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篇一:论语40句
《论语》40句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5.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1.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4.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6.三思而后行
【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17.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少儿能得到关怀,使朋友能够信任我。”
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2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论语是语录体散文)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领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例就理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2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2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们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毁伤之处)!《诗经》中说:‘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弟子们!”
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2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用差遣人民时要像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3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一定要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好用。(要实现仁)生活在国家中,就要侍奉那些品德高尚的大夫,结交那些仁义的士人。”
3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3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36.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3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3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3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0.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篇二:《论语》七则【必读】
十五 《论语》七则
(一)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③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⑤,造次必于是⑥,颠沛必于是⑦。”(《里仁》)
(二)子曰:“贤哉回也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⑨巷。人不堪⑩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112(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314(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15○16○17○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18○192021(五)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23242526(六)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27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2829(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注释〕
①[处(chǔ)]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恶(wù)]厌恶,嫌恶。
③[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④[恶(wū)乎成名]怎样来成就他的声名?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
⑤[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违,离开。 ⑥[造次]仓猝,匆忙。这句意思是,君子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⑦[颠沛]困顿挫折。这句意思是,君子就是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⑧[贤]有贤德。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这一句为了强调称赞颜回的贤,把谓语提前说了。
⑨[陋]狭小,简陋。
⑩[不堪]忍受不了。
11[饭疏食]吃粗粮。饭,动词,吃。 ○
12[曲肱(gōng)而枕(zhen)之]弯曲着胳膊当作枕头用。枕,动词,当枕头用。 ○
13[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楚国大夫。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14[女奚不曰]这句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说。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奚,疑问代词,何。
15[发愤忘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几乎忘记吃饭。○形容专心学习或工作以至忘了饮食。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16[乐以忘忧](因为学习有收获)快乐得忘记了忧愁。 ○
17[云尔]如此而已。 ○
18[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
19[任重而道远]担子沉重并且路途遥远。○任,挑的担子。这里用的是比喻的说法。 20[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把实行仁道当作自己肩负的担子。
21[不亦重乎]不是很重吗?“不亦??乎”是表示反问的一种固定句式。 ○
2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意思是,实行仁道一直到死然后停止,这路途不是○
很遥远吗?已,停止。
23[在陈绝粮]陈,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一带。绝粮,断○
粮。这里指孔子和弟子在陈国困厄断粮的事。
24[莫能兴]兴,起。这里指随从的弟子都生病起不来。○
25[愠(yùn)]怒。 ○
26[穷]困窘。 ○
2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意思是,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
了就会为所欲为了。固穷,安于穷困。滥,泛滥,胡作非为。
28[求生以害仁]为求保全性命以致损害仁德。 ○
29[杀身以成仁]勇于牺牲自身来成就仁德。 ○
【译文】
(一)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二)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三)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四)叶公向子路问到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时,便忘记了吃饭;快乐时,便忘记忧愁;简直连衰老将要到来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从这一言语中,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察觉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者,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中,“不知老之将至”、“乐而忘忧”、“发愤忘食”成为延用今天的经典成语。
(五)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到死方休,不是路途遥远吗?” 〔评析〕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曾子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六)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评析〕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七)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评析〕孔子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牺牲个人生命,谱写可歌可泣的诗篇。
【思考与练习】
一、《<论语>七则》主要描述了君子修身的具体要求,它们是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二、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不求辞采。你认为《论语》作为语录体的名作,
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行文特色?
三、《论语》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从你所感兴趣的角度切入,摘录《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四、背诵《(论语)七则》。
【补充资料】
1. 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2. 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上。课文所选的《论语》七则,就是以仁义之道为中心,内容侧重于人格修养的历练和浩然正气的培养方面。
3. 课文解读
(1)仔细阅读前三则语录,分析孔子对待“富与贵”和“贫与贱”的看法,谈谈它们对我们人格修养方面的教化作用。
