难得到缓解,成为了新的双重现实问题。
再次,高校招生考试一直以来为人诟病,根本上是现行的招生模式在虽然保证了各省市的人才分配,但由于户籍制的限制,对许多偏远地区,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升学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令人欣慰的是,从2012年开始,各省市相继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升学问(下转第22页)(上接第20页)题的相关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放开了其子女的升学考试条件,对之前产生的一些不公平因素进行了及时有效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