提示:前三则语录谈的都是怎样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其中第一则是总纲,因此理解其文意最为关键。孔子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由此可见“道”在作者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两句中的“仁”就是上文所说的“道”。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贱,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就是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第二则语录列举孔门贤士颜回安于贫贱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第三则语录前几句也是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和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孔子对待富贵贫贱的看法,对我们人格修养方面仍有教化作用。当今经济大潮冲击下,不少人见利忘义,一味爱财,取之无道。读读孔子的教诲,可以改邪归正,净化灵魂。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阅读后四则语录,谈谈“仁”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提示:在《论语》中,“仁”的含义是“仁者爱人”,是克己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孔子为追求“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在陈绝粮,在困境中仍能坚守节操;他认为志士仁人不要因为求生而损害“仁”,应当牺牲自己来捍卫“仁”。可见孔子把“仁”看得比自己的身家性命还重要。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学继承人曾子认为实现“仁”“任重而道远”:把实行仁道当作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是很重吗?实行仁道一直到死然后停止,这路途不是很遥远
吗?可见儒派学者将实行仁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3)举例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提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练含蓄,富于概括性;意义丰赡详明,富有哲理性。并且经常使用比喻、对偶、对比、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练达,说理气势充沛。如第一则语录,先将“富与贵”和“贫与贱”对举,形成一组很长的对偶句,再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一句反问,最后以一组对偶句收尾。仅用65字,使一位一身浩然正气,终生捍卫仁道的儒家大师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真正做到言约义丰。再如第三则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了形象的比喻;第五则中连用两个反问句来加强论说的气势;第七则中使用对偶、对比,语言鲜明生动。文中有不少语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格言和志士仁人的座右铭。例如“任重道远”、“杀身成仁”、“君子固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
《论语》七则·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
(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从居处引申为享有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疑问副词,怎么
(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违:离开
(4)女奚不曰 女:通“汝”,你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发:解开;愤:憋闷,思绪郁结不通
(6)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窘,陷于困境
(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固:安守;斯:就
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饭疏食,饮水 饭,吃
②从者病,莫能兴病,生病
③不义而富且贵 不义,行不义之事
(2)形容词作动词
①不义而富且贵 富,得了富裕
②君子亦有穷乎 穷,陷于困境
(3)使动、意动用法曲肱而枕之 曲,使??弯曲;枕:以??为枕头
3.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倒装句
①贤哉回也 “回也贤哉”的主谓倒装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叶公于子路问孔子”的介宾结构后置
③仁以为己任 “以仁为己任”的介宾结构后置
④不亦重乎“不亦??乎”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篇三:浅论《论语》的语言特色
浅谈《论语》的语言特色
中本122班1202401224秦嘉丽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时,那时就觉得《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人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后来接触得越多,对《论语》的了解就越多。
很多人都以为《论语》是孔子写的,其实不是。《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而成,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首创语录体散文集,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一共有二十卷,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能够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全书一万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篇名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卷一 学而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除此之外还有中庸、教育、孝悌、天命等思想。本书以记言为主,但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精神语态,展现了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 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 。
《论语》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而其艺术特色也是众多文人研究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其语言艺术特色。下面我也就其语言艺术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论语》最大的语言艺术特色是简洁。总观全书,从《学而第一》至《尧曰第二十》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处世立业的观点及风格。书中 对中心人物孔子的思想性格、仪态举止、个性气质的描写用语都十分简洁,描写孔门弟子的形象、其他人的动作神态也十分简练。例如《先进》一篇,通过列叙
孔子及其几位弟子坐而言志,通过简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孔子的言论和态度以及弟子们的性格举止的鲜明特点,突出展现了孔子和弟子们的不同风采,语言简练,却蕴含深刻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书中大部分语句以四言为主,简短精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论语》第二个语言特色是浅显明了,接近口语化,亲切自然。由于《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有关言论的记实性语录体散文,它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关文献资料的编撰,实际上是孔子和弟子之间教学、谈论的片断。孔子的弟子决定将老师及学子们的言论记录下来,因此很多内容都是接近原话甚至就是将原话记录。程颖曾发表言论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自然”实际上就是说《论语》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言酣畅,浅显明了,就像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言语中透露口语化通俗化特点,但也典雅凝练,给人亲切感,就其“俗”和“雅”来说,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形容也并不矛盾。
修辞手法多样化又是《论语》的一大特色。尽管全书中的语言简短浅显,但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俯拾皆是的。读《论语》,你不难发现比喻、对比、反问、设问、排比、反复、顶真等手法。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把“人”比作“朽木“、”粪土”,形象鲜明,突出人物性格,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具体易懂,富含说理色彩,“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深奥的理论文字同时具有盎然的诗意”。孔子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因此他对其弟子的教育常常采用反问设问等方法。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用反问的语气提出问题,鲜明地表明作者的主张或看法;使用设问的修辞,达到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增强力量,激发感情的效果。都说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使说理叙事更紧密严谨,突出思想情感,又增强音乐感节奏感,是表情达意常用的手法。在《论语》中也不难发现用排比的例子,如“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语言生活化,则其另一突出特点即是幽默。幽默不仅仅是在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1932年,当林语堂
先生创办一本旨在弘扬“幽默”的杂志时,刊名就定为《论语》。他在《论孔子的幽默》一文中说:“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可以说,林语堂不仅是“幽默”文学的提倡者,也是将《论语》与幽默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因此说幽默也是《论语》的一大亮点,那么其例子也是很多的。《为政篇》的“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都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从没有不同意见,好像有点愚笨的样子。但他回去后却能不断反省揣摩,又能有所发明,这个颜回一点也不笨啊!可想而知,孔子一定是当着其他弟子说这话的,他一方面夸奖颜回,一方面也是暗示其他弟子:学习不仅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还要有勤于思考的精神,否则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孔子这种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言说方式,不是很有幽默效果吗?
《论语》能流传千百年,而且一直作为教育国家栋梁的教材内容之一,其内蕴含的思想道理也是终身受用,突出的特点也不是一言两语就能概括完全的,以上所述仅是个人的想法,日后再完善,使其更完整。